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受《诗经》的影响,废名的小说表现出独特的韵味,成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道亮丽的风景.这种影响表现在两个方面:写实性,意境美.  相似文献   

2.
废名的长篇小说《桥》被誉为一部“破天荒”的“创格”作品。它在语言层面表现为一种“象喻”的特征,大量运用“转喻”和“隐喻”,既表现了艺术思维的具象性,也表现出作者对理趣与观念的钟情。同时,废名的比喻还兼有一种叙事功能。论文正是力图从语言的层面具体揭示《桥》的诗性特征的生成,并试图提供一种解读文本的微观诗学的视角。  相似文献   

3.
废名捕捉的是瞬间闪动之美,废名笔下的意境大都不是现实化的。从技巧层面上说,废名对心象的营造,以意念性为其主导模式。  相似文献   

4.
本文采用文本细读的方式对废名诗化小说的意境营造方式进行品析,认为废名采用了两种方法在诗化小说中营造深远的意境.一是用"写境"的方法,把古今诗句的意境融化在场面描写中;二是用"造境"的方法,仿照唐人绝句的特点,选择小桥流水、竹林旭日、古塔菱荡、青草衰坟等典型乡村意象,来虚构朦胧缥缈的意境.  相似文献   

5.
本文采用文本细读的方式对废名诗化小说的意境营造方式进行品析,认为废名采用了两种方法在诗化小说中营造深远的意境。一是用“写境”的方法,把古今诗句的意境融化在场面描写中;二是用“造境”的方法,仿照唐人绝句的特点,选择小桥流水、竹林旭日、古塔菱荡、青草衰坟等典型乡村意象,来虚构朦胧缥缈的意境。  相似文献   

6.
论废名《桥》的闺阁情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闺阁情趣是表现在作品的作关于女性、关于闺阁生活的审美情趣,废名长篇小说《桥》中所表现的闺阁情趣,其产生,既与温庭筠、李商隐等人的艳情学影响有关,又与作自己的情感经历有着潜在的联系,这种情趣的表达,既在一定程度上突破了旧时艳情学的局限,取得了相当的成功,但也存在境界相对狭小的缺陷。  相似文献   

7.
废名小说以其诗化语言、诗化意境及禅趣美,复活了传统诗性,开诗化小说之先河,显示出了鲜明的艺术个性,为后来的作家创作提供了借鉴。  相似文献   

8.
《桥》是废名为抗拒生存焦虑,以审美精神为底蕴营造的一个话语乌托邦。其精神资源来源于传统化,但是它又内含折解自身的因素,即审美现代性的内在矛盾,乌托邦最终崩溃给废名带来新的焦虑。  相似文献   

9.
废名试图用小说来追寻一个田园诗般的世界,却在《桥》的命名上现出了尴尬。而且他的谈论禅论也没有解决他在“思维生命”与“诗化”艺术两之间的困惑。也想对世俗超越,却并没有得到,因而不可避免产生了失落。  相似文献   

10.
用贯通古今的视角和方法来研究中国文学,把一度被人为切断的文学史重新打通,是一个重要的话题。文章选取废名小说《桥》与六朝诗文渊源的视角切入,探析《桥》与六朝时期诗文创作的交融,追寻其与儒释道思想合流的渊源,剖释“桃花源”主题的蕴含,并结合以上三个方面对《桥》的写作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1.
废名运用"唐人绝句"的方式来写小说,把诗和小说有机地结合,创造了最富于个人特色的独特的诗化小说体式.他的小说采用诗意化的结构方式,以诗的手段抒情造境,创造了纯真美好的人物,呈现出鲜明的个性特征.  相似文献   

12.
废名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颇有个性的小说家,他的小说充满着幽静和平之美,颇有中国古代山水画和田园诗的风味。其幽静平和的美学风格,突出地表现在对日常牛活的诗意叙写和对大自然的禅味审视,即将少女诗化,将俗人雅化,将平凡的劳动美化和注意时空的构成,诸多意象的衬托,空寂、清远、静谧的展现:之所以能形成这样的风格,是因为他当初是一位诗人,且深受中国古典诗词的浸润,同时他又是一个佛教徒,对佛教禅学有一定的研究。  相似文献   

13.
从废名小说看,他既是写作者同时也是阅读者.他在写作中记录自己,在叙说中阅读自己,承担了作者与读者的双重身份,体验着创作与欣赏的双重快乐.他不为庸众创作,永远沉浸于内心的波澜之中.  相似文献   

14.
《淮南子》"大美"之境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淮南子》的大美之境是一种汇融万千、宽宏博大、真善美和谐统一的审美理想观。大美的理论前提和哲学依据是大“道”。大美的表现特征为无限丰富性、大审美观视野和雄浑壮大的审美形态,大美的内涵是真善关的和谐统一的“神化”境界。大美之境是汉初时代精神的突出表现,对中国的审美文化传统产生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5.
废名的诗歌创作曾一度被人遗忘,但是作为废名创作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却不应该被忽视。在其诗歌创作中存有大量的佛禅思想的影响,导致其诗歌由于阐发哲理、佛禅思想较重而难于解读。在难于解读的背后,体现的却是废名要在理想之国度中建立一个美好的禅境,并以此来引导自己在现实之中负担的沉重却又淡泊的现世人生。  相似文献   

16.
本主要探讨庄子的审美境界,庄子审美的最高境界也是他的“道”的最高境界。庄子的审美境界是以“无为”思想为核心的,在此基础上形成了庄子审美境界的美在极处,美在天然以及美在自由的特点。庄子哲学的最高境界也是他审美的最高境界,即“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庄子认为达到这个审美境界的途径就是进行审美感受,即进行“心斋”、“坐忘”、“物化”,然后获得最大的审美愉悦。  相似文献   

17.
通过对废名《桥·花红山》的修辞性解读,探询废名文本语言的想象旨趣和时空营造特征,以及废名小说叙述意象中的诗化意趣和叙述背后所驾御的传统文化精神,并对废名小说滞涩难懂的赋造局限作多视角的评价性分析。最后从文学诠释角度出发,尝试构设废名小说严丝合缝的阅读可能。  相似文献   

18.
废名在小说创作中有独特的审美追求:追求主客观和谐美,追求情感的纯清和格调的轻倩美,追求文体的醇正美。读其小说,是一种美的感受和熏陶。  相似文献   

19.
文章主要从李清照词作描写愁情这一角度入手,运用王国维的境界说分析了词作描写的愁情境界,说明其词已经达到情与景的完美统一;文章又以李清照南渡前后为界来分析其愁情境界的类型,对愁情境界的类型主要从两个方面来谈:第一,南渡前期淡淡的轻愁;第二,南渡后期浓浓的哀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