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演、泗/涕/鼻涕”历时更替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先秦时,“演”表示鼻液,“涕”表示目液。发展到中古,由于目液义换用“泪”来表示,因此,人们便用声近义通的“涕”来代替“演”,西汉后期出现并随即完成了这一更替现象。偏正结构“鼻涕”最早出现于西汉后期,发展到明代,表示鼻液义则主要使用复音词“鼻涕”,只在特殊语境中才用单音词“涕”,这一格局一直保持到现在。  相似文献   

2.
“洟、泗、涕、鼻涕”历时更替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先秦时,“洟”表示鼻液,“涕”表示目液。发展到中古,由于目液义换用“泪”来表示,因此,人们便用声近意通的“涕”来代替“洟”,西汉后期出现并随即完成了这一更替现象。偏正结构“鼻涕”最早出现于西汉后期,发展到明代,表示鼻液义则主要使用复音词“鼻涕”,只在特殊语境中才用单音词“涕”,这一格局一直保持到现在。  相似文献   

3.
在“欺骗’’这一义位上“诈”、“欺”、“骗”三个词有历时更替的关系:“诈”、“欺”两词在先秦已经出现,东汉以前文献中“诈”占据优势,魏晋南北朝时期口语中“欺”已经取代“诈”占了主导地位;“骗”产生于宋,明代以后逐渐取代“诈”、“欺”成为此义位的核心词。  相似文献   

4.
安沙沙 《语文知识》2009,(3):90-91,93
“窃”、“盗”、“偷”是表示“偷盗,盗窃”义的一组同义词,先秦口语一般用“窃”、“盗”,以“窃”为多;两汉时期“窃”、“盗”、“偷”三者同时使用,“盗”占优势;魏晋时期“偷”的使用超过其余两者,并沿用至今。“窃”、“盗”、“偷”的历时更替,反映了这组常用词的演变过程。  相似文献   

5.
在古代汉语中,表"用刀斧砍、砍断"义的"伐""斫""砍"是一组同义词,它们存在着历时替换关系。先秦两汉时期,主要用"伐""斫";魏晋时期,"砍"字出现,"伐""斫""砍"三者并存;明清时期"砍"基本完成了对"伐""斫"的历时替换,并沿用至今。  相似文献   

6.
"帽"字始见于东汉。汉末开始,"帽"在口语中开始出现;两晋时期口语中"帽"字开始了对"冠"的替换,南北朝时期,替换进程加快,最终在唐代的口语中完成了"帽"对"冠"的替换。  相似文献   

7.
表示"追逐、追赶"这一义位,先秦主要用单音词"追"、"逐"来表示,"追"、"逐"在用法上存在一些差异。西汉时,"追"在文献中数量大增,且用法灵活,口语中"追"已经开始了对"逐"的替换。历经魏晋南北朝的演变,最晚南朝梁时,口语中常用词"追"实现了对"逐"的替换。  相似文献   

8.
表示"非真"义,先秦多用"伪",现代汉语则说"假"。"假"对"伪"的替换是逐步完成的,南北朝时期,"假"已经在口语中替代了"伪";在书面语中的替换要晚一些,大致在宋代完成。  相似文献   

9.
“愚”和“痴”是一组发生过历时替换的常用词,关于口语中“痴”取代“愚”的时间,学术界有两种不同的看法。本文以萧齐时代翻译的《百喻经》为个例,从数据统计、组合关系两个方面,对“愚”和“痴”的使用情况进行穷尽性考察和分析,从而得出在南朝齐时“痴”在口语中已经取代“愚”的结论。  相似文献   

10.
“疾”、“病”和“疾病”的各种意义在先秦文献中都已出现,没有时间上的明显先后。“疾”和“病”在表示“疾病”义时也无意义上的差别,同义并列不构成句法上的并列关系,即“疾病”不能构成并列短语。“病”由“困苦”引申为引发困苦之一的“疾病”义,二者的意义联系也很紧密。因此,名词“疾病”是通过词法途径并列两个同义单音词形成的,与同形的主谓短语不具有衍生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