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20世纪30年代,卡尔·央斯基用无线电接收到一种诡异信号,经过反复追踪、分析,他发现这是来自银河系中心的无线电波。从此,射电波进入天体研究领域。而此时,南仁东还没有出生。1963年,美国的阿雷西博射电望远镜问世,并被认为是"人类20世纪十大工程之首",它发现了脉冲星、类星体等,其重要性甚至大于人类登月。这一年,南仁东以吉林省理科第一名的成绩考入清华大学无线电系,属于他的传奇从这一刻正式开始。  相似文献   

2.
《大众科技》2011,(2):7-8
火星作为太阳系中最近似地球的天体之一,对人类有一种天然的吸引力。火星探测是2l世纪人类深空探测的重点之一,我国正在积极开展火星自主探测的相关研究。  相似文献   

3.
万物皆有磁,揭示物质磁性、探索磁性特征,使其为我所用,是人类了解自然、利用自然的表现.古有天然磁石用作指南针,今有高密度磁盘作为存储器,磁性材料在人们工作生活中正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作为磁性材料这一领域的研究专家,南方科技大学吴君华教授所做的研究探索之一正是努力揭示磁性的奥秘、了解其规律,紧紧抓住磁性科技的精髓,使其成为现代人类生活中一种不可或缺的新型工具.  相似文献   

4.
大自然万物均有其内在的规律。这规律,便是密码。科学赋予人类的使命是探索、认知、破解自然万物的密码。然而在现代社会中,人类本身却被各种密码所包围。人类的种种活动需通过编织各种密码方能完成。没有密码,人类甚至无法相互识别。人类利用科学手段化繁为简地认知世界,但在自己的世界中却陷入了自己编织的复杂万变的密码之网。  相似文献   

5.
密码与军事     
大自然万物均有其内在的规律。这规律,便是密码。科学赋予人类的使命是探索、认知、破解自然万物的密码。然而在现代社会中,人类本身却被各种密码所包围。人类的种种活动需通过编织各种密码方能完成。没有密码,人类甚至无法相互识别。人类利用科学手段化繁为简地认知世界,但在自己的世界中却陷入了自己编织的复杂万变的密码之网。  相似文献   

6.
大自然万物均有其内在的规律。这规律,便是密码。科学赋予人类的使命是探索、认知、破解自然万物的密码。然而在现代社会中,人类本身却被各种密码所包围。人类的种种活动需通过编织各种密码方能完成。没有密码,人类甚至无法相互识别。人类利用科学手段化繁为简地认知世界,但在自己的世界中却陷入了自己编织的复杂万变的密码之网。  相似文献   

7.
大自然万物均有其内在的规律。这规律,便是密码。科学赋予人类的使命是探索、认知、破解自然万物的密码。然而在现代社会中,人类本身却被各种密码所包围。人类的种种活动需通过编织各种密码方能完成。没有密码,人类甚至无法相互识别。人类利用科学手段化繁为简地认知世界,但在自己的世界中却陷入了自己编织的复杂万变的密码之网。  相似文献   

8.
月球是距离地球最近的天体,是地球唯一的天然卫星,自古以来,对于人类就有着极大的吸引力。中国嫦娥奔月的古老传说更为它增添了一丝神秘,1969年,第一位踏上月球的人、美国宇航员阿姆斯特朗就曾在太空中向人们讲述过这个美丽故事。2007年10月24日,现代版"嫦娥奔月"的幕布徐徐拉开。  相似文献   

9.
老子从天地不仁开始讲到圣人应该取法于天地的不仁、虚静,圣人应该像天地顺应万物一样顺应百姓自然的生存发展,应该除去过多政教法令,无为而治.老子这种"不仁"、"虚静"的思想其实都是老子"自然无为"这一政治思想的扩展.  相似文献   

10.
《发明与创新》2011,(3):F0002-F0002,F0003
1.地心旅行 19世纪,科学普遍认为人类会首先上演地心游记,之后才会实现登月计划。但地心游的实际上远远超过科学家的预计。在地心种种巨大的压力下,  相似文献   

11.
李兴 《百科知识》2007,(8X):4-6
大自然万物均有其内在的规律。这规律,便是密码。科学赋予人类的使命是探索、认知、破解自然万物的密码。然而在现代社会中,人类本身却被各种密码所包围。人类的种种活动需通过编织各种密码方能完成。没有密码,人类甚至无法相互识别。人类利用科学手段化繁为简地认知世界,但在自己的世界中却陷入了自己编织的复杂万变的密码之网。[编者按]  相似文献   

12.
太阳,以它的光和热抚育着大地。没有太阳,地球上就没有光明,没有春秋寒暑,没有万物生长,也就不会有人类社会。有了太阳,人类就能根据天体运行的自然秩序,按一定的方式组织起来,春种、夏忙、秋收、冬藏,日出而作,日入而息,世世代代不断向前.正是因为这样,我们的祖先很早就关心着太阳,注意它的动向.由于农、牧业生产的需要,我们的祖先早已开始了对天象的观测。《尚书》上说:“乃季秋月朔,辰弗  相似文献   

13.
月球来自哪里?为什么会与地球相伴?这曾经是个古老难解的问题。古时候,地球人觉得月球很神秘,各个民族都留下了许多与月球相关的美丽神话和传说,企图解释月球在人们心中的谜团.现在,人类通过宇宙飞船飞向了太空、对太阳系有了比较全面的了解.还通过登月飞船直接登上了月球,亲眼目睹了月球的容貌,并从带回地球的几百公斤月球岩石之中掌握了大量资料数据信息。不仅对月球的表面特征有了全面的了解,对月球的物质组成、化学成分和物理结构也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月亮是当今人类研究得最透彻最深入仔细的天体,关于月球起源的学说不下几十种之多,象捕获说、分裂说、撞击说、宇宙飞船说最有代表性,但都存在缺陷。从月球的各种特征的形成条件和太阳系天体所处的环境等进行深入的研究分析之后,一个新的月球学说在中国诞生了:《月球原是太阳系九大行星》一一月球是来自水星内侧太阳旁边曾经绕太阳运行的一个类地行星,因为掠曰彗星撞击的推力才来到地球身边的,是由太阳系九大行星之一的绕日行星演变成为了地球的卫星。.这是个终极理论,他能够很轻松圆满地解释与月球有关的所有谜团.  相似文献   

14.
38万公里,这是从地球到月球的平均距离.这个距离,相对光速30万公里/秒而言只是一瞬间,可是对于人类而言却是一段遥远的路程. 中国"嫦娥工程"首席科学家、中国天体化学学科的开创者欧阳自远,有中国"探月计划第一人"之称,几十年来,他"跳"出地球,站在宇宙更大的空间范围内研究地球,矢志在月球上留下中国人的脚印……  相似文献   

15.
胡玉梅  安莹 《科学大众》2013,(Z1):69-71
自从1864年凡尔纳出版《地心游记》后,人们便想象着有朝一日能进入地下,直达地心。最近,科幻大片《全面回忆》"实现"了凡尔纳的梦想:一条地心"坠道"连接着英国和澳洲,每天都有生活在澳洲的人坐着"地铁"穿越地心,在40分钟内抵达英国。在这条被称为"坠道"的地心隧道里,他们会经历失重、炽热的地核、重力翻转……假设地心隧道真的可以建成,那么,在南京挖一条地心隧道,人们就可以轻松到地球另一头的大西洋上观海景了。只是,这一切都只  相似文献   

16.
有这么一道物理题:某人造卫星运动的轨道可近似看作是以地心为圆心的圆。由于空气阻力的作用,人造卫星到地心的距离从r1慢慢变到r2,用Ek1,Ek2分别表示卫星在这两个圆轨道上的动能,  相似文献   

17.
每年年底,美国Science杂志都会按惯例评选出十大科学突破。2019年12月19日公布了其评选的2019年十大科学突破:人类历史上首张黑洞照片问世;青藏高原的古人类;谷歌宣称成功演示"量子霸权";改善儿童营养不良;"小行星撞地球"新证据;迄今探测的最遥远太阳系天体;古菌或为人类终极祖先;囊性纤维化新药获批;抗击埃博拉病毒;人工智能在多角色游戏中获胜。为了让广大读者更加深入地了解这十大科学突破的科学价值和背后的科学故事,本刊特邀了各领域著名的科学家分别对其进行逐项解读,以激发科研人员的创新思维,促进学术交流。  相似文献   

18.
每年年底,美国Science杂志都会按惯例评选出十大科学突破。2019年12月19日公布了其评选的2019年十大科学突破:人类历史上首张黑洞照片问世;青藏高原的古人类;谷歌宣称成功演示"量子霸权";改善儿童营养不良;"小行星撞地球"新证据;迄今探测的最遥远太阳系天体;古菌或为人类终极祖先;囊性纤维化新药获批;抗击埃博拉病毒;人工智能在多角色游戏中获胜。为了让广大读者更加深入地了解这十大科学突破的科学价值和背后的科学故事,本刊特邀了各领域著名的科学家分别对其进行逐项解读,以激发科研人员的创新思维,促进学术交流。  相似文献   

19.
每年年底,美国Science杂志都会按惯例评选出十大科学突破。2019年12月19日公布了其评选的2019年十大科学突破:人类历史上首张黑洞照片问世;青藏高原的古人类;谷歌宣称成功演示"量子霸权";改善儿童营养不良;"小行星撞地球"新证据;迄今探测的最遥远太阳系天体;古菌或为人类终极祖先;囊性纤维化新药获批;抗击埃博拉病毒;人工智能在多角色游戏中获胜。为了让广大读者更加深入地了解这十大科学突破的科学价值和背后的科学故事,本刊特邀了各领域著名的科学家分别对其进行逐项解读,以激发科研人员的创新思维,促进学术交流。  相似文献   

20.
每年年底,美国Science杂志都会按惯例评选出十大科学突破。2019年12月19日公布了其评选的2019年十大科学突破:人类历史上首张黑洞照片问世;青藏高原的古人类;谷歌宣称成功演示"量子霸权";改善儿童营养不良;"小行星撞地球"新证据;迄今探测的最遥远太阳系天体;古菌或为人类终极祖先;囊性纤维化新药获批;抗击埃博拉病毒;人工智能在多角色游戏中获胜。为了让广大读者更加深入地了解这十大科学突破的科学价值和背后的科学故事,本刊特邀了各领域著名的科学家分别对其进行逐项解读,以激发科研人员的创新思维,促进学术交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