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国民经济核算体系是国民经济信息系统的核心,是国民经济管理与调控的重要依据。绿色低碳发展需要绿色核算体系,因此,必须将自然资源与环境纳入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建立综合环境与经济核算体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思想,首先系统研究国际上绿色GDP核算理论与实践的现状;其次,全面讨论中国绿色GDP核算存在的问题;最后,提出我国绿色GDP核算的建议。  相似文献   

2.
9月7日,国家环保总局、国家统计局联合发布了《中国绿色国民经济核算研究报告2004》。这在我国还是第一次,标志着绿色国民经济核算(绿色GDP)取得了阶段性成果。绿色GDP是指从传统GDP中扣除自然资源耗减成本和环境退化成本的核算体系,能够更为真实地衡量经济发展成果。从2004年3月启动这一项目以来的两年中,对各地区和42个行业的环境污染实物量、虚拟治  相似文献   

3.
绿色GDP的认识误区误区一:要反映经济与环境的关系,似乎首先就要计算绿色GDP.环境经济核算也就是绿色GDP核算。实际上,统计要描述经济发展与保护环境的关系,并非就是计算二个孤零零的绿色GDP总量。就像GDP是国民经济核算的产物一样。绿色GDP来自所谓环境经济核算,代表其最终形成的一个总量指标。计量GDP,首先要建立国民经济核算体系(SNA),同样,要想获得绿色GDP,也离不开综合环境经济核算体系(SEEA)的建立。通过这样一个核算体系.可以提供一整套反映经济与环境关系的数据,为决策和分析提供依据。那种将环境经济核算等同于绿色GDP的认识,过于简单化。  相似文献   

4.
国民经济核算主要是GDP的核算,而GDP作为衡量一国或地区整体经济实力和经济发展速度的主要指标,当前国际上通用的是SNA核算体系,然而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传统GDP已经远远不能反映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真实水平。本文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综合SNA、SSDS、SEEA之精华对我国建立绿色GDP核算体系试图做一些初步性的探讨。  相似文献   

5.
一、背景材料据《科学时报》近日报道 :经批准 ,国家统计局和国家环保总局将联手攻关绿色GDP指标。目前 ,有关部门正在研究今后将此纳入地方党政领导政绩考核指标中。国家发改委有关人士指出 ,国家统计局关于地区GDP核算制度的改革措施也将从 2 0 0 4年开始并逐步展开。改革现行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 ,对环境资源进行核算 ,从现行GDP中扣除环境资源成本和对环境资源的保护服务费用 ,其计算结果可称之为“绿色GDP”。绿色GDP这个指标 ,实质上代表了国民经济增长的净正效应。绿色GDP占GDP的比重越高 ,表明国民经济增长的正面效应越高 ,…  相似文献   

6.
国民经济核算体系(SNA)以及体系中的核心指标GDP,是衡量一个国家经济水平和经济发展的重要指标。但该指标在实际使用中存在许多局限性,原因有GDP自身构造上的缺陷,也有人为的扭曲。如何更好地反映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状况,文章对GDP指标核算提出修正思考。  相似文献   

7.
国民经济核算是对一国经济活动进行宏观描述的统计工具,其代表性指标是国内生产总值(GDP)。面对日益突出的环境问题,为满足可持续发展管理的需要,国民经济核算开始了向环境经济核算的新探索:在原有经济核算框架基础上处理经济与环境的关系,弥补GDP等指标的局限性。这是一个处于国际前沿的研究领域,本文用一个简短的篇幅对这方面的国际研究动向予以介绍。  相似文献   

8.
为落实科学发展观,建立中国绿色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和环境污染经济损失估算体系,最近,国家环保总局和国家统计局在北京等10个省市启动了以环境核算和污染经济损失调查为内容的绿色GDP试点工作。  相似文献   

9.
如何认识国内生产总值及其高速增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GDP和GNP这两个概念,既有联系也有区别。在国民经济核算中我国一般都采用GDP这一国际通用指标。改革开放以来,我国GDP一直都以较快的速度在增长,并产生了积极的作用和影响。我们应理性对待GDP的高速增长。  相似文献   

10.
两部委产生分歧 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央人口资源环境工作座谈会上指出:“要研究绿色国民经济核算方法,探索将发展过程中的资源消耗、环境损失和环境效益纳入经济发展水平的评价体系。”依照这一指示,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和国家统计局联合开展关于构建“绿色GDP”核算框架的研究,争取在3—5年的时间里建立我国的绿色国民经济核算体系框架。  相似文献   

11.
中国在不同的经济体制阶段使用了不同的国民经济的核算体系,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GDP成为国民经济的核心指标,它与曾经使用过的GNP有联系也有区别:GDP有名义与实际之分。从GDP的构成看,用“发展经济学”的观点分析,中国经济持续高增长的支撑点存在,但制约GDP高增长的“三农问题”和“非市场缺陷”也存在。辨证认识GDP的功效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保持政治文明、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的协调发展能提供一定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12.
关于绿色GDP在我国发展现状的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GDP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主要指标,但是由于GDP本身存在的一些弊端,使我国在盲目追求GDP的同时,环境问题日益严重,资源危机日益突显。绿色GDP指标综合考虑了环境资源的成本价值,使国民经济核算体系更为科学化。本文主要就绿色GDP与传统GDP比较分析,论述在我国发展绿色GDP的必要性,并就绿色GDP在现实实践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研究,探讨解决的途径。  相似文献   

13.
一、现行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存在的主要问题和缺陷 我们从现行的GDP中,只能看出经济产出总量或经济总收入的情况,却看不出这背后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经济发展中的生态成本有多大呢?目前世界各国还没有一个准确的核算体系,没有一个数据使我们能一目了然地看出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情况。环境和生态是一个国家综合经济的一部分,由于没有将环境和生态因素纳入其中,GDP核算法就不能全面反映国家的真实经济情况,核算出来的一些数据有时会很荒谬,因为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也能增加GDP。中国在20多年来是世界上经济增长最快的国家,但这又是通过多少自然资本损失和生态赤字换来的呢?不说环境与资源,即便从社会学角度看,GDP也不能反映社会贫富差距,不能反映社会分配不公,不能反映国民生活的真实质量。总之,GDP统计存在着一系列明显的缺陷,长期以来被人们所批评。但长期以来没有得到修正。  相似文献   

14.
山东威海张济同学说,听说今后统计GDP要把环保也计算进去, 我们问-- 传统的GDP概念(国内生产总值)代表着一个国家或地区所有常驻单位在一定时期内生产活动(包括产品和劳务)的最终成果,其主要功能是反映经济增长率,但并不反映经济运行的质量,不计算经济增长背后的各种成本。为落实科学发展观、建立中国绿色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国家环保总局和国家统计局已在北京、天津、河北等十个省市启动绿色GDP试点工作,内容包括建立地区环境核算框架、开展污染损失调查和开展  相似文献   

15.
本文分析了实施绿色GDP核算的难点,并提出建立和完善绿色GDP核算体系框架,研究和完善环境实物量核算方案,开展环境价值量核算框架研究,同时通过专项调查取得绿色GDP核算所需的技术数据,普及绿色GDP核算基本知识,从而论证了进行绿色GDP核算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6.
我国绿色GDP核算指标相关研究现状述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绿色GDP核算指标是可持续发展指标研究的重要领域之一,结合我国对绿色GDP核算指标的相关研究,着重评析了传统GDP核算指标的局限,绿色GDP核算指标的含义及核算方法,绿色GDP核算指标诞生的意义.为进一步深入研究该领域的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陈鹏 《现代企业教育》2006,(22):138-139
本文分析了实施绿色GDP核算的难点,并提出建立和完善绿色GDP核算体系框架,研究和完善环境实物量核算方案,开展环境价值量核算框架研究,同时通过专项调查取得绿色GDP核算所需的技术数据,普及绿色GDP核算基本知识,从而论证了进行绿色GDP核算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8.
传统GDP核算指标体系本身不尽完善,过于追求GDP增长导致了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而GDP与政绩的挂钩则产生了错误的导向作用,于是,通过对传统GDP指标的调整,产生了绿色GDP。在我国,推行绿色GDP不仅必要,而且紧迫。然而,也面临着一些现实问题:首先是核算技术、方法方面的问题,其次是相关人员的认识观念及其素质问题,第三是相关法律、制度问题。必须积极探索实施绿色GDP的环境资源核算,加快核算技术、方法的研究开发;要改变现行的选择考核官员标准,不断提高政府官员的科学素养;要提高公民素质,增强公众的参与意识;进一步完善与绿色GDP核算相关的法规制度,并积极推动实施;借鉴国外经验,探索实施我国绿色GDP核算的试点工作。  相似文献   

19.
绿色GDP核算体系完成框架研究由中国环境规划院等单位承担的国家“十五”科技攻关课题《中国绿色国民经济核算体系框架研究》近日在北京通过专家组验收。由牛文元院士、金鉴明院士、刘鸿亮院士等14位专家组成的验收专家组对课题成果给予了充分肯定和高度评价。专家组认为,这  相似文献   

20.
在分析国内外SNA与绿色GDP核算研究现状的基础上,分析了中国实行绿色GDP核算对经济社会发展的积极作用,探讨了两种绿色GDP核算指标的计算方法,为中国全面推广绿色GDP核算提出参考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