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40 毫秒
1.
九义教材第六册新出现的两步应用题有连乘、连除应用题和归一、归总应用题,这是两步应用题的最后一部分.连乘和连除应用题的教学,一方面是为了巩固乘数是两位数的乘法和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计算.另一方面是使学生掌握连乘应用题和连除应用题的数量关系,学会用两种方法解答,同时为学习简便算法打好基础.归一和归总应用题不仅在日常生活中遇到比较多、而且是进一步学习两步以上应用题和正、反比例应用题的重要基础.现教材在编排上与原教材相比较,突出了以下几点:  相似文献   

2.
【导学内容简析】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六册“应用题例3~例5”(第107页~114页)是反映正、反比例关系的归一、归总两步计算应用题。这组应用题是在掌握乘、除法应用题和常见的数量关系 ,列综合算式解答已学过的两步计算应用题和连乘、连除应用题的基础上学习的。重点是 :进一步学会列综合算式解答归一和归总的两步应用题 ,理解和掌握它们的数量关系。学好这部分知识 ,对于培养联贯、有序思考能力 ,学好较复杂的正、反比例应用题 ,渗透函数思想 ,进一步提高解答应用题能力 ,都是重要的基础。尤其是归一、归总应用题两…  相似文献   

3.
数学第六册第四单元的应用题包括连乘、连除的两步应用题和归一、归总的两步应用题。通过教学,一方面巩固乘数是两位数和除数是两位数的乘除法的计算,同时使学生掌握连乘和连除应用题的数量关系,学会用两种方法解答。归一和归总这两种应用题不仅在日常生活中应用广泛,而且是进一步学习两步以上的应用题和正、反比例应用题的重要基础。因此,在单元复习时可酌帽安排1—2课的进行扣7练习,使学生进一步掌握这四a四周围的结栩将征和解题步法。一、辜本练习。1.回自们宣(巩固常见的Q’X$)。2.许无条件风问题,目列式解自(日当)。(1…  相似文献   

4.
九年义务教育五年制小学数学第五册第四单元“应用题”一节,设置了五道例题,主要是连乘连除应用题,归一和归总应用题。连乘应用题(例1)、连除应用题(例2),都是从所求问题出发,分别根据有关已知条件,寻求需知条件,探索两种不同的解题途径,这是两例的教学目的所在。通过两种解法的教学,有助于加深学生对这类应用题的数量关系和结构特征的理解,提高分析和解题的能力,培养发散思维。另外,两种解法相互检验的教学要  相似文献   

5.
运用比较法教学第六册两步应用题凤庆县教研室杨兆祚“混合运算和应用题”这一单元包括速乘和连除应用题,归一和归总应用题,是在两步文字题综合列式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各种应用题都要求学生在分步列式解答基础上进行综合列式解答,连乘和连除应用题,还要求学会用两种...  相似文献   

6.
小学数学第六册第四单元应用题简析及教学沈长生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六册第四单元“应用题”一节,设置了五道例题,主要是连乘连除应用题,归一和归总应用题。连乘应用题(例1)、连除应用题(例2),都是从所求问题出发,分别根据有关已知条件,寻求需知条件...  相似文献   

7.
归总应用题是五年制小学数学第五册第四单元的内容。本单元的应用题包括连乘和连除的两步应用题,归一和归总的两步应用题。本节课教学的归总应用题是两步应用题的最后一道例题,到这里两步应用题的教学已基本结束,要使学生达到一般的两步应用题都能解答,教好归总应用题有着重要的意义:为学生以后学习三步应用题和反比例应用题打下良好的基础,同时有利于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日常生活中遇到的一些实际问题,自助于提高学生分析。解答回用题的能力和初步老养学生育联系、面变化地思害问题的能力。为此,我确定不芍课的教学目标是:(l)…  相似文献   

8.
教学设想“连除应用题”一课是在学生学习连乘应用题的基础上进行的。通过解答应用题,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和掌握一些数量关系,学会用两种方法解答连除应用题,并初步学会列综合算式解答连除应用题。在教学中,要注意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本课主要有以下特点:1.由于教材内容安排合理,符合小学生由具体到抽象,由感性到理性的认识规律,因此,教学时,按教材自身安排顺序进行。2.通过教学准备,迁移旧知识,为新知识学习做好铺垫,有利于新旧知识的联系和自然过渡,有利于揭示连乘应用题与连除应用题…  相似文献   

9.
笔者听三位老师教学统编六年制小学数学课本第七册第62页应用题例6,设计的准备题各不相同,其教学效果也不一样。教师甲先让学生解答两步计算的连乘应用题:“学校给三好学生买奖品,买了3盒钢笔,每盒10支,每支2元,一共用去多少元?”然后要求学生将它改编成两步计算的连除应用题(即例6)。教者这样设计准备题,是从学生已学过的连乘应用题出发,意图从连乘与连除的互逆关系来引入新知。但是,由于准备题和例题都是两步计算,准备题的起点比较高,难点并未降低;加之解答准备题的思路与解答例题的思路联系不紧密,准备题的铺垫作用不明显,结果学生不仅改编起来有困难,而且解答例题仍较费劲。  相似文献   

10.
韦Fang 《陕西教育》2000,(2):32-32
连乘应用题是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八册第一单元中的教学内容,与第六册连乘应用题形式不同,它是为进一步学习较复杂的“归一”应用题做好铺垫的。其特点是:单一量是不变的,未知量随着两个已知量的变化而变化。教学重点是:要求学生懂得连乘应用题的数量关系,会用两种方法解答,并在分步解答的基础上列综合算式解答。解答这类应用题要借助  相似文献   

11.
教学内容:人教版<义务教科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三年级下册第99页和101页内容. 教学目标: 1.理解连乘应用题的数量关系,明确解题思路,会用不同方法解答.  相似文献   

12.
教学内容与教材简析 本节教学内容为连乘应用题(教材第99页例1),第1课时,新授课。 本节课是在学生已经学会解答一步计算的乘法应用题,列综合算式解答两步汁算的文字题和应用题等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应使学生掌握连乘应用题的数量关系,学会用两种方法解答,同时为以后学习简便算法打下基础。  相似文献   

13.
本节教学内容为连乘应用题(教材第99页例1),第1课时,新授课。本节课是在学生已经学会解答一步计算的乘法应用题,列综合算式解答两步计算的文字题和应用题等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应使学生掌握连乘应用题的数量关系,学会用两种方法解答,同时为以后学习简便算法打下基础。  相似文献   

14.
教学内容 :苏教版六年制数学第十一册第21页例4 ,“练一练”练习四第1—4题。教学要求 :1 使学生理解、掌握连续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连乘应用题的数量关系和解题思路 ,掌握这类应用题的解题方法 ,能正确的进行解答。2 进一步培养学生分析、推理等思维能力。教学重点、难点 :准确地找出单位“1”的数量。教具准备 :小黑板(或幻灯片、课件)。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阶段。(用小黑板出示下列各题)1 找出下列各句中的单位“1”的量 ,并说出其数量关系式。(1)一块布料 ,用去 34。(2)一块地的 38 种西红柿。(3)杨树的棵树是杉树的 37。(4)…  相似文献   

15.
复习内容:五年制小学课本数学第九册“总复习”(第108—109页)第10—16题。教学要求:这次复习课,务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分数乘、除应用题的基本数量关系和解题的思考方法,并能正确、熟练地解答这类实际问题。教学过程:1.口算  相似文献   

16.
【教材简析】分数、百分数应用题是小学数学的重要内容。人教版数学教材在第12册“整理和复习”中,把两者结合起来复习,有利于学生从知识联系上进一步理清解题思路,提高解析应用题的能力。分数、百分数的意义和一个数乘分数的意义,是分析解答分数、百分数应用题的重要基础,而确定单位“1”并找出具体数量与分率(或百分率)的对应关系,是解析这两类应用题的思维切入点和关键环节。正确解答稍复杂的分数、百分数应用题的基础是掌握好一步计算的分数应用题的思路和算法。因此,复习要从基本题入手,由易到难,纵向延伸,掌握关键,理清思路。【复习过…  相似文献   

17.
“归一”应用题的教学设计(教案)银川市城区十八小杨晓玲一、教学内容:六年制数学第七册第58页例3。二、教学目的:掌握“归一”应用题的数量关系及结构特征。掌握解题关键。学会用综合算式解答“归一”应用题。三、教学重点:“归一”应用题的解题规律。四、教学难...  相似文献   

18.
<正>“用连乘、连除解决问题”是人教版三年级下册的一节复习课。这节课是在学生学习了连乘、连除解决问题的基础上进行的,学生已经会分别用连乘、连除进行问题解决。本节复习课通过设计有结构的题组练习,引发学生对连乘问题改编成连除问题,让学生在结构化的联系中练习和梳理,感悟用连乘、连除解决的题目结构及解决此类问题的方法,沟通连乘与连除问题之间的关系,链接一步计算的问题与两步计算的问题之间的关系,从而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相似文献   

19.
第七册总复习中编排的应用题。既有两步计算的一(?)复合应用题的再现,又有本期所学的三步计算的一般复合应用题和归—应用题的巩固,并为后继部分学习内容作了铺垫。复习时,应加强思维训练,进一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答应用题的能力。抓住结构理清脉络总复习中应用题的编排分三个层次,各有侧重,中心明确。第一个层次:一般复合两步计算应用题(7、9、10,11题);第二个层次:一次归一(22、23、24题)为重点,并附有综合性的练习(25、26、27题)。  相似文献   

20.
连除应用题是人教版五年制小学数学第五册第四单元的一个教学内容。教参对其要求是“理解连除应用题的数量关系,会用两种方法解答”。笔者经过研究,认为连除应用题有三种解法。教材中的例题:三年级同学去参加农业展览,把90人平均分成2队,每队平均分成3组,每组有多少人?教材中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