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1 毫秒
1.
日本江户时代翻案小说盛行,上田秋成的《雨月物语》将这种翻案小说推向顶峰。《雨月物语》共五卷九篇,其中卷一第二篇《菊花之约》对《喻世明言》中《范巨卿鸡黍死生交》翻案,卷二第二篇《梦应鲤鱼》对《醒世恒言》中《薛录事鱼服证仙》翻案,卷四《蛇性之淫》对《警世通言》中《白娘子永镇雷峰塔》翻案。可以看出,这部小说不同于前期翻案小说,前期翻案小说吸收中国小说的故事结构、主题思想和人物形象,甚至是直译;而《雨月物语》在吸收中国小说原始精神的同时,又融入了日本本民族的文化元素,由此可以看出中日两国文化的差异。  相似文献   

2.
阿占  张佐娟 《文教资料》2011,(32):23-24
电影《罗生门》主体改编于芥川龙之介的小说《筱竹丛中》。小说用一种近似于意识流的手法写作而成,叙述了一个莫名其妙的凶杀案,用主角的非常主观的视角去揣测当事人的心理。电影对小说的改编非常成功。黑泽明用了四种手法讲述了一个杀人的故事,这样就很完整地将小说中的"意识流"的妙处展现了出来。改编后的故事,其电影元素受到了充分重视。  相似文献   

3.
左媛媛 《英语广场》2020,(16):54-57
导演和编剧在其作品中巧妙地运用语言修辞手法,有助于塑造剧中角色的人物性格,推动情节发展,给观众带来不一样的观影感受。本文从语音修辞、语义修辞和话语结构修辞三个方面对电影《水形物语》中的语言进行分析,并深入探究修辞带来的独特影视效果。  相似文献   

4.
对古典文学的改编和重拍,是古典文学传播的一种方式。电影《赵氏孤儿》是在元杂剧《赵氏孤儿》的基础上改编而成。它在主题、人物、情节结构方面做出了调整,以适应电影拍摄的需要。上映以来,取得口碑和票房的双丰收。这就更加速了故事的流传,扩大古代文学的接受人群,促进了古典文学的传承和发展。  相似文献   

5.
当今社会电影和电视引发了我们的文化生活环境的巨大变化。在校园里,面对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冷落和对大量文学改编电影的喜爱,进行文学原著与改编电影之间对读具有重要的教育意义和文化价值。文学教师应帮助学生掌握对读的方法,在提升学生的文学理解力、文化洞察力的同时,引导学生由电影回归文学。  相似文献   

6.
电影被称为第七艺术.是继文学、戏剧、音乐、绘画、雕塑、建筑之后的又一门新兴的独特艺术.它与其它前辈艺术有着密不可分的继承、借鉴关系,尤其与文学中的小说有着不了的情缘.<巴黎圣母院>是雏克多·雨果的力作,试图通过它的两个电影改编版本之间比较,来探讨经典改编的是与非及电影改编的忠实与否问题.  相似文献   

7.
吴天明导演的电影《老井》改编自郑义的同名小说,电影在改编时对原著中的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做了一定的改动,影片在表现3个人物时的共同特点是突出其身上的传统美德,弱化对其鲜明个性、反抗性的表现。主要改动的情节包括孙旺泉父亲去世情节的提前、神话迷信情节的删除以及以打井石碑结尾的处理等,使得影片与原著相比更强调生存的艰苦,赞颂民族的牺牲奋斗精神,却缺乏对传统文化的远距离审视。探究改编的原因,一方面是小说与电影不同艺术形式导致的差异,另一方面也与小说作者和电影导演不同的文化认同和情感倾向有关。  相似文献   

8.
电影《白鹿原》游走于雅俗之间,改造了原作的叙事主线,使其叙事含混、破碎;试图以轻盈的画面表述复杂故事,定位不甚清晰;以影像奇观取代厚重思想,原作的精神意义被消解。  相似文献   

9.
付昆 《楚雄师专学报》2013,(12):52-55,62
剧作家将被称为"史诗"的长篇小说《白鹿原》加以改编,但在改编过程中,改编者对小说进行了一些删减、增加和创造。虽然删减了一些内容使电影无法完整地体现出小说的深刻内涵,但改编者运用的独特艺术手法和创造力,则让影片更具观赏性和娱乐性,增添了作品的艺术魅力。因此,《白鹿原》从小说到电影的改编,其得失可谓"瑕瑜互见"。  相似文献   

10.
章杏玲 《鸡西大学学报》2015,(4):150-152,156
凡尔纳的小说《地心游记》一再被改编成电影,充分体现了他幻想小说经久不衰的艺术价值。无论是1959年版抑或2008年和2012年的两部新作品,这三部不同时期的电影,都是基于原著的原则上体现各自的改编特色。三部电影的成功改编都离不开电影导演对原著精髓的挖掘和想象的发挥。同时,在对电影美学充分展现的基础上也不忘把握观众的接受心理,使电影成为艺术性与商业性的结合,充分体现了电影改编的独特魅力。  相似文献   

11.
小说《白鹿原》是陈忠实先生的力作,该书情节曲折,人物众多,艺术境界博大精深,这是理论界所公认的。然而小说和电影是不同的两个艺术门类,小说在内容方面一般不受篇幅限制,电影则必须服从时间性的要求。论述了笔者拟从材料的取舍、人物形象塑造、影片色彩运用,以及故事情节方面将小说改编为电影的一些基本想法。其中主要是对内容的删节,因为在区区一部影片中是不可能完全展示该小说的完整形象的。所以,谈及改编,肯定要有所取舍,但是前提是不伤害小说的主要情节以及主题深度。  相似文献   

12.
《落洼物语》是日本现存最早的、文学体裁相对独立的继母虐待继女的作品,《住吉物语》亦是日本有名的继母物语。两部作品在登场人物、继母的虐待、继母的结局等处类似,但在故事的结构、姐妹的态度、父亲的态度、救助者等方面却存在不同之处。且两部作品中都强调"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思想,但是所体现出来的善恶观亦存在异同之处。  相似文献   

13.
夏海平 《考试周刊》2013,(52):22-22
文章简明扼要地介绍了《伊豆的舞女》原著与电影的人物简介、故事大纲等相关内容,比较分析了小说原著及电影手法的差异。  相似文献   

14.
《竹取物语》是日本平安朝的物语文学作品,也是日本历史上第一部以假名创作而成的物语文学。《竹取物语》深受中国古典小说的影响,其中主人公辉夜姬所穿的忘忧羽衣与中国古代的羽衣传说和鸟崇拜有很大的关联,而求取长生不老的追求则主要导源于中国古老的道教传统。  相似文献   

15.
卢忱  郝运慧 《文教资料》2014,(24):48-49
本文在回溯中国莎士比亚电影改编历史的同时,以《夜宴》为例,从人物刻画、叙事转换和画面呈现三个方面揭示近年来国内影视改编出现的“奇观化”倾向,并进一步提出中式元素的堆砌及功夫表演的路数是行不通的,中国电影重要的是具有差异性的、深层次的、能与当下建立起联系的创作角度。  相似文献   

16.
《傲慢与偏见》简·奥斯汀的小说《傲慢与偏见》是导演们最热衷的作品之一,曾被多次拍摄成电影和电视剧。1940年,1980年,1995年,2003年,2004年,2005年都出品过同名电影,电视剧版本也是品种繁多,有1938年、1952年、1967年、1980年、1995年等的。而本文则选择了1940年拍摄的和2005年拍摄的电影进行比较,通过对文学电影改编的分析,阐述文学电影改编的文化意义。  相似文献   

17.
《阿Q正传》的电影改编可以从编剧和导演两者来分析。编剧上,主要有情节的改编、人物和故事场景的设置、小说第一章“序”的改写三方面,前两者基本上成功,主要失误是没有添加一些必要情节,观众对阿Q缺乏认同感,后者则基本上失败了。导演上,画外音的运用多数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影片风格的把握上不够准确,喜剧性过强,悲剧况味不足,其他一些导演处理也存在失误。  相似文献   

18.
在2015年获得赞扬无数的影片《卡罗尔》,改编自美国犯罪小说家派翠西亚·海史密斯在1952年匿名出版的小说《盐的代价》。导演托德·海因斯在影片中通过精致的画面贴近原著的层层展现这段禁忌爱情的喜与悲,让观影人不禁深陷其中,同时也对原著做了不少改编。本文从影片细节、人物变化、情节删减、主题表达等方面来分析电影的改编与原著的差异。  相似文献   

19.
张焱 《文教资料》2014,(36):136-138
2007年上映的英国电影《赎罪》改编自伊恩﹒麦克尤恩的同名小说,导演乔﹒怀特以他独特的领悟和别出心裁,将他最感兴趣的"人的面孔"与"人的情感"技巧性地表现出来,打破了传统影片擅长讲故事、调动观众抽象思维能力去破解影片意义与价值的格局,从而也给读者提供了一种自由感受的向度。本文试图通过电影与小说文本的对比来探究电影对小说的改编。  相似文献   

20.
《竹取物语》成书于公元9世纪末到10世纪初,作者不详,一般学者认为是僧人等知识分子[1]根据口头流传下来的民间故事进行加工创作的。它是日本现存最古老的物语[2],被称为"物语之祖"[3]。同时作为用假名文(日本固有的文字)书写的早期的物语,对后世物语的发展影响深远,在日本文学史上自然占据重要的地位。有日本学者指出:"假名散文以及虚构物语都是以《竹取物语》为起始的,在文学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这种看法在今天已经成为常识而无需再做强调。"[4]长期以来,《竹取物语》正是以其物语性而广为流传,本文就其物语性稍作探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