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欧洲十八、十九世纪的报刊上,涉及时事评论的新闻漫画已经开始显露其政治讽刺的重大影响.当中国的历史脚步进入近代,欧洲石印技术开始传入,为中国新闻漫画的诞生提供了客观有效的条件.而中国人民反帝反封建的爱国斗争,成为以讽刺和夸张等特点见长的漫画积极反映的对象和主题.  相似文献   

2.
熙宁变法时期,为了选拔人才,鼓励更多的官员加入到变法派阵营,宋神宗下诏,令进奏院发行一种新的官报。这种官报按月发行,主要刊载官员任免、赏功罚罪之类的消息。新官报没有留下名称,后人暂以进奏院月报呼之。进奏院月报是中国历史上有确切文字记载的最早的新闻月报。  相似文献   

3.
NHK非常重视中国题材的新闻,从1974年开始至今,制作了超过5000期关于中国的节目,中国题材的节目在日本的收视率也高于其他地区。本文通过对NHK25年来制作的有代表性的中国纪录片的分析,如《丝绸之路》《新丝绸之路》《大黄河》《激流中国》《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年》《东南沿海工厂倒闭潮》《蚁族之歌——上海求职宾馆里的年轻人》等等,总结出其文本特征,并用新闻生产学的方法从微观、中观和宏观角度来分析其"墙外开花墙里也香"的深层原因。  相似文献   

4.
中国新闻传媒最早发表的关于日军南京大屠杀的评论文章,是1937年12月25日《武汉日报》发表的短评《惨痛的一页》,与1937年12月28日《大公报》(汉口版)发表的社评《为匹夫匹妇复仇》,义正词严、充满感情,对日军暴行进行严峻的声讨,对南京难民进行正义的声援,对事件作出刻骨铭心的总结,向国际发出悲愤的控诉与强烈的呼吁,在国内和国际上都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纪录片要关注整个世界.所以面临如何去认识整个世界的过程。有人说,都市人可以不看故事片,但必定会看纪录片。当“讲述老百姓自己的故事”广告语响起时,观众习惯地走进某个平常人的悲欢离合或者生离死别中。叫好又叫座的《婆婆妈妈》就是在琐琐碎碎的日常生活中.展现了社会大背景下的现实矛盾。此前,《毛毛告状》、《德兴坊》等让观众念念不忘的纪录片,都采用了关注社会个体、  相似文献   

6.
在中国新闻事业发展中上,曾有许多新闻机构、编辑、记者走出国门。与国外新闻界交流、访问的事例,这种活动扩大了自己的认识,又可取得先进的经验。然而,这种活动究竟肇始于何时?几乎没有新闻史的论著提及。笔者在检阅近代报业名人汪康年交往的书信集《汪康年师友书札》,并参照其他资料后认为:1898年1月《时务报》总理汪康年,翻译曾广铨的访日应是我国新闻史上第一次对外新闻交流活动。  相似文献   

7.
在上世纪80年代的英国,新闻工作者常常被冠以官方记者、御用文人之类的雅号。他们始终忙于经验主义的工作方式,从过去的和旧的东西中找新闻,  相似文献   

8.
于都 《军事记者》2004,(8):53-53
在中国,新闻纪录片的发展被赋予更多的历史使命.大到政治、经济、化,小到民众的衣、食、住、行,纪录片和专题片作品的产生再现了中国社会的方方面面.它无疑是推动社会明发展的重要传播手段之一。无论是在中国还是西方世界,电视作为一种经济的、大众化娱乐消费手段,可以很轻而易举地为政府提供宣传平台.为社会描述主流价值取向。可以说真实性和纪实性的特点.使纪录片成为众多类型片中的贵族。一部拥有真实画面语言的纪录片,对人们心灵的震撼可以超过同样分量的报告学或其他纪实学体裁。  相似文献   

9.
于倩  洪宏 《记者摇篮》2006,(11):29-30
新闻纪录片的本性是“通过纪实语言体现出的一种人文精神”,“是一种人类的生存之境,它介于新闻与文学的中间地带,构成一种具有历史意义和人文意义的新的文体形式。”中国军事题材纪录片从发轫到勃兴更有着自己独特的道路与风格,纵观近几年来《大拉练》、《兵者》、《腊梅花儿开》等一批优秀军事题材纪录片,我们不难发现,他们都不再浅显地向受众传达某种政治性意念,不再向人们灌输某种生硬的教条,而是以走进军人现实生活,在橄榄绿的方阵中体现其人生,自然展示其心灵,让人们在审美的愉悦中体悟生命的本真。  相似文献   

10.
在中国新闻教育发展史上,燕京大学新闻学系占有重要的地位。其毕业生享誉中外新闻界,但关于其最早毕业生的说法却有三种。根据新近发现的一批燕京大学新闻学系学士毕业论文,经过详实考证,笔者认为:燕京大学新闻学系最早毕业生应为1927年毕业的李连科和邹毓灵两人。  相似文献   

11.
周咏彬 《云南档案》2009,(12):19-19
<正>今年10月13日,云南省国营盈江农场的两位职工到保山市档案馆查阅"云南省林业厅林垦处滇西工作站1951—1952年建立盈江、莲山橡胶林场"的相关资料,在翻阅的大量的档案资料中,发现了一张  相似文献   

12.
新华社的前身是1931年11月7日在江西瑞金创建的红色中华通讯社(简称红中社),红中社与当时的中华苏维埃临时中央政府机关报红色中华报(1931年12月11日创刊)是一套人马,两块牌子。  相似文献   

13.
在我国,最早刊载新闻电讯的报纸是《申报》,时间是1874年1月30日,内容是有关英国内阁改组的消息,系报馆根据当时外国洋行的往来电报存底而采写。1881年12月,上海与天津之间敷设了有线电报线路,通讯事业的发展也为新  相似文献   

14.
15.
韩国新闻史上最早的女记者──崔恩喜王少锋“崔恩喜女记者奖”在韩国新闻界被喻为是最有权威的记者奖,它是为纪念韩国第一位女记者崔恩喜卓越的成就及高洁的品质而于1984年设立的。每年在韩国的各大报纸及通讯社中,评选出一位该年度最活跃、最杰出的女记者授予此奖...  相似文献   

16.
新闻与纪录片摄像是目前各电视媒体中从业人员众多、拍摄活动十分频繁的一项专业工作。 从目前我国的实际情况来看,人们通常只提摄像,而很少提及究竟是那类摄像。在很多人看来,摄像就是运用摄像机去拍摄,只要具备了使用摄像机的技术,就可以承担摄像的任务。所以,不少电视台都把摄像归入到技术或制作部门来管理,而较少注重摄像者的专业素质。因此,人们容易看到普遍特点对从事这项工作者的一般要求,而不太容易注意到具体摄像工作的个性特点对从事这项工作者的特殊要  相似文献   

17.
中国纪录片路在何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嘉  海燕 《传媒》2005,(1):34-35
纪录片在中国人的心中并不陌生,它以其纪实本性所固有的穿透力、震撼力,日渐赢得越来越多观众的心.然而,随着上个世纪<丝绸之路>、<话说长江>、<龙脊>等一批优秀纪录片创下的收视狂潮,随着中国越来越多纪录片栏目的昙花一现和前仆后继,中国的纪录片成长之路也越来越迷茫.在中国纪录片不断普及不断获奖的时候,中国电视纪录片收视率的低下也是一个不可忽视的事实.本文就以探讨中国纪录片的发展之路为线索,结合中国市场化实际对中国纪录片走出困境、走向市场、走向世界做以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8.
《中国纪录片发展史》是第一本系统阐述中国电影、电视纪录片的形成和发展的书。本书作者方方录访了许多亲身经历中国纪录片事业的当事人,到全国各地搜寻了大量相关的文字和形象资料,经多年努力,写成了这部55万字的专著。现从中摘选的,是有关解放区纪录片的重拍解放战争历程内容,以及抗战胜利后争夺东北电影厂机器设备与电影人才的故事。  相似文献   

19.
新闻五要素凡一新闻,宜将要点列于第一句。无论一新闻之修短如何,其精髓统宜归入第一节内。所谓起承转合之法,学校生徒所兢兢者,于新闻家无当也。凡“何事”“何人”“何地”  相似文献   

20.
《当代传播》2007,(6):80
“留学界杂志之元祖”《译书汇编》,是中国最早的政法报刊。1900年12月6日,留日学生戢翼晕、杨廷栋、杨荫杭、雷奋等在日本东京创办了《译书汇编》。它为月刊,第一年出9期,每二年出12期,1903年4月27日起改名《政法学报》,又出了8期。编辑兼发行人初署坂崎斌,第二年改署胡英敏。创办者和实际主持者大多是留日学生团体励志会的会员。他们认为,输入西方文明,仿效日本进行改革,是拯救中国的唯一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