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历史学的民族性与时代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历史学的发展体现在民族性与时代性上,二辩证的结合才能推进史学进步,近代史学从不同方面表明了这一事实,在全球化趋势下,当代历史学的民族性与时代性问题应该受到特别的重视,要研究全球化对中国史学、对史学思想产生的影响,还要研究中国民族传统史学遗产在发展当代史学上的重要价值。讨论历史兴衰是历史学的主题,研究历史“势”同样是当代历史学的重大理论问题,“究天人之际”是历史学的重要内容;多重考据应当是当代史学考证的基本方法。  相似文献   

2.
后现代主义中的叙述主义历史哲学混同历史写作与文学写作,对史学的自律性构成了挑战;其实,史学与文学无论在文本上还是逻辑上都有重大的差异;这种差异同时蕴涵着历史学的性质问题,对此问题的回答是且只能是矛盾的:历史学既是科学又是艺术。  相似文献   

3.
<后现代与历史学>一书以中西比较的视角来考察后现代主义对历史的冲击,作者以历史思维为线索,分析了后现代主义对西方史学界和中国史学界的冲击.尤为精彩的是作者通过对近代西方史学史的回顾,逐步展示了后现代主义对西方史学的挑战.据此,笔者通过研读,具体分析了后现代理论如何通过否定历史的科学性来否定现代性.  相似文献   

4.
后现代主义是对过去几个世纪支配西方思想和社会生活的诸原理和前提有怀疑、批判态度的思潮。它动摇了真实理性、认同、客观性、单一理论框架等启蒙主义价值观,后现代主义虽然为历史学拓展了一个前所未有的新天地,但由于其观点的激进,所以很难被绝大多数历史学家所接受。目前,后现代主义史学的高潮期已经过去,但其对传统史学产生的影响仍在继续,并值得史学家们思考并探索。  相似文献   

5.
教育史学评论是以教育史学自身实践和成果为研究对象的史学理论分支学科,它所关注的是历史学研究的所有方面和全部过程.其内容包括事实真实评论、历史观评论、文采评论、史德评论等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6.
在历史学领域中,企业史学(business history)是出现较晚的一个分支学科,其传统大体是由美国企业史家奠定的.小艾尔弗雷德·D·钱德勒是美国新企业史学的奠基人,他对新企业史学和20世纪美国新史学都有重要的贡献.钱德勒的史学成就,得益于跨学科的研究方法.他把社会学、经济学、管理学的理论引入企业史研究领域,开拓了历史研究的视野,创新了历史研究的方法,推动了企业史研究中"钱德勒学派"的形成.研究钱德勒的跨学科方法,对于理解历史学研究与社会科学的关系大有裨益.  相似文献   

7.
历史社会学的发展与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传统史学所从事的社会研究视角,以历史学与社会学的历史关系为线索,对历史社会学的兴起与发展脉络进行梳理,力图展现在社会史、结构功能主义和后现代理论等相关理论的影响下,历史学与社会学由分裂走向融合的过程.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历史社会学的学科性质与特征,讨论了其现实意义与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8.
“史学概论”是我国史学界正在积极建设与发展的新兴学科之一。1983年以来出版的这类著作已有四、五本。近读陕西师大出版社新出版的赵吉惠著《史学概论》,是我至今所读过的几本“史学概论”中,颇具特色和新意的比较好的本子之一。(?)集中了作者“十年来关于史学理论与方法问题教学与研究的主要成果”。这是一部思想内容丰富、理论性强、给人启迪、新颖独特的“史学概论”。这部书的主要特色之一,提出了一个比较完备的理论框架与学科教材的理论体系。中国史学自80年代始,进入了全面反思与更新观念的改革新时代。随着理性史学到科学史学的发展以及历史学在社会生活中地位与作用的提高,历史学家开始把精力转向于对历史学及历史研究活动本身的审视、反思和总结。于是逐渐形成了独立的以历史学、历史认识及史学活动为研究对象的分支学科。诸如历史文献学、历史编纂学、历史哲学、史学史等。但是,对于“史学概论”是否能成为独  相似文献   

9.
历史“知识论”与西方史学理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西方的"知识论"对史学和理学理论有着持久的影响,古代希腊和罗马文化的"理本"传统,近代欧洲的"人本"趋向.科学实证主义和专业历史学的产生,反理性思潮对史学的冲击,以及近几十年来后现代主义思潮对史学的批评,无不与"知识论"有关.以"知识论"为基础的西方史学理论总的倾向是否定历史理性,其所论不无道理,但总的说来不失偏颇.  相似文献   

10.
张耕华先生的《历史哲学引论》于2004年11月由复旦大学出版社出版了。该著对史学哲学的几乎所有问题,从认定史学理论的论域到史学的功用问题均有涉及,论证深入浅出,文笔简练,是难得一见的如散文般优美的理论性著作。张先生敏锐地察觉到“史学哲学的内容远远超出了一般认识论的研讨范围”,因而采取了一种“广义的历史认识论”来处理理论史学的问题。这就跳出了传统的认识论模式的窠臼,弥补了中国20世纪80年代后兴起的“历史认识论”研究的主要缺陷,取得了两大突破。首先,在历史学的属性问题上,张先生明确了“科学性”在历史学学科中的“存在…  相似文献   

11.
延安时期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确立,不仅标志着党内"左"倾错误得到了比较彻底的清算,而且为党内政治生活的正常化提供了科学的思想武器。在深刻总结正反两方面历史经验,科学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最新历史方位的基础上,习近平明确把实事求是作为严肃党内政治生活的首要基本规范,进一步打通了革命时期思想建党和新时代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的历史联结,彰显了党的十八大以来全面从严治党"找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实践逻辑。  相似文献   

12.
20世纪90年代以来,大量女性新历史小说的涌现,为我们重塑改写了一部新的女性历史.文章分别从"在文学虚构中重塑女性的历史"、"在文学阐释中重塑女性的历史"和"在文学解构中重塑女性的历史"等三个方面入手,论述了以<花非花·历史小说系列>丛书为代表的女性新历史小说的特点、意义及价值.  相似文献   

13.
从历史的层面解读几点传统文化中常被提到的女性观念“。男尊女卑”并非自古“就天经地义”;“从一而终”也不是封建道德传统礼教自古宣传的思想;女性贞节观在不同历史时期有不同的道德评判和要求;女子缠足是汉族民间陋习,而非礼教规范,亦非封建统治者的指令。了解这些问题,进一步探讨传统女性观的历史性与真实性,找回在近现代历史中迷失的文化认同感和民族自信心是很有意义的。  相似文献   

14.
东西是当今对结构有所追求的小说家之一。其小说智慧,不仅集中地表现在善于将现实主义、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多种异质创作方法在自己的创作实践中形成同构,还在于对小说结构的机智构建,在努力解构传统小说模式的同时,也出示一个自己所结构的新的艺术秩序和精神真相,表现出顽强结构现实生活的能力。  相似文献   

15.
通过对中国上古史研究的反思,顾颉刚提出“不立一真,唯穷流变”的历史研究理念。对“立一真”这一治史思路的批判构成了顾颉刚史学的基本特征和逻辑出发点。顾颉刚史学思想中的四个重要内容:中国上古史学说大多为有意造伪、研究古史的故事化取向、历史演进的研究方法、化史实研究为思想史研究,都和“不立一真”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相似文献   

16.
严歌苓的《白蛇》和李碧华的《霸王别姬》,在背景选择上都穿插了历史时代因素,但不同于“用文学写政治”的宏大叙事方式和“以政治论成败”的主流叙述模式,这两部作品皆以历史大环境下的小人物的情感故事为依托,深刻表现出人性的善恶,一定程度上还原了历史的真实,引发读者对于生命哲理的思考。无论是从作家的书写角度还是叙事手法,作品都无异是主流历史话语下的“边缘化”的“他者”。  相似文献   

17.
中国学术思想界在甲午惨败后出现了对中国传统学术文化进行深刻批判的动向。他们肯定西学、批判中学的本意,是要为衰弱的中国寻找救亡图存药方。意想不到的是,对传统学术的新认识却开启了中国人文学术的去价值化运动:"六经"从辨明"是非"之基础,转变为只是考辨"真伪"所需之材料。胡适、顾颉刚等人继承发展了这种意识,突显"别真伪"的价值,引领了民国文史学术研究的发展。与此同时,社会转型导致的道德价值危机对社会生活的影响日渐显现。一些学者在"学以载道"传统的基础上,期望中国现代学术能汲取中西学术文化的精华,熔铸适宜现代中国的"国民道德"。重"求真"的学术研究取向,和构建现代道德伦理的社会期望之冲突,构成了清末民国时期文史之学发展的重大理论困境。文史之学是该"别真伪",还是"明是非"?这是中国现代人文学术从业者一直探索的重要问题。  相似文献   

18.
清代的方略,虽仍属纪事本末体,但已不同于传统的纪事本末体史书:在采撰取材上不同;是一种官修纪事本末体史书;是清朝的军事战争专史,“一事一书”是它的一个鲜明特点;服务于现实政治的倾向更突出。方略是纪事本末体史书发展的新形式。  相似文献   

19.
新的初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在课程目标上均强调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善于质疑的基本方法和学习习惯,树立崇尚科学、求真、求实和创新的精神。众所周知,很长一段时间历史沦为了政治的附属品;近些年来,史学研究已经返璞归真,求真与求实成为学者普遍认同的治学态度。中学历史教学,或囿于传统史观的影响,或由于教师自身专业素养的缺乏,产生对教材"贴标签"式的解读,对培养学生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产生过不利影响。新课程下,要求教师在多元史观视野下,以全球、文明、现代化等新史观去解读教材,依托前沿学术研究成果服务中学历史教学,才能胜任新课程下的中学历史教学。  相似文献   

20.
教育管理:后现代研究视角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教育管理研究的后现代取向具有重要意义。教育管理研究要根源于教育组织的特性,要在继续关注教育管理领域“事实问题”的同时,开拓研究领域,关注其中的价值、伦理问题,要注重质性研究和多视角观照,建立起开放、多元化的方法论群落,要认识到知识或理论具有“情境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