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6月10日,我去黑龙江省供销标兵单位——新城供销社采访。他们不但没向银行贷款,反而存款20多万元,这在全省是独一无二的。经座谈、访问、调查,弄清了事实的真象。原来是采买员买回来的都是抢手货,不但销售快,经济效益也高了。这使我联想到,如果记者像采买员那样,写出“抢手稿”,何愁办不好县市报呢? 我做记者工作30多年了,还任过县报副总编辑。实践使我认识到,记者不仅要动脑想问题,还得动手写出“抢手稿”。我在肇东报工作10年中,写稿近千篇,不少稿子得到好评。有些被中央、省级广播、报纸用了,还有3篇被评为省、地好稿,获得一、三等奖。我的体会是:  相似文献   

2.
6月10日,我去黑龙江省供销标兵单位——新城供销社采访。他们不但没向银行贷款,反而存款20多万元,这在全省是独一无二的。经座谈、访问、调查,弄清了事实的真象。原来是采买员买回来的都是抢手货,不但销售快,经济效益也高了。这使我联想到,如果记者像采买员那样,写出“抢手稿”,何愁办不好县市报呢?我做记者工作30多年了,还任过县报副总编辑。实践使我认识到,记者不仅要动脑想问题,还得动手写出  相似文献   

3.
一些通讯员私下抱怨,你们要求我们写短稿,可是你们自己的稿件却越写越长。 翻开报纸一看,这话还真有道理,君不见,但凡数千上万字的稿件,无不是“本报记者”的杰作,难怪通讯员们会有这样的意见了! 记者写稿,天经地义,而且一般情况下,记者参与采访和写作的,大都是一些比较重要的新闻,往往需要作突出的反映。实事求是地说,要对字数进行一刀切也是不现实的,对于重大事件的写真、英雄事迹的描述,便需要一定的篇幅作保证。但除此以外,是不是也存在记者和通讯员在用稿问题上宽严有别的现象呢?  相似文献   

4.
在一次“中国潮报告文学征文活动”的评奖赛中,一等奖获得者11人中竟有7人是从事新闻工作的。由此使人想到目前新闻记者走穴报告文学或客串报告文学已成日益普遍的趋势,此现象用多棱镜去透视,是是也?非也?可反映出五光十色、莫衷一是的光泽,但有一点是似乎可以肯定的,即记者已不满足于目前报上一般的新闻报道,有时想把一些新闻集中处理一下,提出更深刻一点的见解,这就是有人在“冰冻新闻效应”之类文章中提出的看法。  相似文献   

5.
上海电台和电视台最近公开招聘编辑记者,这件事引起了广泛的注意,报名的人很踊跃,海外报纸还发了消息,说这是国内新闻界的"创举".我也听到复旦新闻系有同志不赞成这样做,提出意见说:如果编辑记者都从社会上招聘,还要大学新闻系干什么呢?这是一种误解.我们从社会上招聘编辑记者,是出于不得已.因为,在十年浩劫中,电台电视台的队伍受到严重摧残,一些老编辑、老记者,"老的老了,病的病了,散的散了,死的死了",而新进的干部,没有受过新闻工作的专业训练.这两年,广播电视事业发展很快,而业务干部残缺不全,等待高等院校毕业生的分配,一时又等不及,于是只好采取公开招聘的"应急措施".这次前来应聘的有四千一百八十多人,经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随着各媒体"走转改"活动的开展,"记者手记"这一新闻写作样式"火"了起来.在"走转改"活动中,各类媒体都开办了"记者手记"这一专栏.从中央电视台到各省市电视台,从人民日报、新华社等中央媒体到省、地市报. 那么,如何认识"记者手记"和写作"记者手记"呢? 一、"手记"与"记者手记" 手记这一文体最初应该来源于笔记文体和日记文体.相关解释为,亲笔写的书信、日记、笔记等.  相似文献   

7.
8.
今年春节前夕,人民日报总编室同志来电约稿,让我做一个安徽淮北市6+1高尔夫球场(6比赛场,1个练习场)工程流产的题目。此事我早有耳闻。但对这样的题材究竟可不可以写,怎么写,一直把握不好。翻了一下近几年的人民日报,批评一个地级市的市委、市政府在决策上的失误,没有蓝本可以参照。  相似文献   

9.
目前,我国刊物编辑在杂志社里主要有三大角色: 派稿编辑.负责领导记者,在记者采访和写作时,给他们出主意想办法,确保新闻准确、公正、文字精良.  相似文献   

10.
1987年8月,陕西澄城县修建大市场,引起诸多新闻单位的关注,不少记者纷纷前往采访。但从笔者所读两篇报道看,均欠真实。《渭南报》9月25日头版头条发了消息,说“澄城大市场已建成”。不久后《陕西农民报》也登了“澄城建了个大市场”一文。然而,事实是该市场主要工程之一的“天坛式主楼”至今仍未竣工。  相似文献   

11.
记者与图书出版结缘由来已久。1883年,著名政论家王韬将其在《循环日报》和《华字日报》等刊物上所发表的政论文章结集为《弢园文录外编》,交由香港印务总局出版,中国第一部报刊政论集由此问世;l920年6月,商务印书馆出版了我国最早的一部报刊通讯文集《远生遗著》。  相似文献   

12.
王会丽 《大观周刊》2012,(10):185-185
“抓阄”在现生活中很常见,人们要在若干个问题中选择其一时,在没有很好的办法的情况下,通常采用“抓阄”的方法。但在“抓阄”的过程中许多人认为先抓比后抓机率大,都想先抓而不愿后抓。真的是这样吗?我们看这样一个问题,学校举行的青年志愿者活动中,要从班上的50名学生中选择1人。在决定谁去的问题采用了“抓阄”制。50个阄中只有一个写有参加,其余的全是空白阄,50名同学按照排定的顺序从中各抓1个,以决定谁参加。那么,先抓还是后抓(后抓人不知道是先抓人抓的结果),对每个同学来说公平吗?也就是说,每个学生抓到“参加”字样阄的概率相等吗?下面我们进行具体分析一下:  相似文献   

13.
昨夜看电视剧《苏禄国王与中国皇帝》,苏禄国王病逝,永乐帝派人来宣读吊唁的诏书,其中有感叹词:“於戏”。这本来是我国古代文章中常用的感叹词,其音其义与“呜呼”(或“乌乎”)全同。据颜师古在其《匡谬正信》中考证:“古文《尚书》悉为‘於戏’字,今文《尚书》悉为‘呜呼’字,而《诗》皆云‘於乎’,中古以来文籍皆为‘呜呼’字。“这是“於戏”的来历。其实后世  相似文献   

14.
佚名  朱力 《出版参考》2007,(12):53-53
“甲”字是人人认识的最简单的中文字之一。它除了做某甲某乙之“甲”以外,还有些特别用途。比如说,常见报章杂志用“身怀六甲”说某人怀孕。人人皆知“六甲”应指孩子.可是为什么呢?怎么不“七甲”、“八甲”呢?  相似文献   

15.
从“万无一失”谈起郑梦熊经常听到社会上流传的一种说法:“无错不成报”。这是人们对一些报纸差错多表示不满。其实,绝大多数新闻单位对消灭差错是十分重视的。记得前几年在一次中央主要报纸的编校质量抽查评比中,人民日报差错率很低,受到表扬。在那次抽查中,差错率...  相似文献   

16.
在学生时代,我曾酷爱创作,写小说,写散文,写诗歌.觉得自己是个浪漫的人,爱抒发情感,爱编一些感人的故事试图打动人.出版了几本集子,获了一些奖,不免有时把自己当成一个小说写作者,一个诗人. 但是大学毕业时,我并没有继续做文学青年的梦,而是决定当一名记者.只因这份职业不但会让我依然拿着笔,而且这支笔将深深扎根于现实生活中,比以前搞创作更加贴近生活.  相似文献   

17.
我在报社做一线采编工作十多年,一直把努力写出好消息作为努力的方向之一。那么,如何能写好消息?下面我就此谈一下自己的粗浅认识。  相似文献   

18.
“融媒体”是报纸、广播、电视等根据自身共性和个性,在内容生产、信息传播、人力财力等方面,通过与新媒体的融合,实现优势互补、综合发展.然而在具体实践中,部分记者却走偏了方向.本文从分析不同媒体间记者“串稿”现象入手,提出了在互联网时代,信息来源多元、受众自由度大,记者“串稿”造成的新闻报道同质化,会严重影响传统主流媒体的传播力,必须采取措施予以制止等观点.  相似文献   

19.
2009年,我成为《杭州日报》首批由文字记者转型全媒体记者的人员之一,4年来,历经多种形式的实战……当一名报社文字记者拿起摄像机,摸索用电视思维方式表达新闻时,这是一个跨度很大的转变.  相似文献   

20.
记者在采访报道中要学会十八般武艺,“发掘”工夫和“开拓”功力,应是其中的两项。发掘,就是从平平常常的动态或扑朔迷离的现象中发现新闻价值,并且挖掘出报道新意来。这就要求记者独具慧眼,即“新闻眼”,善于寻求独特、新鲜而深刻的意境。而记者要有敏锐的“感触进发点”,就必须具有我国古人所提倡的那种“一意求新”精神,“多识前言往行”,即多搜集事例和言论方面的资料,以供采写和研究时使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