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6 毫秒
1.
《上海文化年鉴》2005,(1):128-134
图书出版概况;第9届沪港出版年会;中国图书角逐“世界最美的书”;“世界最美的书”设计艺术展;“世界最美的书”评选活动;“文化中国”系列丛书在美国面市;《大辞海》法学卷、语育学卷面世。[编者按]  相似文献   

2.
王薇 《世界文化》2006,(11):41-42
一、《论语》与《圣经》所倡导的伦理道德之核心——仁爱《论语》和《圣经》分别是东西方文化中的两个经典文本,它们对人类文明和思想的发展起到了不可低估的作用。在中国,有“半部《论语》可治天下”之说,这高度概括了《论语》在中国思想文化史上的重要地位;在西方,《圣经》是基督教的圣书,自中世纪以来,《圣经》有“惟一的书”和“书中之书”的称号,从世界文化史上看,一千多年来没有第二部书能够像它那样对西方文化产生过那么巨大而深远的影响。占据中西文化中心位置的《论语》和《圣经》,他们所倡导的伦理道德也有相似之处。《论语》是孔…  相似文献   

3.
由德国图书艺术基金会等单位主办的2008年度“世界最美的书”评选揭晓,中国天津杨柳青画社出版的图书《之后》,荣膺2008年度“世界最美的书”称号。这是连续第5年中国图书在这项代表当今世界最高水平的图书设计评奖活动中获奖。本着“服务全国、走向世界”的工作要求,上海市新闻出版局从2003年开始,每年面向全国组织“中国最美的书”评选,以参加次年度的“世界最美的书”评选和展出。2007年全国共有22种图书荣获“中国最美的书”称号,并全部参加了2008年度“世界最美的书”评选。  相似文献   

4.
徐雁 《东方文化》2003,(6):91-105
“古旧书业”是指从书籍的持有者手中,回收其售出的古书和旧书,并再次将之投向市场向读者销售的一个行业。一般说来,它与新图书出版发行业一起,共同组成为一个国家乃至一个地区的完整的图书市场。  相似文献   

5.
张岂之教授在《中国传统文化》一书中指出:“只要人类存在,有些著作的智慧之火就永远不会熄灭,它一直照耀着人类的过去、现在和未来。”孔子的《论语》就属于这类蕴含着“智慧之火”的传世经典,它能够为人类的现在和未来提供一种价值观念和思想方法的指导。孔子所处的...  相似文献   

6.
古代官府藏书的整理是封建文化措施的重要方面,从早期文化遗产和文化成就集中于国家机构和皇家藏书这一点来看,图书整理又是对古代文化遗产的清理和对当时文化成就的检阅,毫无疑问,它对封建文化的发展是有促进作用的。我国从西汉开始,几乎每个朝代都有在政府主持下进行规模较大的图书整理工作,历史上称为“校书”。最后用文字记录下来的成果就是国家目录。可见“校书”与图书事业、目录事业的兴起有着密切相连的关系。  汉代是我国封建社会生产逐步发展的阶段,封建中央集权的专制国家和封建经济的发展,必然要求建立与它相适应的上层建筑,…  相似文献   

7.
正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先贤智慧的结晶,经过数千年的积淀,成为国人价值观念、民族精神,成为中华民族之根与魂,渗透于我们的现实生活中,具有重要的历史借鉴价值及现实启示意义。"中国思想史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个重要方面,对于提高人们的理论思维,认识国情都是不可或缺的"(张岂之《五十年中国古代思想史研究》,载《中国史研究》1999年第4期)。纵观近世学界有关中国传统思想研究与普及方面  相似文献   

8.
李迪 《寻根》2000,(4):86-88
“书”的意义有多种,最常用有二:一是写字,“书”就是写的意思;一是指字及其载体,即书籍。本说的是后一种书。  相似文献   

9.
"书香"何指     
刘书龙 《寻根》2004,(5):82-83
在汉语里,“书香”是一个极具文化韵味的词汇,如“书香门第”、“世代书香”等,这一点凡是读书人都是知道的。但如果问到“书香”究竟何指?恐怕现代的许多人就会感到有些茫茫然了,甚至会有一些人错误地以为“书香”就是指书卷间的油墨味。其实所谓“书香”,并非书籍本身的香味,  相似文献   

10.
“真是太奇妙了!这是中国伟大的传统文化的组成部份,是中国人民智慧的结晶!”“对于人类的未来,窑洞是一种启示。”这是法国《GLMR》国际新闻图片社编辑阿兰·艾伊德博士和欧洲著名摄影师塞尔日·西贝尔先生参观山西省平陆县的“地窨院”时,连声发出的赞叹。  相似文献   

11.
经过近半年的酝酿、组织、初选、复审和最后评定,2008年度“中国最美的书”11月8日在上海正式产生,来自全国各出版单位的20种图书荣获本年度“中国最美的书”称号。2008年的报名组织工作于8月份正式开始,得到了业界的热烈响应。报名截止后,评委会预先组织上海的资深出版家、设计家进行初选,共选出近400种图书进入复审。复审阶段由全体评委参加,共进行3轮无记名投票。经过严格而认真的评审,20种图书最终脱颖而出,获得2008年度“中国最美的书”称号,并将代表中国参加2009年度“世界最美的书”评选。  相似文献   

12.
在当今世界的文化大舞台上.中国文化艺术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世界正有越来越多的人与中国一起分享中华民族智慧结晶的文化精品。  相似文献   

13.
蒙培元 《寻根》2003,(6):16-20
诺贝尔奖获得者阿尔文先生说过:“人类要生存下去,就必须回到25个世纪以前,去吸收孔子的智慧。”(见《中华读书报》2003年4月16日,胡祖尧文)这真是一个远见卓识。这不是因为他说了孔子的好话,能激发中国人的“自尊心”,而是因为,他看到当前人类的问题所在,从文化上找到解决问题的出路。但是,究竟怎样理解孔子的智慧?这倒是值得我们认真思索的问题。从根源上说,由孔子所开创的中国文化的智慧,不是别的,就是“究天人之际”的问题,其基本的思维模式则是“天人合一”。这样一种独特的智慧,正是从孔子开始的,并且形成了一种有生命力的文化传统。…  相似文献   

14.
今日风靡世界的高尔夫球运动,早在14世纪时,在中国就已经十分成熟了.这不单由于有世人所公认的系统的高尔夫球理论著作《丸经》可以佐证,更可以从鲜为人知的《朴通事谚解》一书得到证实.《朴通事谚解》出版于公元14世纪中期的高丽国(今朝鲜),它是一本专为高丽人来华使用的汉语教科书.“朴”为高丽人的常用姓,“通事”为翻译之称,“谚解”即对当时中国流行的语言现象作的注释.朴通事编撰此书是想使本国读者,通过一系列的汉家生活场景,来掌握和了解中国的语言词汇和生活习俗,所以此书对元代首都大都(今北京)的商业、手工业、书籍、杂技、民俗、宴饮、游玩诸方面均网罗无遗,细致描写.而书中所描述的“捶丸”,可说即为“高尔夫球”或是“高夫球”的雏型.它已具有今天高尔夫球所有的显著特征.  相似文献   

15.
中国古代书籍制度□刘蓉中国图书有悠久而辉煌的历史。撇开书籍内容不谈,各式各样的图书都可以看作是由文字、材料、形态和制作方法这四个因素互相交织、互相影响而形成的。在历史上,构成图书的四个因素都各有其继续不断的变化和发展过程,而图书在一定历史时期所具有的...  相似文献   

16.
中国文化的早期发展是夏商周三代。夏文化的详貌目前尚难确定,真正奠定中国文化之基的是殷商西周。那时中国社会的文化政策,则是所谓“学在官府”,教育文化完全为官府垄断,平民百姓不敢问津。那时候,执掌文化大权的是“巫”、“史”、“祝”、“卜”等官员,他们是一批世袭的职业文化匠师,大凡卜筮、祭祀、书史、星历、教育、医药、音乐歌舞、婚庆葬丧等诸般文化活动,均由他们操纵。  相似文献   

17.
「书香」的由来及典故孔祥光书是知识的宝库,书是我们时代的生命。智慧是知识凝结的宝石,文化是智慧发出来的异彩。人们在社会生活交往和交谈中,常常谈到某某人出身“书香之家”,某某人家是“书香门第”,就对其十分羡慕、景仰和钦佩,以至刮目相看。认为这些“书香”...  相似文献   

18.
偶读《四库未收书辑刊》(陆辑第二十册),见一奇书,名曰《古玩正宗秘论》(后文简称《秘论》),作者署名石华伯龙。细读方知这是一本极为重要的文物鉴定书籍,笔者故就本书的相关内容作一考证。一、该书版本流传及作者生平无考书未分卷,书名“古玩正宗秘论”,同行(直行)下署有“石华伯龙录”,作者旁钤有印章,文曰:伯龙。书为手写体,前后字体一致,当为一人所书。本书正文前有封面页或扉页“寓竹斋订寒窗藏珍文苑阁锓”。所谓“锓”即雕版,据此,似乎该书曾印行。但多方查寻,未见有那家印书社名“文苑阁”。似乎本书未曾印行,其他丛书均未收录,目录…  相似文献   

19.
鄢云辉 《寻根》2007,(2):126-127
“赵钱孙李,周吴郑王……”中国人千百年来凝聚而成的姓氏文化,全部浓缩在了一部《百家姓》中。《百家姓》是中国姓氏文化的结晶,更是中国上下五千年历史发展的缩影。在这部浓缩姓氏文化的精华中,“熊”姓以其曾经在春秋战国时代,在南中国的土地上,创造出一个令世人瞩目,叫中原诸侯为之惊叹的楚国,而厕身其中。  相似文献   

20.
世所周知,“华夏”、“中华”、“中国”是我们国家的称号。然而,为什么将我们的国家称为“华夏”、“中华”和“中国”?其源头又在何处?对这一问题,笔者偶见学者论及。但其中有对有错。即为对者,有的也只是常识的论述,真正的源头却未见论及。今笔者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再作进一步的探讨。班门弄斧,意在抛砖引玉。关于“华夏”之名的由来,近代国学大师章炳麟(太炎)在其《文录》中写道:“我们民族旧居雍、梁二州之地。东南华阴、东北华阳,就华山以定限,名其国土曰华。其后人迹所至,遍及九州,华之名始广。华本国名,非种族之号,夏之名实因夏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