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 毫秒
1.
教学活动是师生双方共同活动的过程。师生双方在特定情境中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突出地表现为教学交往。教学交往的成功决定着教学的成败,决定着学生的学业成绩及其在学校的行为表现。在师生互动过程中起主导作用的教师,如果对学生产生认知上的偏差,就引起对学生的情感、态度乃至教育影响方式和手段等一系列的变化,从而造成师生关系紧张、心理冲突、气氛压抑,  相似文献   

2.
在师生交往中会产生效应的偏差,弄清并矫正这些偏差,是建立和谐师生关系,提高教育教学效果的重要保证。直感效应偏差人们在首次交往中,会相互留下第一印象。它主要是人的直觉因素和情感因素相结合的产物,因此称之为直感效应。直觉的参与使直感效应只是对人的一种整体看法,它反映的是一个人外在的东西,如一个人的谈话语气、举止风度等;而主观情感的投入则会使人们在开始接触对方时就感到喜欢他,或讨厌他,即“以貌取人”。由于直感效应具有表面性和片面性,因此,在师生关系中,教师应注意矫正这种偏差,不要将所“喜欢”的学生理想化,以免造成无谓的失望甚至苦恼;也  相似文献   

3.
本文主要运用文献法,通过研究认知理论以及认知过程中存在的两种非正确的方式,结合中学体育教学的特点和规律,提出了解决学校体育教学中产生的常见认知问题,并且在教学过程中运用正确的认知技术,为提高中学生的运动技能水平服务.  相似文献   

4.
5.
大学生角色认知偏差的哲学矫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在教育界首次明确提出大学生角色认知偏差的哲学矫治问题。认为大学生角色认知偏差虽然由个体对大学生角色规范和角色评价同化不足或顺应无力而直接引起,但其中深刻原因却在于个体对其大学生这一角色本质的一知半解,对其矛盾运动的把握欠准,以及他进.行角色实践后对角色评价的重视程度不够。文章对此特别指出,运用立足实际、把握矛盾、注重实践等哲学方法可以实现对角色认知偏差的标本兼治。  相似文献   

6.
7.
认知偏差是指人们在相互接触和交往过程中,对他人形成印象时所产生的误差。由于认知是行为的基础,历史教师的认知有了偏差,必然会影响其教学行为,给历史教学造成消极影响。  相似文献   

8.
学生在数学学习中过程中出现偏差认知,主要是受学习动机、直觉思维、思维定式、晕轮效应等影响。从这几个方面深入分析学生数学学习出现偏差认知的原因,并结合具体实例提出教学对策,以修正学生的偏差认知,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  相似文献   

9.
素质教育的推进对教师的认知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和师生交往过程中,教师常会表现出一些认知问题,分析认知问题的类型及表现,有助于教师的进一步调适,提高教学效率,改善师生关系。  相似文献   

10.
当代大学生人际交往特点及其交往障碍浅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教育制度的改革,当今社会对大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也使他们的人际交往呈现出新的特点。本对当代大学生的人际交往特点进行了概括,并从心理角度分析了大学生人际交往障碍产生的原因。  相似文献   

11.
生生交往是指学生与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相互作用、相互理解以达到共同理解。然而无论是教学理论还是教育实践中,师生交往都是占据主要地位,生生交往只是作为构成教学交往的一个完整部分被提及却没有具体的、深刻的探讨。本文从我国的课堂上生生交往的现状出发,试图通过对生生交往的理论基础的分析和其在教学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的探讨,回归其在教学交往中的应然位置。  相似文献   

12.
生生交往是指学生与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相互作用、相互理解以达到共同理解,它是师生交往的扩展和延伸。本文从我国课堂上生生交往的现状出发,试图通过对生生交往的理论基础的分析和其在教学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的探讨,回归其在教学交往中的应然位置。  相似文献   

13.
赵慧  宋丽娟 《教学研究》2004,(2):120-123,133
素质教育的推进对教师的认知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和师生交往过程中,教师常会表现出一些认知问题,分析认知问题的类型及表现,有助于教师的进一步调适,提高教学效率,改善师生关系.  相似文献   

14.
现代社会个人的成长和发展离不开有效的人际交往.但人际交往中的认知偏差却往往容易影响人际交往的效果和质量,因此认清并了解人际交往中的认知偏差将有助于帮助我们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本文简要分析了首因效应、晕轮效应、刻板印象、基本归因偏差、虚假一致偏差以及当事人与旁观者归因分歧可能对人际交往的影响,以期帮助人们对人际交往中的认知偏差加以防范和纠正,提高人们的人际交往能力.  相似文献   

15.
教学交往中的认知偏差及其矫正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教育的本质是教人向“善”。每一个受教育者都能够以适当的教育方式而变得更完善;受教育者的不完善(种种不足与缺陷)正是其接受教育的基本理由,是教师施教的前提,也是教师这个职业得以存在的理由之一;促进受教育者的全面发展是教育的最根本宗旨。  相似文献   

16.
17.
学生的社会认知偏差可理解为学生对社会政治与经济现象、主流文化发展趋势、价值取向与道德标准的认知与所受教育的内容、宗旨不相符合,出现了不利于其身心健康成长的认知倾向。新课程背景下的思想政治课与社会生活密不可分,政治教学的重要任务就是把学生培养成为健康合格的社会公民。由于受到负面社会化的影响,在政治课中,教师传播的教育观点、社会观点与学生的认知无法达成一致,学生们已经形成或正在形成许多‘先人为主'的观念。他们不是在被  相似文献   

18.
借助认知偏差的概念,归纳出数学教师认知偏差的表现及对数学教学的消极影响,对数学教师的认知偏差进行了归国分析,指出了数学教师认知偏差的克服途径。  相似文献   

19.
认知偏差是指人们在相互接触和交往的过程中,对他人形成印象时产生的误差。由于认知是行为的基础,若教师的认知产生偏差,势必影响其教学行为,从而会产生负效应,所以研讨物理教师的认知偏差现象,对物理教学质量的提高无疑具有积极的推进作用。  相似文献   

20.
认知偏差是指人在认知事物过程中出现的带有规律性的误差,它主要表现为首因效应、近因效应、光环效应、定势效应、投影效应、社会刻板印象等。认知偏差作为一种非常普遍的社会现象,存在于每个个体身上。我们每一个编辑作为社会的一员,也是社会的一个个体,所以,在编辑工作中,认知偏差也必定存在并影响着我们的工作效果。因此,我们每个编辑对此都要有充分的认识,并在工作中有意识地纠正这种认知偏差,只有这样才能对我们编辑工作大有裨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