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地方院校研究生培养体制缺乏激励与评价机制,同时也面临着政策差异和认识不足等改革阻力。华南农业大学从完善奖助体系、建立以科研为导向的导师负责制、建立健全导师遴选和考核制度、优化研究生培养方案等方面实施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研究生培养质量显著提升。就深入推进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提出:要坚持"科研主导"与"导师负责"的核心理念和学科分类指导的原则,同时不断加强导师队伍建设和研究生学术道德教育。  相似文献   

2.
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对导师制度的影响与完善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对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试点高校的改革方案中涉及导师制度的内容进行系统分析,指出通过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可以激发导师的培养热情,扩大导师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的权力与作用,密切导师与研究生的关系.有利于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提高.同时,针对改革中出现的一些新问题提出了改进导师制度的建议.  相似文献   

3.
导师是研究生培养工作的具体组织者和实施者,对研究生成长成才负有首要责任。健全以导师为第一责任人的责权机制,是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提升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关键。梳理了导师责权机制的内涵及国内外发展现状,探讨在立德树人视野下推进导师责权机制改革和创新的必要性和可能路径,并介绍了山东大学深化导师队伍建设体制机制改革的相关做法及成效。  相似文献   

4.
研究生导师权力及其实施是影响导学关系及研究生培养质效的重要因素,福柯微观权力理论为分析导师权力的作用方式提供了一个逻辑框架。通过导师权力的实施场域、实施方式以及核心环节,可以透视导师权力在研究生培养中的微观作用机制。研究生导师权力实施面临的主要现实问题既有权力本身的因素也有制度缺位的影响。因此,探索规范导师权力的有效路径需要明确导师权力边界,建立权力协调机制,坚持权责对等,强化责任意识,并从制度上完善和健全导师权力保障机制及权力监督机制。  相似文献   

5.
研究生教育的有序发展,有赖于清晰的法律规范和明晰的制度规定。研究生导师责权机制的法理分析可从两个层面进行:宏观层面的法律界定和微观层面的精细划分。研究生导师责权的法律界定,主要涉及导师的法定义务、权利和权义关系及国家的义务和权力。微观层面的责权划分主要涉及导师、研究生和高校等三个主体,各方的权力和责任必须相匹配。通过科学的制度设计,将研究生导师责权进行理性的设置,正确地处理各主体的权力责任和权利义务关系,方能建立一种综合平衡的教育秩序,为国家和社会发展培养高质量的学术人才。  相似文献   

6.
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建立了以科研为主导的导师负责制,根本目的在于优化结构,提高质量,选拔培养拔尖创新人才.如何适应新的培养机制改革,创新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现研究生专业培养与德育工作的良性互动,值得高校研究生教育工作者认真思考。本文对培养机制改革中创新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必要性进行了分析,并提出将思政教育与学术科研相结合、强化导师的教育责任、发挥辅导员重要作用、加强研究生党建工作等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7.
河北省日前出台《关于深化研究生教育改革的意见》,提出要建立健全研究生导师的权责机制,防止导师资格终身制。如果研究生发生学术不端行为,导师应承担相应责任。
  河北明确提出,要建立健全研究生导师的权责机制,改革导师资格评定制度,建立动态导师管理制度,防止导师资格终身制,变身份管理为岗位管理。进一步加大导师和导师组在研究生招生、培养、日常管理、经费使用及论文选题和毕业答辩等环节中的权利和责任,加强对导师的考核监督,研究生发生学术不端行为,导师应承担相应责任。  相似文献   

8.
田绿绿  秦博  王微 《教书育人》2012,(12):22-23
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的核心是强调研究生的培养应以科学研究为主导,研究生应当从事和担负起协助导师进行科研工作的任务和责任,并获得与其付出相当的报酬。研究生奖助体系改革的主要目的之一在于改善研究生的待遇,从根本上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吸引更为优秀的生源加入到研究生队  相似文献   

9.
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下的导师队伍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是我国研究生教育的一个全新模式,目的是通过改变传统的研究生培养机制,有效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文章通过对研究生导师在研究生机制改革中的地位研究,探索出加强导师队伍建设的有效途径,激发导师在培养过程中的能动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前研究生导师队伍存在的导师遴选制度不够完善、导师指导水平参差不齐和导师责权利不明确等方面的问题。针对存在着的问题,结合中国矿业大学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实践,从严格导师遴选标准、强化导师培训和团队指导、明确导师责权这三个方面探索了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背景下的研究生导师队伍建设。  相似文献   

11.
大理学院在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方面做了积极的探索和实践。通过加强重点学科和学位点建设、研究生课程建设、研究生科研和实践能力训练、导师队伍建设,改革研究生教育管理体制、研究生招生制度、研究生培养模式和培养机制,建立研究生资助工作体系和研究生教育评估制度,促进了研究生教育质量的提高。但也还存在研究生生源数量不足、质量不高,研究生管理体制、培养模式和培养机制有待进一步改革,导师和研究生教育管理队伍建设有待进一步加强等问题。只有进一步深化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才能更好地适应研究生教育的新要求,全面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  相似文献   

12.
李燕荣 《文教资料》2011,(14):192-193
随着研究生招生规模的日益扩大,在校生人数不断增加,研究生培养质量问题逐渐暴露。导师作为第一责任人,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担负着举足轻重的责任。本文对在高校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过程中,导师该如何更好地发挥作用这一问题进行探讨,并以新疆大学为例,提出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13.
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的重点就是建立以科学研究为主导的导师负责制。研究生导师负责制中存在着各种委托代理关系。研究生导师负责制中复杂的委托代理关系是处理好高校、导师、学生三者之间关系的核心,并具有有别于其他委托代理关系的特殊性。这些特殊性是当代我国研究生教育中导师负责制存在问题产生的根本原因,也是指导研究生导师负责制实施的重要依据。根据委托代理理论实施研究生导师负责制,应该澄清委托代理角色定位,明确责权利,激励与约束相统一,转嫁代理风险,用委托人的权力约束代理人的权力,利用长期代理目标进行重复博弈,强化研究生导师声誉激励,正确考核研究生导师工作绩效,合理解决委托人的道德风险问题.加强研究生导师的竞争性。  相似文献   

14.
军队研究生培养机制问题剖析及改革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分析了当前军队研究生教育的现状,剖析了存在的深层次问题,提出了从生源、导师作用、科研投入、过程管理等方面加大改革力度,实施军队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的构想.改革方案包括优化研究生选拔机制、构建"学研用一体化"的联合培养模式、完善以科学研究为主的导师负责制和导师资助制、构建军队特色鲜明的研究生综合素质训练机制、完善研究生培养质量监控机制.  相似文献   

15.
博士生培养机制改革的若干思考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认为博士生招生与指导制度、导师的指导责任和指导补充制度、课程修读和科学研究的结构化耦合机制都是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的重要方面.对这些方面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若干建议.  相似文献   

16.
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背景下的导师制度内涵、困境及超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背景下导师制度的完善,应以调动导师和研究生开展科研的积极性为基本出发点."资历"定位的遴选制度、"平均主义"导向的招生制度、"科研任务"取向的指导制度以及"助研津贴"主导的资助制度,不利于实现研究生培养与科研的良好结合.应通过改革导师的遴选与招生制度,构建研究生导师的约束与激励机制,倡导研究生导师的多样化资助,以有效实现提升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培养机制改革目标.  相似文献   

17.
为了提高马克思主义理论专业研究生的理论水平,同时给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锻炼提高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和就业竞争能力,吉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实行了新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专业研究生培养方式——"双聘导师"制,从而达到了进一步完善研究生的培养机制并充分发挥了导师们的综合优势以及明显提高研究生创新意识和就业能力等目的。  相似文献   

18.
研究生导师作为研究生的直接培养者,其能力水平直接决定了研究生的培养质量。北京交通大学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关于研究生教育改革的相关文件精神,针对导师队伍建设出台了一系列改革措施,建立了基于岗位管理的遴选机制、交流培训制度和导师的激励、约束机制等多种内部管理机制。  相似文献   

19.
介绍了重庆大学实施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的前提和背景,分析了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所涉及的相关内容,如成本分担、导师资助、奖助金动态管理体系等,强调了实施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所具有现实和长远的意义。  相似文献   

20.
我国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的现状与思考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对我国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的现状进行了初步分析,并针对改革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进行了一定的思考,提出了加强构建研究生奖助学金资助保障体系,建立配套的科学合理的研究生综合评价考核体系,充分调动导师在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中的积极性,继续深化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