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女性主义对主流教育的批判与重构综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女性主义以自己独特的性别视角,对主流教育进行了全面的审视与批判,并在此基础上建构起女性主义的教育思想体系.它具体表现为批判主流教育中的"性别化"倾向,倡导"两性公平"的教育模式,批判主流课程文化中的男性霸权,主张课程应该为女性解放服务.此外,女性主义还对主流教育研究中的实证主义进行了批判,倡导质的研究.  相似文献   

2.
姚文峰 《高教发展与评估》2011,27(6):111-116,137
女性主义以独特性别视角,对课程领域中的课程制度、课程内容和课程实践进行全面审视和批判。在此基础上,女性主义主张改革现有的课程,在课程研究与开发中融入女性视角,消除隐藏在课程中的性别歧视,实现两性平等。  相似文献   

3.
女性主义与课程中的性别问题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黄忠敬 《教育科学》2003,19(3):26-29
女性主义理论不仅批判了课程文化中的男性霸权,而且批判了主流课程文化的认识论,对课程中存在的对女性的省略、忽视、刻板化和歪曲进行了揭露,对男性中心课程进行了批判。  相似文献   

4.
女性主义文学批判主要是张扬颠覆父权文化、消解男性中心的文化主张.文章主要从萧红的自我女性意识和萧红笔下的女性形象入手阐述萧红女性文学批判中的性别文化批判争生存文化批判等内容.  相似文献   

5.
西方女性主义对现代教育的批判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董春 《教书育人》2002,(22):2-3
随着女性主义运动的发展,教育日益成为女性主义者特别关注的领域。这一方面是因为教育对于人的社会性别形成关系重大,另一方面是因为女性主义者相信教育在“消除人的性别不平等上有可能发挥重要作用。”然而,在父权制中的学校教育与处于父权制的家庭和社会一样,对男女角色的社会化起着强化定型的重要作用。女性主义对这种“性别化教育”(genderededucation)进行了深刻的批判,揭露了现代教育中的男性霸权。女性主义通过对学术知识的所谓客观性提出质疑和解构的假设,来批判传统学科对妇女历史和经验的忽视。女性主义教育研究者致力于…  相似文献   

6.
西方女性主义课程研究以其独特的研究视角和方法论特点在课程领域独树一帜 ,其从社会性别入手所开创的课程研究新视野 ,以及所宣扬的反实证主义、反男性霸权、关注女性经验、倡导平等对话等方法论思想 ,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女性主义课程研究 ,源起于 2 0世纪 6 0年代末、70年代初 ,西方女性主义文化思潮在学术界各领域掀起的一场“性别革命”。其主旨在于揭示西方传统学术中的性别偏见和男性中心的假设 ,将被忽略和排斥的女性经验有形化、合理化 ,并以性别化理解的方式重新诠释现有知识框架和社会现象。在把女性主义理论引入课程…  相似文献   

7.
西方女性主义教育述评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西方女性主义已成为教育研究的一个重要理论分支,其中自由主义女性主义、激进的女性主义和批判的女性主义具有比较明确、比较系统的教育观点,其核心是关注两性平等和性别公平的教育。这些女性主义流派对西方现行教育体系中的管理、教育过程以及学校实践中体现的性别不公平现象进行了尖锐的批判。西方女性主义的教育观点及其教育批评对我们的教育研究与实践具有启发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8.
女性主义科学研究,一方面以批判传统主流科学理论的男性中心主义偏见为主要目标;另一方面寻求挑战科学理论纯客观性与公正性的理想,强调偏见和兴趣无处不在,以及价值判断的重要性。那么,如何在反对传统科学哲学的男性中心主义偏见与批判其公正性理论理想之间保持一定的张力,成为女性主义科学认识论面临的困境之一。由此,女性主义认识论支持一种对社会负责的、融合平等价值理念的、有利于性别平等的科学理想。  相似文献   

9.
父权规训与男性想象——解读康拉德小说《黑暗的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以当代女性主义文学文化理论,从女性主义视角出发,解读素有“英国文学经典之作”盛誉的康拉德短篇小说《黑暗的心》,并对作者在小说中展现的性别政治观点展开批判。在性别建构和人物塑造问题上,康拉德小说文本中父权思想充斥,男性幻想弥漫。  相似文献   

10.
西方主要女性主义理论派别的教育思想概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自由女性主义、激进女性主义、社会主义女性主义以及后结构主义女性主义的教育主张中,自由女性主义主张渐进地改变教育中的性别不平等,揭示了教育中的刻板印象的累积效应、权威成层,主张在教师教育中进行性别平等理念和策略方面的教育;激进女性主义揭示了教育中的父权制和女教师在父权制中的同谋问题;社会主义女性主义则揭示了教育的性别和阶级认同,指出性别生产内在于阶级再生产、阶级控制和阶级斗争之中;后结构主义女性主义者主要关注教育中的"话语"、"解构"在性别再生产中的作用,他们还从多个角度分析了"男性气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1.
性别意识是人类对男女两性在社会中的关系、地位、价值、权利、责任、使命的一种认识和评价。夏洛蒂.勃朗特的性别意识特点是她的女权主义思想,是对性别意识的无意识流露。这里试图通过环境决定论、人格决定论、性别决定论等几个视角,详细论证《简.爱》中的性别意识。  相似文献   

12.
学术界关于高等教育中学科专业的性别隔离主要有两种解释:一是生物本质主义的解释,它主要以两性的生理差异和心理差异为认识基础来阐释学科专业中的性别差异;二是女性主义的解释,它认为,学科的性别隔离是社会意识形态、权力系统和利益基础在学科领域的表现,是社会文化建构的结果。女性主义的阐释为解决这一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和策略。  相似文献   

13.
本文勾画了美国男女同校的历史与现状,认为从19世纪到20世纪70年代,男女同校都被视为女性赢得与男子一样的受教育机会的标志性成果以及实现男女平等的重要途径.20世纪70年代之后,女性主义发现学校中存在大量性别歧视现象,认为男女同校不仅没有消除性别歧视,反而使女孩过于女性化,男孩过于男性化,加强了性别刻板模式.男女同校的进步形象被颠覆,人们再也不能简单地歌颂男女同校.  相似文献   

14.
"女性意识"在文学作品中越来越多地被提及,在当代戏剧文学作品中也表现频繁。从戏剧角度呈现在大众文化背景下产生的女性意识,从性别角度来审视戏剧创作对当代女性主义戏剧的发展具有促进意义,重在揭示当代戏剧中女性生存与发展面临的种种问题,揭示当代戏剧中表现出来的当代女性意识的发展轨迹及特点。戏剧创作应当摒弃传统性别文化和社会偏见,应当抛弃陈旧的性别角色定位和传统的性别观念,建构女性意识健康发展的文化环境。  相似文献   

15.
从女性主义视角出发,分别从自审意识确立、异性形象审视、同性情谊书写等方面对丁玲早期精典文本进行解读,凸显出丁玲小说的独特价值在于:丁玲笔下塑造了一批具有真正性别内涵的新“女性”形象。  相似文献   

16.
中国(大陆)高校的女性学、性别研究研究的课程近年发展推进较快,已在一定意义上开始进入了大学教育的主流。然而,从高校教学管理的角度看,还没有对各层次的女性学/社会性别研究课程的教学目标、内容、教材、教学方法、教学评估等等有进一步详细、明确的规定与要求。在此局面下,各类高校的女性学/社会性别研究的教学,实际上存在较大差别,其教学效果与状况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各校承担该教学的教师的个人意愿、专业、兴趣、特长及偏好。与现有高校的其他主流课程相比较,女性学/社会性别研究的教学大部分仍处于自发、自生的状态,尚未列入常规课程的评估和建设体系,因而缺乏必要的教学保障机制,并且,因内在和外在的原因,这一课程本应当具备的社会批判立场及理论背景极有可能被不同程度的稀释、曲解。对此,女性学/社会性别研究的教学机遇与挑战并存,需努力解决好三个主要矛盾:国(海)外女性主义与本土化女性主义在学理背景、教学理念之间的矛盾,实用性、应用性女性课程与女性学/社会性别研究课程在政治主旨与技术性之间的矛盾,女性学/社会性别研究教学中理论与社会行动之间的矛盾。  相似文献   

17.
论学校教育视域里的性别文化建构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学校教育与性别文化建构存在非常密切的关联 ,建构先进性别文化的教育突显三个主要特征。在学校教育领域 ,存在三个影响较大的制约性别文化建构因素 :异化教育的观念与机制、教师的落后性别观念、课程中大量性别偏见的存在。教育要在性别文化研究、教育研究和实践性别分析视角的引入、女教师人力资源开发和人本管理、相关课程改造与建设、开发有效学习途径、教学运用感性审美原则、改变学生传统学习方式、建设班级女生性别文化、消除教师性别刻板印象和尊重差异、对女生进行挫折教育等方面做出努力。  相似文献   

18.
女性主义批评是以性别为标记、以女性为主体、以性别话语为特征而区别于其他批评流派的批评方法。经历了平等、差异、双性共体等三个阶段,并形成了自身的方法论原则,而“双性共体”是女性主义批评解决文学中两性关系、人类未来形象等问题的最终趋势。  相似文献   

19.
虽然中国汉语里的“女性主义”一词最初是以“女权主义”的形式借译于日本的 ,但我们对日本的女性主义的研究还不多。从上世纪 70年代开始 ,日本女性主义思潮及其研究都有了较大的发展。通过对日本女性主义的介绍、研究 ,了解在独特的文化背景下 ,日本的女性主义是如何发展的 ,对当下中国女性主义的研究乃至文化的建设都有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