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植物生理学课程的教学中,“植物细胞对水分的渗透吸收”是植物水分代谢一章的重点和难点。这部分知识抽象、复杂,采用常规的教学方法,难以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在教学实践中,作者采用启发式教学,创设问题情境,调动学生积极思维,使学生变机械听讲为在老师引导下深入思考,让学生在积极思考解答问题思路与方法的同时,学到有关科学知识,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现将“植物细胞对水分的渗透吸收”一节的教学方法及体会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2.
学生在学习“植物对水分的吸收和利用”一节后,明白了植物根系是通过渗透作用原理来吸收水分的。但爱思考的学生会提出这样的问题:盐碱地或海滨植物是如何从高浓度的土壤溶液吸收水分的呢?  相似文献   

3.
根吸收水分主要靠渗透作用。渗透作用的原理是"植物对水分的吸收和利用"这一节的重点、难点。利用实验来突破这个难点无疑是一个很好的途径。课本上介绍的  相似文献   

4.
根吸收水分主要靠渗透作用.渗透作用的原理是"植物对水分的吸收和利用"这一节的重点、难点.利用实验来突破这个难点无疑是一个很好的途径.课本上介绍的该实验装置如图1所示.  相似文献   

5.
“问题探究法”的教学模式是:下面以“水分代谢”为例说明模式的各个环节。1.设疑围绕教学内容,用投影片出示备课中编制的教学目标2.观察选择与教学有关的内容,出示电教媒体,引导学生带着问题观察。例如:观察渗透装置与成熟的植物细胞的结构和原理。提问:①植物为什么能从外界土壤中吸收水分?②观察植物细胞吸水和失水过程。3.阅读是学生带着问题阅读教材的过程。对教材的重点、难点可编制投影片对学生进行提示。提示重点、难点:①重点:渗透吸水。②难点:渗透吸水的原理。4.探讨是师生共同参与的过程。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动…  相似文献   

6.
“植物对水分的吸收和利用”一节是绿色植物新陈代谢的一个重要内容。其中“渗透吸水”既是本节教材的重点,又是本节教材的难点。如果教师单凭一支粉笔,一张嘴,要让学生理解掌握是很困难的。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我通过改进渗透作用原理演示实验,增加学生实验,利用多媒体技术等多种方法结合,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7.
"渗透作用"是人教版高中生物教材必修1第四章第一节"物质跨膜运输的实例"的内容,也是该节的重点和难点。渗透吸水是细胞吸收水分的主要方式,为了便于学生理解植物细胞通过渗透作用吸水和失水的原理,教材"问题探讨"  相似文献   

8.
人教版《高中生物·第一册》"植物对水分的吸收和利用"中的"渗透作用的原理"和"植物细胞吸水和失水的原理"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教师通过实际教学发现学生对渗透作用不易理解,总是模棱两可;学生很难将"植物细胞吸水和失水的原理"与渗透作用联系起来。笔者多年来采取"实验—现象—思考—分析—结论"的探索程序,通过设计一系列实验和思考题的教学方式突破重难点,同时也培  相似文献   

9.
高二《生物》课本提到植物吸收水分的形式有两种 :未成熟植物细胞通过吸胀作用吸收水分 ,成熟植物细胞通过渗透作用吸收水分。渗透作用和吸胀作用的原理是什么 ?怎样验证这两个原理 ?用什么实验方法和实验材料做实验效果最好 ?针对这些问题 ,我们组织学生讨论 ,设计了一系列的探究性实验 ,开展了一系列的探究活动 ,具体做法如下。初步探究阶段 (自由发挥阶段 ) :布置学生利用课余时间阅读教材 ,查阅资料 ,自己设计实验方案 ,筛选实验材料 ,自由结合实验小组 ,然后开放实验室 ,提供仪器、药品供学生选择 ,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创造能力去进行…  相似文献   

10.
李静 《生物学教学》2007,32(2):39-40
本文介绍了在“植物对水分的吸收和利用”一节的教学中将渗透作用的演示实验改为探究性实验教学的尝试,通过这种方式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  相似文献   

11.
1教材分析 "探究溶液浓度的大小对植物吸水的影响"是苏科版七年级《生物学》上册第三单元第四章第二节"绿色植物的生长需要水分和无机盐"第二课时"植物对水分和无机盐的吸收"中的实验.本课时主要包括三部分内容,即"植物吸收水分和无机盐的部位"、"细胞吸水的原理"和"植物吸收水分和无机盐的过程",其中"细胞吸水的原理"是重点,也是难点."探究溶液浓度的大小对植物吸水的影响"的实验能帮助学生正确理解植物细胞吸水的原理.  相似文献   

12.
一、教学案例: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生物》(必修)第一册第三章第四节的教材内容是《植物对水分的吸收和利用》。在这部分教材内容中,教学的重点是渗透作用的原理以及植物细胞吸水和失水的原理。为了培养学生养成勤于思考问题的习惯并且加深学生对这部分内容的印象,我自行设置了一道思考题留给学生课后思考。“教参中告诉我们,蛋白质、淀粉、纤维素的亲水性依次递减,但是在实际中我们如何能证明蛋白质、淀粉、纤维素这三种亲水性物质亲水能力的大小呢?”  相似文献   

13.
“植物对水分的吸收和利用”是教学的重点之一。尽管课本上也安排了渗透作用的演示实验和观察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和复原的实验,但是由于受注人式教学方法的局限,多数教师还是通过以讲授为主线进行教学活动的,实验也是按照课本计划好的实验程序进行的。这样的处理尽管充分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但是学生处于被动的接受地位,没有形成教与学的互动过程。笔者在分析教材的基础上,设计了“问题-情境-讨论-解决问题”的教学,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4.
1 考纲要求 2005年生物科考试大纲中该专题要求的考点如下。 1.1植物对水分的吸收和利用渗透作用的原理、植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水分的运输利用和散失、合理灌溉。 1.2植物的矿质营养植物必需的矿质元素、根对矿质元素的吸收、矿质元素的运输和利用、合理施肥。  相似文献   

15.
1教材分析1.1教材所处的地位及前后的联系“水分代谢”是第二节“绿色植物的新陈代谢”的第一小节内容。本小节内容是在初中“植物吸水原理”的基础上及学生学习了高中《生物》第一章“细胞”,掌握了细胞膜、液泡膜具选择透过性特性的知识后,重点讲述植物渗透吸水这一生理过程。学生在学完第一章“细胞”后,转入难度加大的第二章“生物的新陈代谢”学习。因此,指导学生学习好这一节,对学生增强信心和兴趣,学好后面的生物学知识具有重要意义。1.2教学内容本小节主要叙述了植物对水分吸收、运输、利用和散失,共分2课时完成。本…  相似文献   

16.
在学习“根毛是水分进入植物体内的途径”这节课前,学生已经知道了植物是通过根吸收水分的。为了让学生进一步探索根吸收水分的具体部位,应让学生直接观察植物的根及根毛,估算根毛的数量和总长度,从而直观地认识到根毛的巨大数量及对吸收水分的重要性,从生物圈水循环的高度认识“大量根毛吸收水分”的意义。因此,根毛的培养和观察,就成了学好本节课的基础和关键。通过多次实验,总结的方法如下:  相似文献   

17.
时间:2007年10月31日上午第四节课(45分钟) 地点:石家庄二中高二年级8班(理科重点班)内容:植物对水分的吸收新授课课堂背景:植物对水分的吸收与利用一节需要辨析的概念多,实验原理描述较复杂,且本节内容与初中知识联系紧密,要想让学生真正理解本节知识,还得把学生已经遗忘的相关初中知识补充进来,经过权衡,决定这节课只讲水分的吸收,不讲水分的利用,以保证重难点的教学时间。在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做课堂的主人,自己去分析、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与能力。  相似文献   

18.
在对高中《生物》教材“植物对水分的吸收和利用”进行课堂设计时,教材上只有观察渗透作用传统演示实验,为了让学生对“水分的渗透作用”和“植物细胞吸水和失水”有感性认识,拟引导学生再设计两个探究实验。第一个实验是这样设计的:取两块体积大小一样的萝卜块,分别放在装有等量的清水和30%蔗糖溶液的两个烧杯中;第二个实验是教材上的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和复原。第一个探究实验的设计是自行增加的,目的是让学生有更直观的印象。这节课学生一定很感兴趣。因为要做实验,这节课安排在实验室上。学生看到那么多的实验器材非常兴奋。  相似文献   

19.
李雄军 《生物学教学》2005,30(12):27-28
九年制义务教育人教版《生物学》教材第一册“水分进入植物体内的途径”一节教材,介绍了植物的根适应吸收水分的特点;植物运输水分、有机物的途径以及导管与筛管的作用。并安排了根毛的观察、水分在茎内导管中运输的观察两个演示实验。由于大多内容属于微观水平,学生又缺乏相关知识的储备,为了让学生真正感知、深刻理解,将本节教学设计如下。  相似文献   

20.
绿色植物的水分代谢是指水分吸收、运输、利用和散失。渗透吸水的原理是“水分代谢”这节课的教学重点,也是教学难点。为了帮助学生理解、掌握并运用这部分知识,在教学实践中,对“水分代谢”的教学采取以下六方面对策,利用知识迁移理论,引导学生运用比较,归纳、总结的思维方法进行学习,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1演示渗透作用现象新课伊始,向学生演示渗透作用现象。如图1,长颈漏斗内盛有蔗糖溶液,烧杯内盛有清水。漏斗口封有一层半透膜,水分子能够通过这种半透膜进行扩散,而蔗糖分子则不能。通过渗透现象的观察,引导学生经过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