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杨炯,唐著名文学家,“初唐四杰”之一。关于他的家世,两《唐书》本传所载甚简,今据《盈川集》及传世文献,钩稽辑排如下。 杨炯之名,《旧唐书》本传作“杨炯”,《新唐书》亦同,俱不言其字。《盈川集》(四部丛刊影印明童佩刊本,十卷)中凡涉及自称之处,皆作“炯”或“杨炯”,如:“显庆五年,炯时年十一”(《浑天赋序》);“臣炯作颂,皇家万年”(《老人星赋》);“炯效官昌运,负谴明时”(《唐昭武校尉曹君神道碑》);“炯樗栎庸材,瓶筲小器”(《隰川县令李公墓志);“炯忝为詹事司直”(《伯母东平郡夫人李氏墓志铭》);“府司直……杨炯”(《同詹事府官僚祭郝少保文》);“杨炯以柔毛清酒之奠,敬昭告于故中书令汾阴公之贵  相似文献   

2.
杜三烟     
唐代诗人杜牧,史称“小杜”,他还有个“杜三烟”的雅号。这是因为他的诗歌中好用一个“烟”字,而且有三句成为脍炙人口的名句:一是“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泊秦淮》);二是“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江南春》);三是  相似文献   

3.
“情”,在刘勰《文心雕龙》一书中,始终是一个重要的审美范畴。他已经自觉地肯定了人为审美主体,以“情”为审美艺术本质,注重情的表现和作用,形成了许多卓越见解。诸如“人禀七情,应物思感”(《明诗》),亦即“触兴致情”;“情固先乎辞”(《定势》);“情受所孕,物以貌求,心以理应”(《神思》);“情动而辞发”(《知音》)等等。在创作论方面提出“设情以位体”(《熔裁》),“酌事以取类”,“撮辞以举要”,“以情志为神明”(《附会》)。在创作态度上提出“为情而造文”(《情采》)。在鉴赏方面他从批评的角度提出“观文者,批文以人情”(《知音》)。刘勰以“情”构建他的文学理论大厦,注重情感个性表现,注重文学形式的完美,注重时代和文学的关系,注重文学评论的原则和标准。刘勰“凭情以会通”(《通变》)的审美观是深刻的感觉与精湛的思想契合。  相似文献   

4.
欧阳修的思想倾向究竟是什么?有的同志说:欧阳修的学术思想实践,是始终继承了王(充)、吕(才)等反谶纬神道说教的斗争传统,其反谶纬的思想基础是他对自然现象变化的物质性认识。他把天认为是无意志精神,而自有其运动规律的物质实体,从而认为一切自然现象变化乃是属于物质的流变。这样的评价,我认为是不符合实际情况的。欧阳修的思想中包涵有一些辩证法和唯物主义因素。例如,“夫日中则昃,盛衰必复”(《新五代史·司天考》);“吉凶在人不在物”(《居士集》卷九,《鬼车》);他论述了天,日、月、五星运行的法则,“动而不劳,运而不已,自古以来,未尝一刻息也”,“夫四者(按指天、日、月、五星),所相须而成昼夜四时寒暑也”(《居士集》卷十五,《杂说三首》);  相似文献   

5.
<正> 杜甫在他的一生中,写过不少题画诗。这些诗与其他的诗一样,表现了他关怀国事的思想情感,也表现了他在艺术上的造诣。这些诗与其他的诗一样,是祖国宝贵的文学遗产,受到了历代评论家的重视和赞赏。明代胡应麟认为他的题画诗,“自开堂奥,尽削前规”(《诗薮》卷四),清人赵翼认为“搜奇抉奥,笔补造化” (《檐曝杂记》卷五);沈德潜说他“开出异境,后人往往宗之。”(《唐诗别载》二○八页)并说“有化工而无人力,观止矣”;申涵光称其《丹青引赠曹将军霸》是“古今题画第一手”  相似文献   

6.
一被尊为“诗圣”的杜甫,无疑也同样是一位语言大师。他的可贵,不仅在于他给我们留下了这么多脍炙人口的优美篇章,还在于他对于语言艺术的不懈追求。比如他在句法上的独创:“绿垂风折笋,红绽雨肥梅”、“雨抛金锁甲,苔卧绿沉枪”(《何将军园》),“香稻啄余鹦鹉粒,碧梧栖老凤凰枝”(《秋兴》),“松浮欲尽不尽云,江动将崩未崩石”(《阆山歌》);比如他善用虚字、叠字,清代管世铭《读雪山房唐诗序例》谓“五言用虚字易弱,独工部‘江山有巴蜀,栋宇自齐梁’、‘古  相似文献   

7.
“以”字在文言文中出现的频率较高,而且用法颇为灵活:它既可以作介词用,又可以作连词用,还可以作动词、副词,用法较为复杂。在学习中,要仔细阅读认真体会,并注意结合上下文来辨析它的不同用法。一、用作介词时主要有以下情况:1、译为“把”、“用”、“拿”。例如:“以头抢地耳”(《唐雎不辱使命》);“祭以尉首”(《陈涉世家》);“今诚以吾众诈称公子扶苏、项燕”(《陈涉世家》);“以钱覆其口”(《卖油翁》);“贫者自南海还,以告富者”(《为学》);“投以骨”(《狼》);“以刀劈狼首”(《狼》);“因以为号焉”(《五柳先生传》);“以此自终”(…  相似文献   

8.
方苞主张文章要有“义法”,务求雅洁。姚鼐发扬了方苞的主张,议论比方苞更为精密。他谈到“文章之精妙”,认为“不出字句声色之间”(《与石甫书》);谈到“文章之类”,认为“阴阳刚  相似文献   

9.
试论李白的游仙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白的游仙诗,曾为一些人所诟病。赵次公说:“白之诗多在风月草木之间,神仙虚无之说,亦何补于造化哉”(《杜工部草堂记》)。直到近人一些有影响的论著仍对李白的游仙诗备加责难。有的说得比较含蓄,如陆侃如、冯沅君说:“落魄的身世,逼他走上颓废的路(《中国诗史》);有的则说得很明白,《中国文学研究》中徐嘉瑞就说“李白在齐州,曾受符符录于高天师,所以他在文学里的宗教背景,是一种荒谬绝伦的道士教(中国的下等宗教)”(《颓废派之文人李白》);人民文学出版社版《李白诗选》的《前言》,指出“无庸置疑,李白诗歌内容中也存在着…  相似文献   

10.
表、表格,至今权威工具对它的认识只限于:“用表格形式排列事项的书籍或文件”(《现代汉语词典》);“记载事物,分类排列,以便观览书面材料”(《汉语大字典》);“分类排列记录事项的文件”;“采用表格形式编纂的著述”(《辞海》);“按项目画成格子分别填写文字或数字的书面材料”(《汉语大词典》)。总之,只认识到了“表”的形式、方式和一般外部特  相似文献   

11.
元代作家张养浩(1270—1329),字希孟,号云庄,山东历城(今山东济南)人。历仕世祖、成宗、武宗、仁宗、英宗和明宗等六朝,累官至礼部尚书、参议中书省事、陕西行台御史中丞,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被时人和后人誉为“元代名臣”(《四库全书总目》)、“豪杰之士”(许有壬《张文忠公年谱序》)、“一代之伟人”(苏天爵《七聘堂记》)。为官的经历使他留下了政论集《三事忠告》。作为一位卓有见解的政论作家,他被时人称道“卓乎有所见,而不杂于权术”、“确乎有所守,而不夺于势利”(贡师泰《牧民忠告序》);“慎举刺言,人所难言,……虽令尹子文之忠,不及此也”。(林泉生《风宪忠告序》)  相似文献   

12.
一杜甫的政治思想当然是渊源于儒家的,他自己也经常以儒者自命,在《进颼赋表》里曾说:“自先君恕、预以降,奉儒守官,未坠素业。”可见他是承受着“奉儒守官”的家世传统的。特别值得注意的,是杜甫汲取了儒家的积极用世精神,并随着他各个阶段思想的发展而愈益深化。他不同于历史上一般儒者的“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孟子·尽心》),而是无论“穷”、“达”,直至老死,这种兼济之志迄未衰退。他既不同于李白的“待吾尽节报明主,然后相携卧白云”(《驾去温泉宫后赠杨山人》);也不同于白居易的“志在兼济,行在独善”  相似文献   

13.
<正> 报告文学可以记事取胜,亦可以写人见长。理由走上文学之路始于小说,注重人物形象塑造的小说写作,使他自然倾向于后者,他认为“写人,写人的思想,写人与人的关系,这是报告文学的中心。”①而理由是在扫除“四害”的欢呼声中开始报告文学写作的,顺应时代的潮流,“写人”的重心又在于“为新时期的新人物高唱颂歌”。其中有为国争光、勇攀高峰的体育健儿如击剑运动员栾菊杰《扬眉剑出鞘》);有“四五”运动的斗士如鲍乃镛(《伟大的瞬间》);有自卫反击战中的英雄如陈书利(《威  相似文献   

14.
陶渊明是东晋著名诗人,被人们誉为“浑身是静穆”的田园诗人,是“古今隐逸诗人之宗。”不过他不是不想有所作为,而是经历了“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之后,而来“守拙归田园”的(《归园田居》第一首)。他自称“少时壮且厉,抚剑独行远”(《拟古》);又说他是“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杂诗》)。可见他是曾有用世之心的。我们知道,当文人自身与外界的冲突长时期无法调和时,这种冲突就极易转向成为自我内部的一种对抗,最终成为一种内心冲突。这种内心的冲突主要表现为自负、自恨以及超越等相关的心理特征,而陶渊明的这种心理特征,主要表现为…  相似文献   

15.
一、“谁之永号”的“之”《诗经魏风硕鼠》“乐郊乐郊,谁之永号”中的“之”字,有人认为是语助词表反诘语气(如蒋文甫《诗经选译》);有人认为这个“之”字是对“谁”起强调作用,无实在意义(如天津圹沽区教育局教研室《中学课本古代诗文译注》);有人译“谁之永号”为“有了安身之处谁复痛哭长吟!”“之”字未注(蓝菊荪《诗经国风今译》);中学课本注这个“之”字为“尚”“还”,可是有人说“这是明显的错误,”(如程希岚《古汉语语法概  相似文献   

16.
翻读我国的古典诗歌,那一个个朴拙巧俏、意趣盎然的女孩形象跃然纸上:“驰鹜翔园林”、“贪华风雨中”的左思娇女(西晋·左思《娇女诗》);“采莲南塘秋”、“低头弄莲子”的江南少女(南朝民歌《西洲曲》);骑着牛儿唱着《竹枝》,“不愁日暮还家错”的川东巴女(唐·于鹄《巴女谣》);“见人初解语呕呕,  相似文献   

17.
在文言文中,凡是作动词用的名词都带有特殊的标志。以中学课本而言,这种标志共有13种。一、前面带着副词的名词都作动词用。因为副词只能用在动词前面作状语,而不能用在名词前面作定语。如: 1、“不枝不蔓”(《爱莲说》); 2、“吾村不齑粉乎?”(《冯婉贞》); 3、“不冠不袜”(《大铁椎传》); 4、“孰敢不簟食壶桨以迎将军者乎?”(《隆中对》); 5、“上胡不法先王之法?”(《察今》);  相似文献   

18.
施一新同志的考据(见《中学语文》今年七月号《“豆腐西施”源于〈何典〉》),有一个不能算小的疏忽:《故乡》最初发表于一九二一年五月的《新青年》第九卷第一号(见《鲁迅全集》第一卷《呐喊》注释);就是课本原文后面,也明白印着作者自注的写作时间——“一九二一年一月”。可是,如同施文所说,鲁迅却是在一九二六年刘半农先生校勘再版《何典》请他作序的时候,方才读到这本书的;这以前两三年,他仅仅在《申报馆书目续集》上偶然看到过  相似文献   

19.
在中国古代美学中,“静”引起了人们的普遍兴趣。浏览汗牛充栋的古代文艺论著,“静”如同一条红线贯穿始终。诗文讲静:“陶钧文思,贵在虚静”(刘勰《文心雕龙·神思》),“欲令诗语妙,无厌空且静”(苏轼《送参寥师》),“静室隐几”“诗思遽生”(谢榛《四溟诗语》);书画言静:必“凝神静气”,落墨方可“淋漓尽致”(王原祁《雨窗漫笔》),“欲书者,先乾研墨,凝神静思”(王羲之《笔阵图后》);音乐求静:“心  相似文献   

20.
叭儿狗阿随,自鲁迅笔下一出,文坛狗的形象便也争相奔突而现.先有门生鲁彦的黑狗来法(《黄金》)和老舍的叭儿狗“拿破仑”(《二马》),接着,鲁迅便向日本友人推荐张天翼的叭儿狗小彼德(《小彼德》);巴金更别出心裁,在“我”(狗)身上插了草标,一路叫着咬着被卖来(《狗》);茅盾动物写得最多,尤以那只怕冷的癞黄狗著称(《水藻行》);沈从文出手不凡,一气“双生”两只状伟白毛的大狗(三男人和一个女人》).但是能够同《伤逝》阿随媲美的,却只有沈从文根据“顽童”时代“碾坊里的母黄狗”原型,在《边城》中创造出来的黄狗形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