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卢海英 《高教论坛》2006,(6):128-130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民办高等教育长足发展的同时存在不容忽视的问题:国家发展民办高等教育的指导思想与性质定位不够明确,政策和法律法规模糊,政府对民办高校的管理模式僵化,政策的失衡导致民办高校与公办高校同等的公平待遇难以落实。因此,急需用科学发展观指导民办高等教育的发展,加强立法,规范政策和完善管理制度,建立可持续发展的政策环境,促进民办高等教育和公办高等教育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2.
公平对待民办高等教育,既是民办高等教育健康发展的前提,也是政府不可推卸的责任.目前,政府在民办高等教育管理实践中存在着公平缺失的现象,它不仅有损教育公平的理念,而且妨碍了民办教育的健康发展.因此,政府应革除差别待遇,促进教育公平的实现.  相似文献   

3.
印尼高等教育在独立后发展较快,目前其高等教育在结构构成上主要以民办高等教育为主,但是在教育质量上相对落后于公立高校,这与中国实行扩招后的民办高等教育发展趋势相同。比较分析中印两国民办高等教育的发展情况,探讨两国在民办高等教育发展过程中的异同,以期借鉴有助于两国民办高等教育发展的经验。  相似文献   

4.
高等教育学费二元结构是公办和民办高校产权差异和学费制度差异的反映。公共财政不足造成了公办和民办高等教育的二元规制、市场的二元分割和市场功能定位的分化。这导致学费定价中政府与市场的边界不清、公办和民办高等教育学费标准的差异与质量的差异不对称、个人投资收益率的差异扩大、学费的资源配置功能弱化。“效率优先,兼顾公平”是其指导思想,其不利于先天禀赋不足的学生,其社会福利效应逐渐降低。在公共财政能力已经增强,高等教育已经大众化的背景下,应该取消对公办和民办高等教育的二元规制,加大民办高等教育的财政投入,提高民办高等教育的质量,加强民办高等教育的学生资助,消除高等教育学费二元结构的不利影响。  相似文献   

5.
民办高等教育评估虽与普通高等教育评估有许多不同之处.但是一些普通高等教育评估的做法以及经验、教训.是值得民办高等教育评估借鉴的。其中备受各方关注和争议的.就是在对普通高等教育评估中.不注重或很少注重普通高校的分级分类进行评估因为不同类型、学科门类和水平的高校.若用同一套评估办法.是不合适的.也是不公平的。因此,民办高等教育评估应吸取普通高等教育评估的教训.  相似文献   

6.
政府为促进民办高等教育发展,应正确认识、科学定位民办高等教育,对民办高等教育的发展进行合理规划与指导;通过间接资助与直接资助相结合,以实质性间接资助为主的方式给民办高等教育的发展以财政资助,依法对民办高校进行管理,为民办高等教育的发展创设公平的竞争环境。同时还要大力发展中介组织,建立公共服务体系,为民办高等教育的发展提供服务。  相似文献   

7.
随着高等教育市场的不断完善,民办高等教育逐渐开始从公办高等教育的补充成分向拥有独立市场地位的教育主体进行角色转换。而民办高等教育的先天缺陷造成了其仍是高等教育市场的次要成分,这种客观壁垒不利于民办高等教育市场竞争力的提升。本文通过公办高等教育与民办高等教育的现状及发展变化趋势的对比,分析了民办高等教育市场竞争力的现状,探讨了消除高等教育市场内部壁垒,提升民办高等教育市场竞争力的意义,并提出了提升民办高等教育市场竞争力的策略。  相似文献   

8.
民办本科高校是我国高等教育中的一支重要力量,随着高等教育普及化的加快,民办本科高校面临的最大挑战是考生和家长开始追求优质的高等教育,其观念已由"有学上"转变为"上好学"。在民办本科高校发展中,招生是关键,培养是核心,就业是出路,而直接影响招生和就业的命门就是人才培养质量。本文基于搭建招生、培养、就业"三位一体"的联动机制进行探讨,以期进一步提升民办本科高校的发展质量。  相似文献   

9.
民办高等教育产品的准公共性、民办高等教育存在的"市场失灵"以及"有限政府"的有限性,决定着政府在民办高等教育的发展中必须承担责任,且这种责任是有限的责任,即政府责任是有边界的。在民办高等教育发展中,政府承担有限责任的边界主要包括两方面:一是维护民办高等教育公平;二是矫正民办高等教育的市场失灵。  相似文献   

10.
基于教育公平和社会公平的立场,面对中国民办高等教育办学经费来源主要依赖学费收入,以及由此给民办高校带来的社会认同和发展困境等问题,依据民办高等教育的准公共产品特征和公益性、利益相关者理论和教育成本分担理论,提出了中国民办高等教育成本分担机制的理论模型。  相似文献   

11.
大学公共性的实现在于公共资源的优化配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我国经济社会和高等教育快速发展和转型之际,大学的公共性问题日益受到人们的高度关注。大学作为公共教育场所,应该以实现公共利益为目标,然而由于以财政投入为主的公共资源的短缺、公共权力滥用、追求规模忽视质量的发展模式、传统公私观中公共理念的缺乏等原因,高等教育机会平等和教育质量受到损害,大学公共性形成潜在危机。作为一个资源依赖型的组织,大学优化公共资源配置有利于其公共性的实现和提升。  相似文献   

12.
由于各地经济、文化和公立高等教育发展的不平衡性和地区政策差异形成了我国民办高等教育的非均衡发展。当前,我国民办高等教育应充分发挥区域优势,建立有效的质量保障系统,实现民办高等教育成本的合理分担,优化外部环境,走集团化发展道路,并通过体制变革,建立现代大学制度,才能促进民办高等教育整体水平的提高和实现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3.
美国高等教育经历了一个由私立高校一统天下到公立高校逐步兴起,再到两者并驾齐驱,并最终公立高校占主流地位的历史发展过程。美国能够最早实现高等教育大众化,靠的就是私立高校和公立高校的共同努力来实现的。在这个过程中,美国政府通过立法和财政资助等途径,不断协调公立与私立高校的关系,推进教育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4.
随着高等教育的迅猛发展,大学生合法权益被侵犯成为一个普遍的问题.如何维护学生的合法权益,构建和谐校园,对高等学校和学生来说是一个新的课题.本文通过分析大学生合法权益被侵犯的原因,提出了高校学生权益保护的对策构想,希望对构建和谐校园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5.
民办高校是一种典型的利益相关者组织,民办高校举办者、学生及其家长、教职工、政府和公众等,都是民办高校健康发展中关系密切的利益相关者。基此,在完善学校法人治理结构上,民办高校应立足于利益相关者治理,构建利益相关者参与的监督体系,以维护利益相关者的利益、保障高等教育的公益性与公共性。但在现实办学实践中,我国民办高校内外监督制约机制普遍缺失,利益相关者难以起到监督作用。我国民办高校事实上陷入"家族化"经营治理,从而极大制约着民办高校的持续健康发展。当前,民办高校应着力建立健全以监事会为重点的内部利益相关者监督机制和以政府监管为主体的外部利益者监督机制,以此完善学校治理结构,纠正民办高等教育市场失灵,进而实现民办高校持续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6.
当前对独立学院争论的焦点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即其属性问题、公益性问题与办学机制问题。就其属性而言,独立学院是公办还是民办?究竟属于哪一种法人?目前争议很大;就其公益性来说,由于投资办学,必然导致公益性与寻利性的矛盾,在发展过程中容易产生各种纠纷;就其办学机制而言,公办、民办双重办学机制优势与弊端并存,不利于高等教育公平竞争格局的形成。这三个方面的问题与独立学院的产生、存在、发展息息相关。独立学院的未来走向必然是非公非民、亦公亦民办学模式的消失,而转变为真正的民办高校。  相似文献   

17.
国家助学贷款对高等教育个人收益率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力资本理论认为教育是一项能给个人带来收益的投资。借助学生贷款完成高等教育将改变个人的教育成本和收益,并影响借贷者的高等教育个人收益率。本文研究国家助学贷款政策对高等教育个人收益率的影响程度,以及不同的还款方案对高等教育个人收益率作用的大小。  相似文献   

18.
高等教育区域化发展已成为国内外学术研究热点。国内有关高等教育区域化发展研究起步晚,但在概念、理论和应用方面都取得了显著成就且潜力巨大,特点概括起来有“八多八少”;国外研究起步早,理论创新多,实证研究质量高,对我国具有重要借鉴意义。未来我国高等教育区域化发展研究至少有两点可以期待:一是研究方法日趋成熟;二是大学与区域社会契合发展的研究将日益热烈。  相似文献   

19.
区域高等教育应树立成本效益的观念。通过对山东西南某高校教育投资效益评价的分析可以看出,要提高区域高等教育投资效益,必须充分认识到投资高等教育所带来的真正的效益,提高经营意识。区域高校要充分发挥政府投资主渠道作用,建立和完善多元化融资体制;加强财务管理与监督,管好、用好教育投资;通过合并组建,形成规模经济,提高资源利用率;加快高校后勤社会化进程,减轻高校的经济压力。  相似文献   

20.
The Portuguese higher education system has been called upon to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regional development of the country through the initial training of technical and managerial cadres and through continuing education. With this role in mind, the State gave its support to the founding of a number of higher education institutions, both public and private, at university and at polytechnic level. Thus the disparities with regard to the availability of higher education throughout Portugal are being reduced. As a result of these measures, all the regions of the country have registered considerable increases in the numbers of students enrolled in higher education institutions, even if these figures are very small compared to those with regard to higher education enrollment in the other countries of Europe. The Portuguese case is an excellent illustration of the future of higher education, not only with regard to the initial training of cadres, but also with regard to the continuing education of teaching staff members and technicians. Research will play a decisive role, not only in production, but also as a means of assuring the continuing education of managerial staffs who are in particular need of it.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