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圈外的建树 1994年4月17日,新华社做为通稿播发我采写的“我国科学家首次确认雅鲁藏布江大峡谷为世界第一大峡谷”消息,由于它具有极其重大的新闻价值,此稿被评为1994年新华社好稿和中国科学院“科星”奖一等奖,但这仅仅是一位记者所得到的荣誉,与这一重大发现本身的褒奖无涉。因为“重大地理发现”与“重大地理发现报道”毕竟是两码事。但我要说的是,在雅鲁藏布江大峡谷是世界第一大峡谷的发现上,我既是重要的发现者之一,又是这一重大独家新闻的报道者。当然,我的最初发现是在科学家深入考察的论文中,后又经过科学家  相似文献   

2.
欧东衢 《中国记者》2022,(9):110-112+108-109
<正>从古至今,人们都渴望一双慧眼,能够帮助人类最大限度地接近宇宙从哪里来,又将到哪去的终极命题。中国科学家们在贵州的喀斯特洼地里建立了“中国天眼”。可以说,“中国天眼”也是全人类眼睛的延伸。目前“中国天眼”运行稳定可靠,灵敏度稳居世界射电望远镜之首,可有效探索的空间范围体积远超此前最先进的射电望远镜。从2008年奠基,到“中国天眼”进入成果爆发期,我以记录者的身份,  相似文献   

3.
《新闻界》2004,(2):83-83
由团中央宣传部、中国青年杂志社主办的“2003光明·中国青年年度人物”评选活动,3月30日在京揭晓。评选结果是:杨利伟获“2003年中国青年年度人物特别奖”;中国国家女子排球队当寻2003年中国青年年度团队”;陈天桥当寻2003年中国青年年度财富人物”;励志书《假如我能行走三天》作者张云成当寻2003年中国青年年度励志人物”;上海体育运动技术学院运动员姚明当寻2003年中国青年年度体育人物”;著名电影演员夏雨当寻2003年中国青年年度娱乐人物”;中国科学院新增补的最年轻院士卢柯当寻2003年中国青年年度科学家”;中央电视台“面对面”栏目主…  相似文献   

4.
科学家精神体现在一代代科学家科学报国、科学强国的生动事迹中。如何把科学家的事迹梳理、挖掘出来,通过展览展品讲好科学家故事、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使这一宝贵精神财富在薪火相传中彰显时代价值,是做好弘扬科学家精神专题展览的重要议题。本文以中国科技馆“我愿以身许国——喜迎二十大·王淦昌生平事迹展”的实践为例,探讨如何在策展阶段提升展览“硬实力”,在开展阶段提升展览“软实力”,从而达到展览的教育目标,为新时代提升弘扬科学家精神专题展览质效提供借鉴和启示。  相似文献   

5.
怎样采写科学家?近年来,我一直在探索这个问题。 1978年《中国青年报》复刊后,我相继采访了十几位科学家和科技工作者。到《科技日报》后,又有了更多接触科学家的机会。我深深体会到,比起其它行业的人物来,科技人物是最难采写的。最近,我采写了我国著名核物理学家钱三强在居里实验室的长篇人物通讯——《通往科学家之路》(载于1988年2月23日科技日报),在科技界和新闻界反映很好,一些老科学家认为“写得像旅居巴黎时的钱三强”;国务委员、国家科委主任宋健写信给我说他读了以后“也大有收获”。我将通讯寄给海外的朋友,他们反映也很好。《北京周报》法文版已译成  相似文献   

6.
我听闻潘家铮的名字,那还是80年代初在广西大学读书的时候。记得有次学校请潘先生到校参观并指导工作,我由此知道了这位鼎鼎大名的科学家兼工程专家。而真正接触潘老已经是1996年了,当时我任广西科技出版社社长,到北京为出版“当代中国科学家丛书”组稿。潘老作为首批入选的当代科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副院长,三峡工程技术总负责人,我更是热切希望能见到他。  相似文献   

7.
科学家吴文俊、袁隆平获国家最高科学奖,每位获奖金数额为500万元,其中450万元由获奖人自主选题用作科研经费,50万元归获奖者个人所得。当有记者追问“奖金怎么花”时,两位科学家都有点“迟钝”,回答也是惊人的相似:还没什么打算、还没想过。坦率地说,我对记者向两位科学家提出如此“敏感”和“私密性”问题,颇为反感。不知两位科学家是否反感。但他们不约而同的“外交辞令”式的“答记者问”,“迟钝”中颇显机智,算是让记者碰了个“软钉子”吧。当然,人们有理由相信,两位科学家确实还没想过奖金怎么花。他们的回答,在很大程度…  相似文献   

8.
愧说认真     
张亮 《新闻采编》2000,(4):25-25
从事科技编辑工作20多个年头,时常被人垢病为“过于认真”。半年之前,遇到一件事情,对我触动极深,谈到“认真”二字,再也不敢那么“欣然接受”,而且面有愧色。 中国科协组织下属各个学会编写的科学家传记,中国作物学会委托我起草高粱育种专家牛天堂的传记稿。如果单纯纪事,讲经历摆成果,轻车熟路,也难不住我;如果要写成纪实文学,我也有自知之明,断然不敢下笔。而这个传记的写作要求介于两者之间,既要写事,又要写人,以纪事为主,要写出科学家的主要成就与贡献,同时要写出他的精神风  相似文献   

9.
周建朋 《全国新书目》2022,(2):89-93+88
<正>在人类文明史上,或许很多人关注的是那些显赫的科学家、发明家、历史学家等,但很少有人关注那些处于社会底层的最为平凡的劳动者——工匠。实际上,在中国古代,中华工匠就是一个被很多人忽视的群体,不仅仅是史学家对工匠“集体失声”,还有艺术家和士大夫也漠视工匠群体,自然也很少有人把工匠当作科学家或发明家一样看待了。  相似文献   

10.
在朋友家,听到一位通讯员丧气地说:老师,我很喜欢写作,但我可能不具备写作细胞,写的东西寄出后大都石沉大海。很少见报,我真没信心啦……据说,这种情绪在部分通讯员中还较普遍。我说不清“写作细胞”这玩艺,也没见科学家论证过。反正我了解,古今中外,诸多名人名家,无不是经过长期坚韧不拔的努力才获得成功的。唐代诗人白居易幼年读书“口舌成疮”、写字“手  相似文献   

11.
前不久因“把三大基因库带回中国”而声名大噪的美籍华人女科学家陈晓宁,近日遭到众多美国华人科学家的抨击一迄今为止,已有79名华人科学家在一封公开信上署名,对她和她的“回国壮举”表示质疑。 这封在互联网上张贴并广为流传的公开信,批评国内媒体对陈晓宁的报道“存在许多不实和夸大之处”。 陈晓宁带回中国的三大基因库,曾被  相似文献   

12.
<正>本书记述了中国科学家群体、中国科技社团、中国科技体制的形成、发展和变化,同时详细描写了中国科技社团发展过程中的关键环节、关键事件和关键人物,并用数百幅图片来见证历史,带读者走进“西学东渐”“新中国科技事业的发展”“中国科技社团的演变”等宏大历史画卷。  相似文献   

13.
从事科技编辑工作20多个年头,虽然业务水平远不能与人相比,但自认为工作态度与工作作风还算是认真的,在这一点上,也经常受到上级领导、编辑部同事及作者、读者的夸奖,有时甚至被人诟病为“过于认真”。半年之前,遇到一件事情,对我触动极深,谈到“认真”二字,再也不敢那么“欣然接受”,而且面有愧色。中国科协组织下属各个学会编写科学家传记,中国作物学会委托我起草高粱育种专家牛天堂的传记稿。牛是我的大学同学,最近这一二十年又是在同一单位工作,平素来往不少,个人关系相处得也不错,有“天时地利人和”的一面,于是便接受了这个任务。原以…  相似文献   

14.
虚室生白     
1999年,我跑科技口,有位政府领导要我去采访一位归国科学家,我向接触过他的一些人了解了一下,知道他对一种功能蛋白“有一半知识产权”,我对这样的“一半”无法理解,就没写. 再想起这件事,是今年5月,一则“滴血验癌”的信息在主流媒体广泛传播.但随后在专业人士的质问下,报道的当事人声明报道有偏差,这项成果可以“监测”一些肿瘤,而不是“检测”.  相似文献   

15.
维涛 《出版参考》2014,(6):23-24
一个有梦的科学家 “我的根在农村,我的心在农村,我的爱在农村。这三句话是我一生的写照。”耄耋之年的杨显东曾深情回忆。 这位共和国第一任农业部副部长,一生情之所寄,不离一个“农”字。  相似文献   

16.
2000年,我国第一个以科学家名字命名的股票“隆平高科”上市。袁隆平最近在接受南都周刊记者专访时说:“我是名誉董事长,占5%的股份,我不涉及公司的业务,就是发挥品牌的作用。其实,我5%的股份也是象征性的。400万股,现在一股20来块钱,算起来也有七八千万了,但我不能套现。  相似文献   

17.
三请钱三强     
今年6月28日,是杰出的科学家、我国原子能科学的奠基人、中国科学院院士钱三强先生(1913—1992)逝世四周年。回想起他对原子能科学的伟大贡献,尤其是晚年对科学技术出版事业的关怀和支持,使我陷入深深的怀念之中。从“红领巾”时代起,钱三强先生就一直是我心中仰慕的杰出科学家。1964年10月16日,当时我还是小学五年级学生,从《中国少年报》上看到中国成功地爆炸了第一颗原子弹的消息,就为我国有钱先生那样卓越的科学家而兴奋和自豪。14年后,在大学时代,我读了钱先生的不少书和文章,更加爱戴和崇敬钱先生的科学精神和高尚品质,真希望在今后的工作中能见到这位心中的偶像。  相似文献   

18.
2006年岁末,由中国科技情报学会主办的中国科协第126次中国青年科学家论坛暨“面向自主创新的情报学创新与发展”青年科学家论坛,在黑龙江大学外事办多功能厅隆重举行。来自中国科学技术信息  相似文献   

19.
王林 《记者摇篮》2010,(3):88-88
2009年10月6日,瑞典皇家科学院宣布,将2009年诺贝尔物理学奖授予有“光纤之父”之称的英国华裔科学家高锟,以及美国科学家威拉德&#183;博伊尔和乔治&#183;史密斯,以表彰这三位科学家在“有关光在纤维中的传输用于光学通信方面”的成就。  相似文献   

20.
需要用一大段的篇幅,才可能较完整地写下孙家栋的头衔。在学术上,他是中国科学院院士;如果结合当今中国科学领域最炙手可热的名词如“北斗…‘嫦娥”,那他是北斗导航卫星第二代应用卫星的工程总师,也是中国探月工程总设计师;如果提及荣誉,他是中国“两弹一星”功勋科学家,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