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梁小斌的《我热爱秋天的风光》(以下简称《秋天》)一诗以流畅的节奏、质朴的语言和深刻的哲理吸引并打动读者,因而被选入高中语文新教材。笔者想到美国著名诗人休斯的《黑人谈河流》(曾卓译,以下简称《河流》),感到这两首诗在意象的运用上有不少相似之处,但在主题和情感的表达上却有着巨大的差异。一、意象的运用及主题的表达。两首诗都使用了“河流、夕阳、金光、屋”等意象,如休斯的《河流》中的“那些古老的幽冥的河流”、“我看见它的浑浊的胸膛在夕阳中闪着金光”,梁小斌的《秋天》中的“让河流把我洗黑”、“我仰望秋天/像…  相似文献   

2.
陆美燕 《语文知识》2004,(10):24-26
舒婷的《致橡树》,海子的《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使学生了解了朦胧诗派、后朦胧,《语读本》又补充介绍了梁小斌、食指等人的诗歌,使朦胧诗成为学生感兴趣的话题。下面就对朦胧诗的产生、名称由来、影响及发展趋势等问题加以介绍。  相似文献   

3.
《中国,我的钥匙丢了》, 作者梁小斌,1956年 生,山东荣城县人,朦胧诗派的主要 代表。梁小斌以为"单纯是诗的灵 魂,不管多么了不起的发现,我都希 望通过孩子的语言来说出"。他对诗 的这种阐释,不仅体现了他的审美 理想和情趣,同时,也可作为对他的  相似文献   

4.
张芳明 《现代语文》2006,(11):62-62
梁小斌,1954年生,山东荣城人,曾下乡插队落户,后当工人。1972年开始诗歌创作,是“朦胧诗派”的代表诗人之一。1980年发表《雪白的墙》、《中国,我的钥匙丢了》,引起巨大反响,成为朦胧诗的经典之作。有诗集《少女军鼓队》、随笔集《独自成蛹》。其诗风格单纯明快,语言简洁透明,意境优美,深受人们喜爱。  相似文献   

5.
王立宪 《学语文》2003,(4):10-10
诗人梁小斌的诗《我热爱秋天的风光》以一种复唱之美表现了他对秋天的热爱。全诗只十七行,但“秋天像一条深沉的河流在歌唱”却出现三次。一般来说,这样短的诗应尽量避免用语的重复,因为如弄不好,就会给人以语言不丰富和思维空间狭窄的感觉。而梁小斌在这首诗中的复唱却收到了非常好的艺术效果。  相似文献   

6.
不久前,笔者遇到诗人梁小斌,与他谈起了被选入人教版高中语文第三册的《我热爱秋天的风光》,向他请教如何解读《我热爱秋天的风光》。出乎意料,诗人的解读与《教师用书》的解读很不一样,也与我的理解相去甚远。以下是对话的部分记录,整理出来,以飨读者。小标题为笔者所加,仅是为了阅读的方便。  相似文献   

7.
陇人 《初中生》2011,(Z6):30-33
舒婷:原名龚佩瑜。上世纪70年代末,她和北岛、顾城、梁小斌等人以迥异于前辈的诗风,在中国诗坛上掀起了一股"朦胧诗"大潮,《致橡树》是其朦胧诗代表作之一。主要著作有诗集《双桅船》、《会唱歌的鸢尾花》、《始祖鸟》,散文集《心烟》等。  相似文献   

8.
梁小斌曾在20世纪80年代初的“朦胧诗”浪潮中创作出了《中国,我的钥匙丢了》等令人传诵一时的名作,但以1986年《断裂》的发表为标志,梁小斌开始宣称要写一些带有“生活流”色彩的诗,他的诗风开始发生重大的转变,变得更重“写实”,却也变没了曾有的光彩,使得他的诗歌创作陷入危机。在1987年以后,梁小斌不得不停下诗歌创作的笔,转入了隐秘的思想随笔的写作,但在所谓“真实”的大旗下,他又把真正有智慧的思想火花和一些无意识的粗鄙碎片混杂在了一起。“真实”这把双刃剑,可能给他带来了一些荣誉,也可能不小心伤害到了他自己。本文认为:如果我们可以把情感和想象视为诗歌“灵动”的两翼的话,梁小斌正是在用“真实”这把剪刀对自己双翼的“自裁”之中不断向下坠落,坠入了泛滥的“个人经验”海洋,使他再也没有创作出可以超越“朦胧诗”时期的“经典”作品。  相似文献   

9.
寿凤玲 《时代教育》2007,(8Z):150-150
“朦胧诗”又称新诗潮诗歌.是新诗潮诗歌运动的产物.因其在艺术形式上多用总体象征的手法.具有不透明性和多义性.所以被称作“朦胧诗”。一般认为“朦胧诗”是从1978年北岛等人主编的《今天》杂志开始的。当时活跃于《今天》杂志的诗人有舒婷、顾城、扬炼、江河、梁小斌、芒克等。他们受西方现代主义诗歌影响,借鉴一些西方现代派的表现手法,表达自己的感受、情绪和思考。[第一段]  相似文献   

10.
[引读] 梁小斌,山东荣城人,曾下乡插队落户,后当工人。1972年开始诗歌创作,是朦胧诗派的主要代表诗人之一。1980年发表《雪白的墙》《中国,我的钥匙丢了》,引起巨大反响,成为朦胧诗的经典之作。有诗集《少女军鼓队》,随笔集《独自成蛹》。其诗风格明快,语言简洁透明,意境优美,深受人们喜爱。  相似文献   

11.
在《挑战》一文中,姚斯主要强调接受主体的历史性,但同时姚斯也并没有忽视文学的创作以及文学作品本身的历史性,而将文本历史性与社会历史发展、创造主体、接受主体的历史性融合在一起,从而形成其独具特色的理论体系。  相似文献   

12.
当事人陈述具有两种涵义,其一为当事人基于诉讼主体地位向法院所作的陈述,其二为当事人基于证据方法之地位向法院所作的陈述。前者为意的表示,性质上属于观念通知,后者为知的表示,性质上属于事实行为。由于两种当事人陈述涵义、功能及性质有别,故应适用不同的制度予以调整。  相似文献   

13.
从中国现代化社会启蒙的过程和特点,来解读夏天敏的中篇小说《好大一对羊》中的人物形象,揭示出当下云南高寒山区启蒙思想的缺失和失败,直射出文学创作中责任和良知的伟大力量。  相似文献   

14.
关于第一次国共合作失败原因的再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关于第一次国共合作失败的原因,几十年来史学界已有定论,即客观上反革命力量大于革命力量,主观上由于以陈独秀为首的中共中央执行了右倾投降主义路线.本文试图从统一战线内部就国共两党的地位、中国共产党对改组后国民党性质的认识以及共产国际对中国革命的指导方针等方面对第一次国共合作失败的主观原因做更为深入的探讨.  相似文献   

15.
清末新政是一场王朝自救运动,历时十年。日本参与并引导了这场改革,期间中日关系相对缓和,日本亚洲主义影响下的对华政策给这一现象带来了答案。  相似文献   

16.
李大钊幼年的不幸和深厚的儒学教育养成了他早期“道德至上、国家至上、民意至上”的民本思想。他用这种思想观察和思考辛亥革命后复杂的社会现实,既反对袁世凯的专制独裁,又对他抱有极大幻想,希望他作一个强有力领导人统一国家以稳定动荡不定的社会现实,表现出拥袁反袁的矛盾心态。随着袁世凯本质的暴露和李大钊对西方思想的研究,他开始用西方民主思想改造发展传统民本思想,将“天赋人权”、个人主义与“民为邦本”、“入世有为”相融合,形成了他独具特色的“民彝”思想。十月革命后,李大钊接受了马克思主义,并用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和阶级分析的方法系统地改造传统民本思想,揭示了“仁政德治”的虚伪性和落后性,以新型的无产阶级党群关系取代传统的君主民本思想。  相似文献   

17.
海明威是美国小说史上的先锋人物,也是位叙事大师,开创了崭新的叙事技巧,并将其完美地结合在小说的各个环节中,为整个叙事服务.从海明威的巅峰之作<老人与海>中,可以寻找出其聚焦变换的现象,其在整个叙事过程中所起到的作用,也在文本中得到体现.  相似文献   

18.
本文阐述了初中化学“综合启发,评价开拓”教法试验的理论和实践依据.试验优化的标准,运用系统科学原理提出了该教法在初中化学课堂教学中的基本环节和要求,并在教学中予于了实施和总结.  相似文献   

19.
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战争形态的演变,"边疆"内涵在不断变化,"边疆"已经不再局限于传统意义上"领土边界线"的框架性解释,而是不断地延伸到各个领域,出现了信息边疆、经济边疆、文化边疆和利益边疆等内涵的扩展。面对新内涵"边疆"带来的各种冲击,我们必须采取有效的应对策略。  相似文献   

20.
建国以来党群关系的发展经历了曲折的历程,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认真总结执政党密切联系群众的历史,对新形势下密切党群关系、保持党的先进性、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完成党的执政使命,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