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1987年全国初中数学联合竞赛第二试第二题: 已知:D是△ABC的边AC上的一点,AD∶DC=2∶1,∠C=45°,∠ADB=60°。求证:AB是△BDC的外接圆的切线。此题证法较多,下面用三角法给出证明: 证明:设DC=1,∵ AD∶DC=2∶1 ∴ AD=2,AC=3。在△BDC中,由正弦定理得3~(1/2)BD=2~(1/2)BC  相似文献   

2.
大家熟知,运用三角方法解几何题,具有简捷明了,少添辅助线等优点。这里介绍利用几何方法解三角题几例,就是构造适当的几何图形来表示三角题中的一些量、有较强的直观性,别有一番情趣。现举例如下: 例1 设A、B、C是△ABC的三内角。则sinS+sinB+sinC=4cosA/2·cosB/2·coxC/2 证明在△ABC中,延长AB至E,BA至D,且AD=AC,BE=BC  相似文献   

3.
西南师大版九年制义务教育全日制初中课本(实验本)《几何》第三册复习题五第6题: △ABC中,AD是△ABC的中线,M为AD上的任意一点,CM的延长线交AB于N,求证:AM/MD=2AN/BN 此题是一个训练学生用添辅助线的方法解决几何问题的曲型习题,对于开拓学生思路,发展智力,培养兴趣,提高分析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十分有用,现从不同角度出发引辅助线,可给出此题的十六种不同解法,简析如下: 一从D点出发添加辅助线  相似文献   

4.
1.证明线段成比例 例1 在△ABC中,∠BAC=90°,AD⊥C,∠ABC的平分线交AD于F,交AC于E,求证:DF:FA=AE:EC.(初中《几何》第二册总复习题18题)。 思路:如图1,由本题结论特点,可寻找第三个比:分别在△ABD和△ABC中应用三角形内角平分线定理,得DF/FA=BD/AB和AE/EC=AB/BC.如果BD/AB与AB/BC相等,问题即解决。由直角三角形比例中项定理可得AB~2=BD×BC,即BD/AB=AB/BC.  相似文献   

5.
翻开数学辅导书或模拟试卷,会发现许多练习题、测试题都直接或间接地用到了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几何》第三册第36页例2的知识,有的就是它的变形.因此,加深对该例题的理解,有助于我们提高证题能力.一、分析该例题的证题思路例如图1,AD是△ABC的高,AE是△ABC外接圆的直径.求证:AB·AC=AE·AD.简析:求证比例式,首先应考虑构造两个相似三角形,因为以AC、AD、DC为边的三角形为直角三角形,又考虑到AE为直径,故而想到连结BE(或CE),证△ABE∽△ADC(或证△ACE∽△ADB)即可.证明略.二、拓展及练习1.如图2,△ABC内接于⊙O,AB=AC…  相似文献   

6.
原题:已知:△ABC中,AB=15,AC=20,高AD=12,求角平分线AE的长(初中《几何》第二册第65页第2题)。 现行初中二册《几何教学参考书》第54页对该题的提示为:用勾股定理求得BD=9,DC=16,再应用角平分线性质,20/15=CE/25-CE,得CE=100/7,DE=16-100/7=12/7,AE=(60 2~(1/2))/7(cm).  相似文献   

7.
初中几何第二册《圆》一章的“7.5圆周角”一节的例题1是(见课本85页) 题1 如图1,AD是△ABC的高,AE是△ABC的外接圆直径. 求证:AB·AC=AE·AD.(1) 这道题是在学生学过相似形后,第一次  相似文献   

8.
勾股定理是初中几何中的一个极为重要的定理,它在数学解题中有着广泛的应用.本文举例说明勾股定理在几何证题中的应用.例1如图1,在△ABC中,AB=AC,BDAC于D.求证:分析在Rt△BDC和Rt△ADB中,由勾股定理,得于是,要证结论成立,只要证即可.这只要经过适当的恒等变形即得.事实上,故结论可证.证明略.例2如图2,在锐角三角形ABC中,CD是高.求证:分析要证结论成立,只要证:(1)(2)要证.这由勾股定理即得.要证,只要证因为AD+DB=AB,所以此结论成立.故命题结论可证.证明略.例3如图3,在△ABC中,是BC边的…  相似文献   

9.
不少几何题,可由题设及图形特征,通过边计算边推理进行证明。这是几何证明中常常采用的一种证题方法。 例1 已知:如图1,在△ABC中,∠C=90°,D和E是斜边AB上的点,且AD=AC,BE=BC。求证:∠ECD=45°。证明 ∵ AD=AC,BE=BC。 ∴ ∠1+∠2=∠4=∠3+∠B,① ∠1+∠3=∠5=∠2+∠A,②  相似文献   

10.
(本讲适合初中) 初中《几何》第二册P66的第9题是: 过△ABC的顶点C任作一直线,与边AB及中线AD分别交于点F和E。求证: AE:ED=2AF:FB。  相似文献   

11.
三角法证几何题,即用三角计算的方法证明几何问题.因为初中阶段只研究锐角三角函数,所以三角法适合证明与直角三角形有关的几何问题.(人教社几何第二册习题二十二第8题)如图1,矩形 ABCD中,AB=a,BC=b,M 是 BC 的中点,DE⊥AM,E 是垂足.  相似文献   

12.
初中几何课本第二册第66页题9是:过△ABC的顶点C任作一直线与边AB及中线AD分别交于点F及E,求证:AE:ED=2AF∶FB。不难将此题简单地引伸为:过△ABC的顶点C任作一直线与边AB及中线AD所在直线分别交于点F及E,则AE∶ED=2AF∶FB,如图。  相似文献   

13.
解几何题,最棘手的莫过于添辅助线了。常用的添辅助线方法,有连结、延长、平移、或旋转,这些都是对直线形而言的。至于利用辅助圆解几何题,较为少见。由于圆的许多定理涉及到直线形,所以论证某些直线形习题时,借助辅助圆,往往能化难为易。本文就几种不同类型的几何题,谈谈辅助圆在解题时的作用。一、借助辅助圆,利用相交弦定理例1 设AD是△ABC的一条内角平分线。试证明:AD~2=AB·AC-BD·DC。这是统编教材几何第二册总复习题中第23题的第(2)小题。考虑到初中学生的接受能力,教材中的题目有意把△ABC的外接  相似文献   

14.
1992年第九届全国初中联合竞赛试题第二试的第2小题是:题1如图1,在△ABC中,AB=AC,D是底边BC上一点,E是线段AD上一点,且∠BAC=∠BED=2∠CED,求证:BD=2CD.这是一道较难的平面几何题,究其原因在于所给的条件不是很容易联系在一起,组委会所提供的证明方法借助于△ABC的外接圆,在对这个题目的证法研究中,我们意外地发现几个等价的等式.图1图2题2如图2,在钝角△ABC中,D是底边BC上一点,E是线段AD上一点,满足∠BAC=∠BED,  相似文献   

15.
中学数学教材知识的编排是按章节分类的 ,知识点之间缺乏相互联系 .活用所学知识 ,把章节之间的知识相互渗透 ,多角度解答数学问题 ,是学好初中数学的关键 .1 利用三角形面积证明几何题例 :求证等腰三角形底边上任一点与两腰的距离的和等于腰上的高 .已知 :如图 1△ABC中 ,AB =AC ,DE⊥AB ,DF⊥BC ,CG⊥AB .求证 :DE +DF =CG图 1分析 :连结AD ,易知S△ABD =12 AB·DE ,S△ADC =12 AC·DF ,S△ABC=12 AB·CG ,AB·DE +AC·DF =AB·CG ,而AB =AC ,故DE +DF =CG .2 利用辅助圆解答几何题例 :如图 2等腰△ABC…  相似文献   

16.
初中几何课本第一册复习参考题四第十五题是: 在已知锐角△ABC的外面作正方形ABDE和ACFG。求证:(1)BG=CE;(2)BG⊥CE。(证明略) 另一个常见题是: 在已知锐角△ABC的外面作正方形ABDE和ACFG。O_1与O_2分别是这两个正方形的中心,M是BC边的中点。求证:(1)Q_1M=O_2M;(2)O_1M⊥O_2M。  相似文献   

17.
平面几何和三角都是研究平面图形的边角关系,因此它们之间具有一定的内在联系,而几何证题多采用综合法,无成法可循,不容易一下掌握证题的普遍规律,因而使初中学生证几何题感到一定的困难。利用三角法证几何题,则可通过三角公式的计算代替几何的逻辑推理,可以化难为易。同时因为解析几何中“直线和圆”移到高中讲授,不能用坐标法全面介绍解析方法证几阿题,更有必要通过三角法证几何题给学生掌握一种解析法,以达活跃思想,开拓思路的目的。这样做对沟通不同部分知识之间的联系,加深对各不同部分知识的理解,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证题、解题的能力都是有益的。下面谈谈初中学生利用三角知识证几何题的方法。  相似文献   

18.
题:在△ABC中,O是AB边的中点,E、F分别在AC、BC上。求证:△DEF的面积不超过△ADE与△BDF的面积之和。有一本初中数学复习资料对这题作如下的分析和证明。分析要证△DEF的面积不超过△ADE与△BDF的面积之和,只要证 S_(△ADE)+S_(△BDF)>S_(△DEF)…证明延长ED到G,使DG=ED。连结BG和FG,又AD=BD,(已知) ∠ADE=∠BDG,(对顶角相等) ∴△ADE≌  相似文献   

19.
初中几何第二册P36练习2如下:设D、E是△ABC的边AC、AB上的点.(1)若∠1=∠B则AD·AC=AE·AB,(2)若AD·AC=AE·AB.此题的证明,学生容易给出,故证略。  相似文献   

20.
本文对初中课本《几何》第一册P85例1进行剖析,作出推广,然后介绍它们的应用。目的在于启发学生思维、培养创造能力。原命题 AD是△ABC的高,AE是△ABC的外接圆的直径。求证:AB·AC=AE·AD。证明:如右图,连结BE。∠ADC=∠ABE=Rt∠,∠C=∠E。∴△ADC∽△ABE∴AC/AE=AD/AB,故AB·AC=AE·AD。通过证明,不难看出,问题关键在于使△ADC∽△ABE。∠C和∠E是AB上圆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