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胡欣 《新闻战线》2012,(8):56-60
对于烟台日报传媒集团的采访几乎颠覆了长期以来胶东人在我心目中的印象——不隐瞒地说,这个胶东半岛上的沿海城市是我的祖籍,父辈给了我太深的印象。不是说他们有勇无谋,但他们是那样的明快和率真,以致性格中似乎有着某种先天  相似文献   

2.
记者曾碰到过这么件事:一次,笔者到某企业去采访他们是如何做好对市民的食品供应工作的。一进经理室,坐定之后,笔者发现经理的态度不是很热情,茶没泡,话不多,脸色也不太好。就这么着,笔者问一句他答一句很别扭地采访着。过了一会儿,经理冷不丁地冒出一句:“你这个采访要不要钱?如果要钱,我就拒绝采访!如果不收钱,我就配合你采访!”  相似文献   

3.
历险阿富汗     
2004年7月13日至17日,我随外交部新闻司组织的中国新闻采访团前往阿富汗采访,短短5天的时间里,我们采访了当时还是阿富汗临时政府总统的哈米德·卡尔扎伊、联合国驻阿富汗特使等重要官员,参观了戒备森严的驻阿富汗联合国兵营,经历了带着保镖采访和从雷区边缘走过的危险。这一经历对于我这样一名习惯于在和平环境下采访的记者来说,足以让我铭记一生。 作为本次采访活动的重头戏,到阿富汗的第二天,我们便被通知准备好采访临时总统卡尔扎伊。在采访过程中,除了卡尔扎伊优雅的风度、机制幽默的语言让我们折服以外,感触最深的就是采访前经历的安检。 经历了"世界上最为严格的安检" 7月14日下午3点半,前来阿富汗采访的中国记者准时  相似文献   

4.
中央电视台十频道2月16日在《讲述》栏目中,重播了栏目主持人采访郑州圆方物业管理有限公司总经理薛荣女士的访谈后,这个事件再次引起了社会的强烈反响。作为这个节目的重要角色之一,我和我采写的报道被主持人当作节目的主线和脉络贯穿到访谈的始终。我采访的系列报道《施恩图报,我咋张口?》,在一年前,  相似文献   

5.
上世纪80年代中期,我采访了两弹元勋邓稼先之后,写了长篇通讯《两弹元勋邓稼先》。这篇通讯由新华社对国内外播发后,引起了很大轰动。这次采访给了我很大启示:在我国国防科研单位有许多英雄模范人物,他们默默无闻地埋头苦干,为中国的强盛不遗余力地奋斗着。从此以后,在有关部门的热情支持下,我开始进入这个“禁区”采访,在这个鲜为人知的领域里,我又接连采访了一些和“两弹”有关的人物,其中有科学家,也有军队的领导,张蕴钰将军就是其中之一,这位满怀报国豪情,又有诗人情怀的将军,对我谈的许多关于中国核武器靶场选址的秘闻,我至今仍记忆犹新。  相似文献   

6.
关键 《新闻知识》2005,(5):45-46
中国记遇到了历史上最好的时代。每一个有作为的记在这个时代都会有所作为。我自己刚进入新闻这一行时,面对优秀的老新闻工作,心理忐忑不安。他们那妙笔生花的笔,缜密的思维,精妙的章结构,让初出茅庐的我感到羡慕。那时我从事的是关于工业的报道,计划经济时代的新闻,留着那个时代刻板的痕迹。在每一个采访单位采访时,离开这个单位我还没搞清要写些什么,因为心里没底。所以在初入新闻界这个大门一年中,  相似文献   

7.
对声响的捕捉在许多新闻速写里,往往有形无声,万籁俱寂。要写出喧闹的世界,作者就要随时随地“捕捉”种种声响。象列宁说过的:“要听得到草根在地下发芽的声音。”有经验的瓜农,不仅白天看“瓜长”,夜里还听得消“瓜响”。我们新闻界平常提倡用气力采访,这是对的。采访时别忘了用耳朵这个重要器官,还要注意他们谈吐中的韵味。我曾经同一位熟读唐诗宋词的四川朋友共事多年,他出口成章,诗味极浓。我也曾采访一位女话剧演员,她在拉家常时也讲究抑扬顿挫。我只恨自己这支秃笔落下来,不能绘声如其人。有一篇《猴岛记趣》(作者:梁进居)就写出声来了。作者随自然保护区黄站长进海南岛陵水县的一个  相似文献   

8.
采访深度决定报道的深度--关于人物通讯采访的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踏上记者之路,前辈新闻工作者就教育我,要深入采访。在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我经常深入到工厂和农村,与采访对象睡在一铺炕上,吃在一张桌上,有时还和他们一起干些力所能及的活儿。在这些生活中,采访对象很自然地和我交成了好朋友,和我谈心里话。许多好材料和精彩的细节,都是在与采访对象一起劳动时观察到的,是采访对象在炕头上悄悄告诉我的。有的同志问我为什么能采访到那样生动感人的细节,其实没有什么奥秘,我不过比他们多下了一番采访的功夫。  相似文献   

9.
第一次采访     
1982年秋天的一个上清早,我在铁道部机关的大楼前踌躇徘徊.开始了我第一次采访。我是这年八月从山东大学毕业分配到新华社的。报到前,我参加了《萌芽》在烟台举办的笔会。这是《萌芽》复刊后举行的第一次笔会。  相似文献   

10.
作家要体验生活,记者也应该体验生活。感受体验采访法,就是记者在采访过程中,亲自深入到采访的事实当中去,以亲身的体验、动情的感受去获得素材的一种采访方法。记者的头脑应是一部感受器,它不仅应以观察、分析、综合的理性思维方式去工作,而且还要以近乎非理性的情感思维去感受时代、生活和事实。这样才能全方位的捞取素材。《人民日报》著名记者艾丰同志曾说过:“在我的记者生活中,也曾遇见过各式各样的采访。我想,不管他们多么不同,都可以分成这样两类:一类,外界的情况通过我的眼、耳、鼻、舌、身,进入我的大脑,然后通过我的手写出来报道出  相似文献   

11.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下了个决心:采访,要到边远的山区去。几年来,先后到陕西的商洛山,河北、山西的太行山,北京郊区的燕山,黑龙江的小兴安岭,云南的滇西山区和新疆天山南北等边远地区采访,大开眼界,受益匪浅。添补空白点“你到烟台吗?”不。“到青岛吗?”不。“你到哪?”“我想到聊城去!”看样子,接待我的人有点不理解。  相似文献   

12.
我真幸运,有机会采访中英香港交接仪式,成为“世纪盛会”的见证人!这次举世瞩目的“世纪盛会”共有700多个新闻媒体派出了8400多名新闻从业人员来香港采访,其中日本1300多人,美国1000多人,英国700多人,香港本地2800多人,中国内地600多人。参加报道香港回归活动的各国、各地区记者,都要事先申请,经批准到香港后,还要办理身份鉴定,最后才能领到一张采访卡。这个数字是经过身份鉴定最后统计出来的。至于用其它各种方式到香港进行采访活动的记者就无法统计了。我有  相似文献   

13.
去年6月份,我到我部三营,准备采访他们刻苦训练的事情。这个营刚组建7个来月,各项工作在全部队名列前茅,特别是军事训练成绩在全团遥遥领先。我便让营教导员谈谈这方面的情况。但他讲着讲着就跑了题,却津津有味地讲他们营是如何搞好文体生活的,组建  相似文献   

14.
1985年2月,我到一家改革成果卓著的大厂采访。这个厂由于大胆重用了一批干部,尊重知识和人才,锐意改革,使经济效益大幅度提高。全厂真是生机勃勃,气象万千。在我采访了这个厂的厂长、党委书记和其他一些干部后,我又召开了两次工人座谈会,收集了不少新的情况和数据。对于这个厂的历史,我也比较了解,但总感到采访中还缺少点什么似的,于是决定到车间里去采访工人。在机器开动、紧张操作时,随便找岗位工人采访,会影响生产,也不安全,工人也无暇回答提问。但在机器维修或上下料的间隙中,还是可以采访的。当我到一个车间的机器旁,向工人说明自己的记者身份和来意后,没想到,立即就有二三十位工人自动围过来,有男工、女工、青年工人和老工人。他们你一言、我一语,急切地向我谈了对工厂领导干部的意见,谈了企业中存在的种种问题。有些批评意见还相当尖锐、激烈。有的工人对我说:“前一阵听说来过不少记者,但只在楼上找干部谈,不找我们工人。你下来听听普通工人的意见很  相似文献   

15.
丁宁  米娜 《新闻传播》2007,(5):52-52
新闻采访的目的,是从采访对象那里获得有价值的新闻素材。记者要善于寻找与接近采访对象。 一、正确地选择与确定采访对象,主要是选择最了解情况的人作为采访对象。重要的是他们确实知道情况,熟悉与掌握第一手资料。在若干个了解情况的人当中,还要选择善于提供情况、并愿意积极配合采访工作的人作为采访对象。  相似文献   

16.
谢顾问:自报名参加新闻函授后,我也常跑基层,学着进行现场采访,但写了稿子让新闻干事一看,新闻干事总是说:“采访不能光凭听、问、记,还要学会用眼睛采访。”请问,究竟如何用眼睛采访呢?54886部队阚绪猛阚绪猛同志:说“采访不能光凭听、问、记,还要学会用眼睛采访”,这的确是经验之谈。俗话说“耳听为虚,眼见为实”,学会用眼睛观察,不仅可以补充耳听所没有触及的内容,也可以核对耳听的事实,从而准确地获得第一手材料。此外,眼睛可以便采访者更真实地采访到现场的环境、气氛和细节,把亲眼见的景物细节写进稿子里,可以再…  相似文献   

17.
在与八届学员话别的时候,我曾赠送给他们一句话,那就是:“不要祈求‘轻松”’。既然你选择了新闻这个职业(不论是专业的还是业余的),从事新闻报道这项工作,那么,就必须做好迎接艰难困苦的思想准备。从采访到写作,认准备资料,到写出稿子见诸报端,可以说,每一个环节,都不是轻松的,都要付出艰辛的劳动。这里说的艰辛,其实还另是一般意义上的脑力和体力劳动的苦累;如果从社会责任这一重担的意义上来讲,那恐怕就不仅仅是个辛苦的问题了。现在,我们又在迎接九届函授学员,欢迎他们来到我们这个学习的行列里。我忽然觉得,这些话…  相似文献   

18.
记得一位新闻前辈曾说过:记者要当“两广总督”,即要广泛结交朋友,广泛地搜集材料。我写中外著名科学家也有这方面的体会。旧中国由于科学技术落后,致使我国许多著名科学家早年不得不远涉重洋到海外漂泊和深造。他们之中的许多人,在我数十年的记者生涯中都有幸结识并采访报道过他们的经历,有的写成新闻或通讯、特写,还有许多人曾为他们宣传,并单独为他们出书。以文会友,渐渐地,他们当中的许多人成为我的良师和挚友。当年采访他们时的情景,时常在我的脑际浮现。回忆对这些著名科学家的采访,总的体会是:和他们的交往要循序渐进,…  相似文献   

19.
我写的第一篇新闻:《战士高学庆带伤救人风格高》,发出不到一星期,就被报纸采用。这使我体会到,是功夫下在“腿”上的结果。那天,我从别人那里听说了高学庆带伤救人的事迹,便立即决定去采访他。营房在山上,天又下着雨,我深一脚浅一脚地赶去,却扑了个空,他们全连外出施工还未回来。我等了两个多钟头,直到晚上八点多,他们才回来。在采访过程中,我得知高学庆所救的群众还有人在驻地医院治疗,第二天我又徒步20多里赶到医院了解情况,并又两次上山找高学庆采访。由于跑的地方多,采访细,稿子写、登都很顺利。看来,搞新闻报道工作…  相似文献   

20.
我喜欢到新兵连采访,这个习惯已经延续10个年头了。但是,到了2003年岁末,我不敢去了。因为我已经连着两年每年写一组5篇“新兵连采访手记”,加上前些年写的新兵连稿子,总共有3l篇。已经从31个不同角度去探讨新兵连.如今还能找到新的亮点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