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大学生非正式群体是大学校园普遍存在的客观现象,其核心人物对大学生非正式群体存在和发展起着决定性作用,对其成员有着强大的影响力。做好了核心人物的思想工作,就可以利用其影响力带动一批成员转变,使非正式群体走到有利于班级建设的道路上来。因此,对大学生非正式群体核心人物及其教育引导进行系统的研究,对于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教育转化非正式群体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
对于班级非正式群体,班主任要加以引导。对于良性的非正式群体,使其相互学习,取长补短,促进班集体优良发展;对于恶性的非正式群体,班主任不仅要在思想上加以教育,行动上加以遏制,还要联合家庭、社会的力量,坚决遏制不良非正式群体的发展,通过多种方式,提高其思想觉悟,改掉其不良行为。  相似文献   

3.
中职学校学生非正式群体的形成,对其思想、行为的健康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笔者从非正式群体的成因入手,探讨了非正式群体的主要功能,并重点论述了表扬鼓励、帮助引导、吸引渗透、瓦解分化等非正式群体的引导策略。  相似文献   

4.
小学生非正式群体存在普遍性高、凝聚力强、约束力强、信息沟通迅速等方面的特点。小学生非正式群体的存在包括主、客观两方面的因素,主观因素包括共同的兴趣爱好、相同的观念和品质等;客观因素包括家庭教育环境、学校教育环境、社会环境等。应正确认识小学生非正式群体,积极引导其融入正式群体;有效引导小学生非正式群体的核心人物,增强其在班级的影响力;学校、家庭、社会相结合,共同促进非正式群体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5.
大学生非正式群体是相对于正式群体而言的。大学生非正式群体对构建和谐校园具有双重影响,因此,必须对大学生非正式群体进行科学引导,强化管理,以充分发挥其在构建和谐校园中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6.
非正式群体教育是为中学教育中的一个重要现实问题。近年来,研究者们从不同方面对其进行了研究。本研究论述阅读疗法的概念和机制,并在其基础上探讨图书治疗在中学生非正式群体教育中的独特作用,提出阅读疗法在中学生非正式群体教育中的三点实施建议,促进非正式群体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7.
非正式群体,又叫同伴群体,它没有明确的目标和任务,是以成员的某种共同利益为基础而形成的群体。非正式群体的形成也常常是自发的,带有明显的情感色彩,以个人的喜好为基础。在青少年学生中,往往存在着很多非正式群体。这些非正式群体在班集体中具有非同小可的作用,作为班主任,对此不可视而不见,只有对非正式群体的形成变化过程、各种特征及其活动规律有所了解,才能充分利用其规律,把握非正式群体积极方面的因素,促进班集体的建设。  相似文献   

8.
非正式群体就是基于志趣相投、人员性格接近、家庭背景相似、学习成绩相近等因素自发形成的群体,非正式群体依据其性质可以归结为四种类型:积极型、中间型、消极型和破坏型。本文提到的不良型非正式群体是指除积极型以外的三种非正式群体的总称。  相似文献   

9.
学生群体分正式群体和非正式群体,其中非正式群体在学生发展中具有特殊意义。对非正式群体的向往与参与是学生正常的心理需求;学生与非正式群体间个体的交往有助于完善自己的个性;这种交往还有利于促进学生的社会化。  相似文献   

10.
非正式群体不仅影响群体成员的行为,而且对组织目标的实现也有重要作用。高校学生中的非正式群体有其独特的成因和存在的必然性,希望高校学生工作者在日常管理中注意对非正式群体的引导和利用。  相似文献   

11.
王小艳 《文教资料》2007,(25):35-37
大学非正式群体的存在有其客观必然性,其对高校教育管理工作产生了较大的影响,日益引起了人们的关注。本文从大学生自我教育的角度分析了高校非正式群体的作用,阐明了通过提高大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来引导高校非正式群体的途径。  相似文献   

12.
论学生非正式群体的必要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学生群体分正式群体和非正式群体,其中非正式群体在学生发展中具有特殊意义,对非正式群体的向往与参与是学生正常的心理需求,学生与非正式群体间个体的交往有助于完善自己的个性,这种交往还有利于促进学生的社会化。  相似文献   

13.
正式群体和非正式群体的关系告诉人们,利用非正式群体的积极作用,化解其消极作用将会促进正式群体的发展。在农村基层组织建设中,通过加强教育,开启民智,逐渐消除非正式群体产生的社会基础;通过完善监督,强化管理,努力破除非正式群体对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的消极影响;通过开拓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新思路,积极引导非正式群体投身于新农村建设,在促进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的同时,进一步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健康、和谐、有序地发展。  相似文献   

14.
论对非正式群体的思想政治工作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正确认识正式群体和非正式群体在思想政治工作中的作用,是充分发挥非正式群体积极作用的前提;正确认识不同性质的非正式群体及其影响,是做好非正式群体思想政治工作的关键;重视非正式群体核心人物的作用,是做好非正式群体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途径;开展互帮互学,是做好非正式群体思想政治工作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5.
多种原因导致中职学校非正式群体出现。这些非正式群体的存在既有有利的一面,同时也产生了负面影响。德育工作者要加强对中职生非正式群体的管理和引导,使其朝着正确的方面迈进,为和谐校园建设做出贡献。  相似文献   

16.
非正式群体存在于正式的班集体中 ,构成班集体的二元结构。非正式群体存在的必然性 ,使得对非正式群体的管理成为班集体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将就非正式群体的形成、特点、分类进行研讨 ,并对非正式群体的消极影响进行分析 ,提出有关消除非正式群体不良影响的对策  相似文献   

17.
非正式群体在中等职业学校学生中广泛地存在,是学生身心发展和成熟的必然产物,它的存在具有客观的必然性、自发性、多样性。班主任对非正式群体要加强正确的引导和教育,对不同的非正式群体必须区别对待,即要看到其消极的一面,要加强引导教育,又要看到其积极的一面,要充分发挥其积极作用。同时,班主任要提高非正式群体明辨是非的能力,淡化非正式群体的本位思想,加强正式群体与非正式群体的沟通 ,引导他们开展积极的批评与自我批评,互帮互学,逐步树立起勤奋、求实、进取的良好风气,从而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8.
在中小学,除了少先队、团支部、学生会和班委会等学生正式群体以外,还存在一些自发形成的、没有明文规定的、带有浓厚情感色彩的学生非正式群体。因此,我们不能只重视和加强对正式群体的教育管理,而忽视非正式群体的存在及对其引导,更不能粗暴干涉和强行取缔学生非正式群体。本文力图结合当前我国中小学学生非正式群体的现状及其特征,对学生非正式群体的功能进行全面论述,并据此提出有效的教育管理措施和方法。  相似文献   

19.
“非正式群体”是相对于正式群体而言的。它最早由美国心理学家E·梅耶提出。梅耶通过霍桑实验证明,非正式群体的自发产生是不可避免的,而且非正式群体的目标在很大程度上影响成员的劳动生产率;前苏联心理学家也指出,非正式群体会促进正式群体的巩固及任务的实现,不会涣散劳动组织,可以利用非正式群体以巩固正式群体。在我国,长期以来人们对学校中学生非正式群体的态度基本上是怀疑或否定的,且很多时候把它与正式群体相对立。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他们认为非正式群体是青少年激烈动荡不安的生理和心理的产物,并由此过分地对其…  相似文献   

20.
徐振伟  朱永 《江苏教育》2022,(79):59-62
初中生非正式群体是与班委会、团支部等正式群体相对而言的,它是在学校教育语境中,初中生相互交往的一种普遍存在形式。教师应通过对初中生非正式群体现象的研究,弄清其形成原因、群体特质以及对班集体建设的各种影响,深化对该群体的科学认识,积极探寻初中生非正式群体教育管理的有效策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