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衡量一个课程方案是否可行,不仅要验证其理论基础的正确性,而且要以其能否产生预期的效果为标志。在新一轮品德课程改革中,课程主体化已成为品德课程研究的一条重要指导思想。在课程实施中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品德课教学中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强化学生主动地内化、吸收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以增强品德教育的针对性和时效性,已成为课程界的共识。  相似文献   

2.
小学品德课程的教学中除了要让知识教学更好地得以展开,注重对于学生的品德教育也非常重要,能够让知识教学与品德教育间实现更好的融合,这对于提升学生综合素养将会是很大的推动。本文将结合实例具体谈谈小学品德课中知识教学与品德教育如何有机融合。  相似文献   

3.
品德教育的对象是活生生的、具有鲜活生命的个体--主体"人".品德教育是否有效,主要是看教育对象主体"人"是否在内心服膺道德和在行动上是否实践道德.因而品德课程的建设必须紧紧围绕"主体人"来进行.然而在传统的品德课程与品德教育中,我们的失误之处恰恰是主体性理念的缺失,对主体"人"主体地位的漠视与淡忘.因此,在新一轮基础教育品德课程改革中,应以主体性哲学理念作为其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4.
新课程标准指出:品德课程的核心是让学生学会做人。在小学品德教学中,通过借图说话、示范引领、化说为写、课后延伸,让学生在品德课上敢于流露真情实感,抒发真情实意,让品德教育真正落到实处。  相似文献   

5.
范国强 《广西教育》2012,(37):85-85
《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明确指出:"儿童的生活是课程的基础,儿童的品德与社会性源于他们对生活的认识、体验、感悟,儿童的现实生活对其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发展具有特殊的价值。"在小学品德课教学中,教师只有将生活与品德教育有机联系起来,才能取得理  相似文献   

6.
实施新课程以来,"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作为以实施品德教育为核心的综合课程,已经超越了我们要求学生做什么的层次,而是探索在学生的学习当中我们该提供些什么."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的学科教学时间占据了每周课时总量的2至3节,比例不小.如果这门课程能发挥出其效能,对学生的教育影响是很大的.否则,对学生宝贵的学习时间将是极大的浪费.怎样让学生喜欢上品德教育课程,真正学有所获,学有所成,是每一位执教老师必须思考的问题.笔者就品德课实施有效教学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7.
胡海云 《广西教育》2007,(7A):46-47
“活动是主体性生成和发展的源泉,也是主体作为主体的存在方式。人只有在自主活动中才能不断积累社会经验,增强感悟能力,提高主动性。”新课程将品德与社会课程定为“活动型的综合课程”,使课堂回归了学生丰富多彩的生活,教学也越来越关注学生的参与,组织学生活动,合理利用学生校外课程资源已成为品德课的一大特色。我们的品德课也越来越成为一曲曲学生活动的“交响乐”。[第一段]  相似文献   

8.
<正>许多品德教育的先行者认为,有效性的缺失是品德教育最大的困惑。的确,学生主体地位难以凸现,封闭的品德课堂难以拓展、还有品德教育的模式和方法单一陈旧等等,都是作为品德课程实施者的我们必须直接面对的问题。因此,用开放的眼光看待五彩纷呈的学生主体、用更为开放的思维挑战一问一答式的传统授课模式,甚至是巧用课后引申为学生开辟更为广泛的品德实践空间,对于提高品德教育的有效性来说都显得至关重要。一、同中求异、深化情感《品德与社会》课程以学生的生活为基础,而每一个学生都来自不同的家庭,家长职业的五彩缤纷,文化、道德水平的高低  相似文献   

9.
<正>如何提高小学品德课乃至德育工作效果,笔者多年担任品德课教学,结合实践,谈点粗浅的认识和看法。一、品德课程的特点首先是其自身内容的综合性。它集品德教育和公民教育于一身,将品德、行为规范和法制教育,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国情、历史和文化教育,地理和环境教育等有机融合,引导学生通过与自己生活密切相关的社会环境、社会活动和社会关系  相似文献   

10.
郭珠玉 《广西教育》2013,(45):37-37,41
“三岁看大,七岁看老。”少年儿童时期的教育尤其是品德教育,对于一个人的成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小学品德课则承担着品德教育的重任。然而,在现行的小学教育中,尤其是在农村小学,小学品德教学仍然处于一种尴尬的境地中。如上课时教师照本宣科,“填鸭式”地“满堂灌”;学校缺乏专职的品德课教师,多是由语文、数学教师兼任;没有根据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灵动安排小学品德课程。  相似文献   

11.
《品德与社会》是小学阶段对儿童进行品德教育的主要课程。品德教学是学生在学校所受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在人生之路上刚起步的小学生来说更为重要。陶行知先生曾说过,生活即教育。在品德教育中我们要特别关注儿童的现实生活,以他们的现实生活为课程基础,真正做到品德教学的实效性、针对性。  相似文献   

12.
正随着新课程实施的深入,学科教学的理念发生了很大变化,初中思想品德课对学生进行基本的品德教育和塑造的功能得到加强,但是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教学中一些深层次问题也渐渐显现出来,最突出的是随着我国市场经济发展和深入,新旧观念的冲突对初中思想品德教育带来了更多的挑战。例如,我们在不断加强学生思想品德教育,但是学生的品德水平明显分化,我们在不断探索品德教育的新路子,学生在品德方面的新问题却越来越多。笔者认为要真正在青少  相似文献   

13.
优化品德课教学策略,可以提高品德教学实效,促进学生道德修养的提升。让学生课前体验,可以夯实学生的道德基础;在教学中整合各种德育资源,可以丰富学生品德表象;尊重学生的差异,构建一定的品德教学平台,是优化品德教学的最佳策略。  相似文献   

14.
品德课程教学的课后延伸是指循着课内教育主题深化的脉络,继续向课外时空延伸,让课程去追随学生的生活足迹,使品德教育流程或明或暗地贯穿于学生课内外的所有生活领域。品德课的课后延伸是课程性质所决定的,是维系《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程的生命之所在。学生良好习惯的  相似文献   

15.
品德新课程标准强调品德教学要从生活中来,回到生活中去,但在当今的品德课堂上,却常常出现理论和实践相脱节的状况。为了解决这一困惑,我结合十多年的品德课教学经验,认为在品德课教学中应以教材为依据,在课堂上强调生活化,在课后注重实践,这样学生的学习生活的每一个角落才会都沐浴着品德教育的阳光雨露。  相似文献   

16.
<正>现今小学生的品德课分为《品德与生活》和《品德与社会》,其新课程标准告诉我们:这两门课都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的综合课程,兼具了品德教育、社会教育、科学教育、生活教育等多重价值。因此,教师在品德课的课堂教学中,不仅要努力做好组织者、引导者和促进者的角色,还在积极创设学生乐于接受的学习情境,灵活多样地选用教学组织形式,使课堂回归学生生活,由"知识统领"向"儿童生活统领"转变,体现新的教育目的观,构建新的课程文化。要实现这样的课堂教学,离不开多媒体的运用。  相似文献   

17.
新课程《品德与生活》已在小学开展了,我们要对小学品德教学进行新课程改革,无疑是因为多年来我们的品德教育工作备受重视,因为这是一门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的综合性课程。其宗旨是通过对学生生活的引导,发展他们的内心世界和主体人格,培养他们对生活的积极态度和参与社会的能力,成  相似文献   

18.
在新的世纪里,中华民族面临着许多新的机遇和挑战,对于人的思想品德和社会性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小学品德课程蕴含着丰富的内容,涉及到学生社会生活、社会环境、社会关系的各个方面,范围很广.为了更好地关注学生的成长,发展学生的主体人格,根据品德课程这一综合性的特点,多年来在品德学科的教学中,我主动将对学生的品德教育与其他学科有机地结合起来,将品德教育渗透于其他学科,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教育效果.  相似文献   

19.
新课程理念要求教师要更新观念,转变角色,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让学生学会学习,倡导学生主动参与,在教学中尊重学生,突显学生的主体地位.那么,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如何突显学生的主体地位呢?笔者认为,作为思想品德教师应做好以下几方面:  相似文献   

20.
学生的品德教育单靠一门品德课是远远不够的。《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指出:“本课程的教学内容要注重与语文等学科教学内容的紧密结合,注重与学生生活和社会的联系,要把静态的教学内容和学生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联系起来。”在品德教学中,既要探寻品德课堂教学与语文学科存在的本质区别,又要探寻品德教学与语文教学整合的链接点,即找准知识对接点,找准生活着力点,找准知行互动点,使之巧妙地整合链接,使品德课堂教学更具实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