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民初国会,主要指1913年4月正式成立至11月被迫停止活动的第一届国会第一期常会,这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正式代议机构。以往史学界在论及民初民主共和制度建立时,往往只谈到南京临时政府,而将民国二年的正式国会列入北洋军阀政治制度范围,从而妨障了对民初国会的正确评价和探讨。本文认为,民初国会是当时知识精英学习西方民主制度的理想的结晶,是民初民主共和制度建立的重要成果之一。探讨民初国会的建立及命运,有助于深入了解西方民主制度在当时中国现实政治文化环境中的状况,并获取有益的经验与教训。  相似文献   

2.
美国的民主是昂贵的民主。没有金钱这支润滑剂,美国民主制度就无法运转。金钱是美国民主政治中“必要的恶”,当金钱政治变黑金政治时,民主政治将会受到巨大冲击。当美国遇到政治丑闻,国会往往会采取相应措施,对游说和竞选相关法律进行制定和修改。近年“阿布拉莫夫案”对美国政治产生巨大影响,美国民主制度将如何继续运转成为一大难题。  相似文献   

3.
不少教师都把古代希腊的民主政治看着是现代西方民主政治的源头,在讲课中有不同的表现。一是公开宣讲。如有教师直白地说:“现代西方民主政治直接起源于古希腊的民主制度,正因为有了雅典民主政治的涓涓细流,才有了今天西方民主制度的奔腾大河。”二是古今对比。如有教师乐于将雅典的民主体制跟今天美国的民主体制相对比,认为首席将军就是总统,公民大会和五百人会议就是国会,陪审法庭就是最高法院,古今对比,对号入座,  相似文献   

4.
刘文祥 《红领巾》2005,(5):55-58
美国总统和国会在对中国政策上的互动,表现为在制定中国政策问题上,既有矛盾和冲突又有合作和妥协.总统的决策影响着国会,国会的决策同样影响着总统.总统和国会在处理台湾问题上都制定了正式和非正式的机制.在中美关系的经贸问题上,总统和国会合作多于冲突.在中美关系人权问题上,总统和国会目标一致,那就是给中国施压,批评中国的人权状况.美国国会内部的党派区分并不能完全决定美国国会的对华政策.美国对华政策一直受美国国内政治的影响,并随美国国内政治的波动而波动.我们不能简单地认为总统和国会在对华政策上演“双簧“,也不要认为国会总是和总统过不去.  相似文献   

5.
临时参议院是民初中国资产阶级建立的第一个具有立法性质的权力机构。从 1 91 2年成立到 1 91 3年解散 ,前后存在了一年多。在近代中国民主政治进程中 ,它具有重要的历史地位。一比照欧美各国议会的历史 ,用政治历史发展的眼光来考察临时参议院一年多的立法情况 ,我们不得不承认 ,中国的议会民主政治还处于幼年时期 ,远未达到成熟的阶段。民初 ,政党政治虽很活跃 ,但参议院未能适时地建立相应的推动议会内政党政治的组织制度。与后来的第一届国会相比 ,临时参议院内部党争并不十分激烈。由于议会政党尚属草创阶段 ,党内领袖又多不是参议员 ,…  相似文献   

6.
随着中国民主政治的深入推进,党内民主在中国民主政治中地位逐渐呈现出来,成为中国民主政治发展的动力。党内民主为中国民主政治提供了合格的民主主体、成熟的民主运行机制和健全的制度框架。新时期推进党内民主建设,应做好完善党内民主运行机制建设和完善党内民主实现形式两项任务。  相似文献   

7.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创新之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改革开放30年以来,我国的民主政治建设不断推进。邓小平提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理论,江泽民、胡锦涛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进一步发展了这一理论。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理论的指导下。我国通过政治体制改革,进行制度创新,完善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民主政治建设步入了法律化、制度化的轨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就。我国民主政治建设的显著特点是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发展道路,坚持在渐进发展中有重点突破的路径建设民主政治制度,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这也是我国民主政治建设取得巨大成就的重要经验。  相似文献   

8.
本文系统论述了军队在美国南方政治重建中所起的作用.第一,军队打击了各种恐怖组织的残暴活动,维护了联邦统一,为国会民主重建南方创造了稳定的社会环境.第二,军队干预南方的行政与立法,改造了南方的政治.第三,在军队的保护下,黑人在美国历史上第一次行使选举权并步入政坛;各州通过了民主的州宪法,建立了黑白混合的州政权,南方的政治民主化进程向前进了一步.  相似文献   

9.
堕胎问题是当代美国最为敏感的话题,关于此问题的分歧造成了社会的极端分裂。堕胎争论的激化,日渐渗入到美国社会生活的各方面,特别是政治生活。国会政治是堕胎争论所影响的美国政治生活的焦点和中心。本文通过对1973年以后国会中与堕胎问题相关政治斗争的回顾与分析,得出结论:在美国政治活动中,国会相关政策的制定和政治斗争被堕胎争论所主导和影响,堕胎问题也成为国会政治斗争的工具。堕胎争论使得与其相关的国会政治斗争变得对立、广泛而多变。国会也因为自身的结构组成使以堕胎争论为中心的政治活动愈渐复杂,而美国政体中的其他部门和社会团体也与国会的这场政治斗争相互影响。  相似文献   

10.
1924年10月北京政变后,"拒贿议员"成立国会非常会议,以期维持"法统",继续作为立法机关、民意机关,参与政治生活.但是,民国第一届国会既久为人民所厌恶,非常会议也未能取得任何政治力量的支持,控制着北京政权的段祺瑞更是极力反对,加之内部的分歧与涣散,非常会议的目标终未能实现.虽如此,拒贿议员所进行的努力和斗争,对于制约段祺瑞执政府的军阀政治,仍发挥了一定的作用;对于民主共和思想观念的宣扬也有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邓小平创造性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民主政治理论,提出了一系列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思想,其中主要的有以下几点:民主政治建设必须从中国的国情出发;搞好民主政治建设必须健全民主集中制;民主政治建设必须坚持党的领导;强调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和社会主义法制建设密不可分,必须把民主制度化、法律化。  相似文献   

12.
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主要是根据中国基本国情出发,其民主政治走的是阶段性、渐进性的发展策略,民主政治的历史比较悠久,民主政治的价值和理念包含了社会的方方面面,本文首先分析了中国民主政治的阶段实践,同时阐述了中国民主政治的渐进策略,最后总结了全文。  相似文献   

13.
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历史发展 ,决定了中国政治民主发展的正确道路只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 ;影响中国民主政治发展的因素虽然很多、很复杂 ,但比较看来影响最大的还是中国传统政治文化。因此 ,无论是反腐倡廉 ,还是加快中国民主政治的发展 ,都特别需要在民众当中开展一场大规模的普遍的民主政治教育  相似文献   

14.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以马克思主义民主理论为指导,不断对民主政治进行探索和实践,逐步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发展之路。新中国70年民主政治的实践,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民主理论,促进了社会主义制度的巩固和完善,为世界民主政治的发展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总结新中国70年民主政治发展的基本经验,坚持党的领导,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根本保证;坚持民主的社会主义方向,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势,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基本原则;人民当家作主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特征;依法治国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基本方式;从中国的国情出发,有序扩大公民政治参与,维护社会稳定,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重要保障。  相似文献   

15.
国会是资产阶级代议制民主政体的核心组织,由人民通过定期选出的代表行使最后控制权,是民主和进步的象征。1912—1928年北洋军阀统治时期,各军阀派系、政治派别为了争夺和控制国会,演出了一幕幕的闹剧国,会这个民主政治的标志也历经劫难。本文仅就这一时期国会的演变做一概述。一临时参议院辛亥革命后,中华民国正式成立,孙中山就任临时大总统。最初,由起义各省代表组成的“各省都督代表联合会”制定了《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组织大纲》,确立了国家的基本政治制度,并决定成立参议院做为国家临时的立法机关。1912年1月28日,临时参议院在南京成立,当时共有议员42人,  相似文献   

16.
协商民主是20世纪末期西方政治学界兴起的一种新的民主理论范式,是在对自由主义民主和共和主义民主的批判吸收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协商民主理论传入中国,激起了中国政治学界对中国民主政治发展的反思与探索。协商民主制度激发了政治参与和公民自治,促进了不同文化间的理解,因此,仔细梳理西方协商民主理论家关于协商民主概念的论述,理清协商民主作为一个政治过程所应该具备的要素,对于我们正确认识西方的协商民主理论,吸取协商民主理论的精华来指导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是有基础性意义的。  相似文献   

17.
文章通过对西方学者塞缪尔.亨廷顿关于经济发展与民主政治关系的主要观点加以介绍、分析,结合我国民主政治发展的实际情况,认为我国经济自改革开放以来飞速的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推动了我国民主政治的发展,但经济因素仅是促进民主政治发展的诸多变项中的一项,中国的民主政治发展不能急于求成,中国虽然具备了民主化的条件但还很弱小。中国的民主政治应该是结合中国实际的民主,中国民主化的前景是具有中国特色的民主政治。  相似文献   

18.
协商民主是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特有形式和独特优势。在中国政治制度和政治发展中,实行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具有多方面的必然性和合理性。协商民主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历史与现实的一脉相承,是服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的需要,是中国政治民主的独特形式,是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的现实选择和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9.
在融入构建现代民主国家的历史进程中,后发民主化国家面对民主的适应性和有效性的挑战,一些论者在表示服膺民主政治价值的同时,往往会降低民主政治的门槛.中国近代思想史上的“最低限度”民主政治论,正是论者为推进中国的现代民主国家建构而做出的适应性阐释.他们之所以强调对于民主政治不可“陈义”太高,为的是打消对于目标高远、理论深奥的宪政民主的恐惧感,以坚定人们对于民主政治的信念;之所以强调中国的民主政治成功与否说到底“尽其在我”,其旨既在督促和批评执政者,也在教育和动员民众.他们相信事在人为,只要朝野上下都将民主政治的精神实质贯穿于自己的言行之中,中国就是在朝着建构现代民主国家的方向前进.“最低限度”民主论虽然不免带有长于“能行”而疏于“应行”的弊端,但不可否认,正是这种近乎无门槛的民主政治,才有望解决构建现代民主国家的有效性难题.  相似文献   

20.
现阶段中国社会行政集权体制的存续,以及传统的官本位文化、小农意识在公民中的普遍存在是中国民主政治发展的主要障碍,也是当前民主政治脆弱性的重要原因。这就需要我们在构建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过程中,注意对其进行分阶段,有步骤的改革,用民主政治的制度、体制、原则、思想意识等统领中国政治领域变革,同时注重政治主体自身素质的提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