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我国教育现实中,还存在着排斥学生弱势群体的现象,引发了我们对学生弱势群体接纳问题的再思考。主要从政府和社会、学校、家庭和学生自身因素四个方面对接纳学生弱势群体的措施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2.
本文从社会分层的视角出发,对干预个体选择职业教育的家庭因素进行了分析。文章指出,以家庭阶层背景为标志的家庭因素对个体的教育选择具有直接的影响作用。改革开放以来的不同时期,职校学生社会身份的变化影响着家庭对职业教育的价值判断。而个人最终选择何种教育类型,部分地取决于其家庭对各类资本的占有量。目前被排斥在“地位取向”教育之外的弱势群体,又可能因为职业教育的高成本、低回报而选择辍学。  相似文献   

3.
社会排斥对属于弱势群体的问题学生所产生的负面影响非常明显。问题学生群体在面临教师、同学、学习、政治及家庭等全方位排斥后必然导致道德弱化。因此,本着治病救人的基本方针,应该在消除社会排斥的基础上,从多方面入手去做好德育工作,使问题学生能够转变思想,回归到正常的学习生活中来。  相似文献   

4.
高校弱势群体是社会弱势群体的一部分,是高等教育发展过程中必须面对的一个重要问题。关注高校弱势群体大学生的健康成长,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对弱势群体的教育和疏导应重点做好以下工作:一是改革现行教育制度,注重对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二是关注弱势群体,给予其更多的情感关怀;三是开展心理咨询,对弱势群体进行适当的心理疏导;四是要鼓励弱势群体大学生进行自我教育;五是社会、家庭和学校要全方位配合,形成合力。  相似文献   

5.
伴随我国高校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和高校收费制度改革的推进,高校出现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这一特殊群体.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遭受社会排斥的形式表现为经济排斥、同群排斥和心理排斥.国家、社会和学校应该高度关注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社会融合状况,国家资助政策是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融合的有力途径,应进一步完善资助政策体系,有针对性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引导.  相似文献   

6.
伴随社会上弱势群体的大量出现,在校园中也出现了以中学生为主体的“校园弱势群体”。究其类型,可将中学生弱势群体划分为家庭贫困型、学习后进型及心理情感偏差型三种。校园弱势群体的心理发育和健康成长急需引起学校、社会和家庭的关注,而科学合理的学校教育是改善校园弱势群体的关键环节。学校教育的主要切入点包括:晓之以理,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生活消费观;“授之以渔”,转化后进生的学习;投之以情,矫正校园弱势群体的心理偏差。  相似文献   

7.
由于城乡差别、地区差别和家庭背景的不同,处于弱势群体的大学生存在着不良的心理特点,严重影响他们的健康成长.因此,加强高校弱势群体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尤为重要.本文通过分析高校弱势群体学生的形成与现状,及对社会发展的消极影响,就思想政治工作中应采取的有效对策进行探讨,以期通过本文的阐述尽可能地为弱势群体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  相似文献   

8.
排斥与全纳——全纳教育视野下的教育排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全纳教育的提出是因为教育排斥的存在,全纳教育与教育排斥之间存在着内在的、必然的关联。全纳教育视野下的教育排斥在对象上经历了针对残疾儿童的教育排斥、针对弱势群体的教育排斥和面向所有儿童所可能引发的教育排斥;在内容上也经历了机会排斥、质量排斥和参与排斥。对教育排斥认识上的深化使得全纳教育被赋予了更为丰富的内涵。然而,全纳教育并没有形成对教育排斥的系统化研究,这使全纳教育视野下的教育排斥不可能获得系统化、理论化的建构而依然停留于经验和直观的层面,从而使全纳教育无论在理念层面还是在实践层面都只获得了有限的成功。  相似文献   

9.
中等职业教育的教学对象绝大部分是没有考上普通高中的农村初中学生,这部分学生的家庭属于社会的弱势群体,对这部分学生教育的成功与否,直接关系到中职学校的办学声誉、学生的成才以及相关家庭的命运走向。本文试从五个方面提出教育管理对策,旨在为中职学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所谓弱势群体学生是指那些残疾学生、离异家庭学生、"留守"学生、贫困家庭学生、学困生等,学校应该采取有效的措施加强对弱势群体学生的教育。学校应努力营造浓厚的爱的氛围;要在学生心中植入爱的阳光;开办讲座,更新家长的教育理念。要以一颗公平、公正、宽容和充满爱的心来对待、关怀这一特殊群体,让他们在祖国的花园里快乐健康的成长。  相似文献   

11.
弱势群体家庭大学生遭遇就业难是高等教育起点和过程在教育结果上的衍生表现,特别是社会潜规则的负面影响对其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因此,解决弱势群体大学生教育结果不公问题是个系统工程,需要社会、高校、政府相关组织和部门从人事制度、学生资助、政策补偿等几个方面入手。  相似文献   

12.
季宗飞 《考试周刊》2013,(41):185-186
每个班集体的成员家庭状况、经济条件和学生个人学习能力和素养不相同。在强调公平教育的同时,更应该关注班级中的弱势群体。文章从弱势群体产生的原因、关注的方式方法和培养学生班级荣誉感等方面淡淡班集体和谐发展的问题。  相似文献   

13.
从社会学视角看弱势群体"差生群"生成原因及对策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王后雄 《教育科学》2005,21(5):9-13
弱势群体“差生群”问题是中国教育必须正视的现实问题。通过社会政策、学校体制、教师、学生和课程等要素的考察与分析,得出贫困、教育公正失衡、社会排斥等是“差生群”生成的重要的社会因素。就我国基本国情而言,解决弱势群体教育及“差生群”问题应作为中国教育发展的价值最大化的突破口,遏制“差生群”的生成是国家和政府的责任。  相似文献   

14.
个体选择职业教育问题的社会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家庭阶层背景为标志的家庭因素对个体的教育选择具有直接的影响作用.改革开放以来的不同时期,职校学生社会身份的变化影响着家庭对职业教育的价值判断,而个人最终选择何种教育类型,部分地取决于其家庭对各类资本的占有量.目前被捧斥在"地位取向"教育之外的弱势群体,又可能因为职生教育的高成本、低回报而选择辍学.  相似文献   

15.
本文运用学校与家庭的系统合作理论和家庭对子女的作用理论,从学校与家庭相互作用的角度,关注社会的弱势群体家庭———失业家庭子女的健康发展问题。根据儿童和青少年行为的发展规律,提出有利于加强学校和家庭的互动,有利于充分地发挥学校作为教育系统核心地位的教育效能,有利于学生健康行为发展的相关策略。  相似文献   

16.
正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两极分化日趋明显,弱势群体学生的比例不断上升,孤残青少年、家庭贫困青少年、单亲家庭青少年、偏差青少年、留守青少年等弱势群体学生已呈日渐加剧的趋势,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心理失衡,存在许多心理障碍并产生一些不良行为。如何教育好弱势群体学生,是我们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面临的重要课题。一、排除弱势群体学生的挫折障碍一是帮助弱势群体学生树立正确的挫折观。挫折可以吓倒人,也能锻炼人,每个人的一生不可能是一帆风顺,总会遇到这样或者那样的困难,面对挫折和困难我们应积极  相似文献   

17.
社会排斥是社会学的一个重要概念。当前在我国教育领域中存在各种社会排斥现象。教育领域中的排斥本质上只不过是社会中的强势群体对弱势群体进行控制与“区隔”,以达到自我利益的维护与再生产的目的。要实现教育公平.就必须消除社会排斥。  相似文献   

18.
高校学生弱势群体的出现和存在是高等教育发展过程中不可回避的矛盾,做好弱势学生的扶持工作是提高素质教育质量的迫切需要,是落实以人为本教育理念的必然要求。高校弱势群体形成的原因主要来自社会、家庭、学校、自身等多方面因素。完善高校学生弱势群体扶持体系,一是要建立党委重视、部门联动、全员参与的扶持工作机制;二是完善分类扶持、综合扶持相结合的工作机制。  相似文献   

19.
基础教育中的弱势群体包括学习障碍的学生、躯体残疾的学生、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和生活压力过大的学生。学校教育救助通过修正教师的认识和再认家庭教育的作用,结合理情教育的实施唤起学生的自尊,最终使其获得自我教育救助的能力。  相似文献   

20.
试论弱势群体子女教育补偿的政策支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我国贫富差距的逐渐拉大,贫困家庭子女成为教育弱势群体的现象凸现出来。对于受条件限制的弱势群体,一个负责任的政府必须承担起对其弱势群体的应有责任。不是歧视和排斥,也不是出于怜悯,而是把它视为一种责任并成为制定和执行社会政策的基础。对弱势群体子女的教育进行补偿不仅在理论上有可行性,而且在现实中也有必要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