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接受美学又称接受理论,是20世纪60年代中期兴起的一个美学派别。该理论打破了传统的把本文当作作者化身、以作者为中心的理论范式,确立了读者在文学接受中的中心地位。2003年颁布的高中新课程标准就已经明确引用有关接受美学的理论,在"教学建议"部分就提出:"阅读文学作品的过程,是发现和建构作品意义的过程。作品的文学价值是由读者在阅读鉴赏过程中实现的。文学作品的阅赏,往往带有  相似文献   

2.
一、"接受"的内涵 西方学术界对"接受"问题的关注始于古希腊的"解释学"和由此发展起来的接受美学.接受美学,又称接受研究、接受理论,形成于20世纪60年代中期以姚斯和伊瑟尔为代表的前联邦德国康斯坦茨学派.作为文学理论的一个流派,它着意于文学的接受研究、读者研究,将文学研究的重点由文学作品本身转移到读者的接受上,是以读者的接受实践为依据的独立的理论体系.20世纪40年代在美国发展起来的"传播学"中的受众理论,率先对教育接受活动、尤其是以大众传播方式进行的教育中的接受活动展开研究.  相似文献   

3.
一、“接受”的内涵 西方学术界对“接受”问题的关注始于古希腊的“解释学”和由此发展起来的接受美学。接受美学,又称接受研究、接受理论,形成于20世纪60年代中期以姚斯和伊瑟尔为代表的前联邦德国康斯坦茨学派。作为文学理论的一个流派,它着意于文学的接受研究、读者研究,将文学研究的重点由文学作品本身转移到读者的接受上,是以读者的接受实践为依据的独立的理论体系。20世纪40年代在美国发展起来的“传播学”中的受众理论。率先对教育接受活动、尤其是以大众传播方式进行的教育中的接受活动展开研究。  相似文献   

4.
20世纪八九十年代 ,中国美学处于剧烈的转型之中 ,2 0世纪自这个世纪中叶到 80年代 ,以李泽厚、刘纲纪、蒋孔阳等为代表的实践美学逐步占据了美学殿堂的中心地位 ,这一美学流派是以正统意识形态为理论基础 ,又加上对马克思《手稿》的新认识而在新时期的中国美学界大行其道。此派美学在 80年代后半期受到刘晓波等人的冲击之后 ,其在美学界的核心地位开始受到质疑。如何改造、超越“实践美学” ?至 90年代生命美学、体验美学、形式美学、超越美学等纷纷出现 ,企图寻找一条改造、超越的新路 ,它们共同形成了“后实践美学” ,这是 90年代中国美…  相似文献   

5.
李长之作为20世纪三四十年代卓有成就的美学家、批评家,一生著述颇丰,其文艺批评理论与实践的美学建构,是以“感情的型”为核心理念的。这一旨在建立中国转型时期的现代美学批评范式,为中国现代文艺批评提供了新的话语和阐释空间。“感情的型”作为一种独特的批评理念,受到当代学人的关注,在今天也仍具有丰厚的诗学内涵和充分言说的必要,值得继续挖掘与探讨。  相似文献   

6.
中国现代修辞学发展至今已有近一个世纪的历史,在这近一个世纪的历史进程中,中国现代修辞学的发展有一个贯彻始终的研究动向十分引人注目,这就是由重视修辞学与美学的密切关系到最终走向语言美学建构的历史嬗变。这一嬗变历程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从本世纪初至1950年,是理论上强调修辞学与美学密切关系并注重从实践上用美学理论对修辞诸问题进行具体论述的时期;第二阶段从50年代初至70年代末,是总体上忽视修辞学与美学关系并疏于以美学理论对修辞诸问题进行具体研究的时期;第三阶段从80年代初至今,是理论上与实践上都特别重视修辞学与美学关系并力图建构独立的语言美学框架或体系而终于基本达成目标的时期  相似文献   

7.
接受美学视野中的思想政治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卢少求  刘艳军 《教育艺术》2006,(2):13-15,12
接受美学,又称接受研究、接受理论,是由20世纪60年代联邦德国康士坦茨大学教授姚斯和伊瑟尔等美学理论家创立的一个美学派别。20世纪80年代传到我国,对我国美学理论及美学研究产生了较大影响。作为文学理论的一个流派,它着意于文学的接受研究、读者研究,将文学研究的重点由文学作品本身转移到读者的接受上。是以读者接受为依据的独立的理论体系。将接受美学的理论观点运用到思想政治教育领域,也就意味着一种思路的转换,即从“灌输论”转向“接受论”。  相似文献   

8.
"实践美学"萌芽于1957~1963年的"美学大讨论",在20世纪80年代成为中国美学的主潮,90年代受到"后实践美学"的批判后走上了修正、改造和自我超越之路。"实践美学"在当代美学史上有着突出的贡献,目前,它已经发展为三种新的理论形态,较好地回答了"后实践美学"的提问并保持了自身的活力。  相似文献   

9.
接受美学兴起于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由以姚斯和伊瑟尔为代表的德国康斯坦茨学派创立。该文通过阐述接受美学的产生背景和理论基础,解读姚斯和伊瑟尔接受思想,通过CNKI学术趋势及相关数据数据分析介绍其在我国研究现状,并分析其历史意义和局限。  相似文献   

10.
接受美学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接受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接受美学,又称接受研究、接受理论,形成于20世纪60年代中期以姚斯和伊瑟尔为代表的前联邦德国康斯坦茨学派。作为文学理论的一个流派,它着意于文学的接受研究、读者研究,将文学研究的重点由文学作品本身转移到读者的接受上,是以读者的接受实践为依据的独立的理论体系。接受美学以现象学和解释学为理论基础,核心概念“未定性”、“具体化”和“期待视野”等均从现象学或解释学中直接移植过来。笔者认为,借鉴接受理论,回到接受美学的这些基本概念上去认识思想政治教育的接受问题是很具启发性的。一、“未定性”:接受的一个重要前提接受美学认…  相似文献   

11.
接受美学是兴起于20世纪60年代中期的一种学理论,是以读的学接受为旨归,研究读对作品接受过程中的一系列因素和规律的方法论体系,接受美学虽然是一种学理论,但它同样适用于其他艺术。章从接受美学角度对电视接受过程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12.
李泽厚先生的“实践美学”生成于20世纪60年代,是他把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和马克思主义、康德哲学中以人类主体为主题、为立足点与归宿点的主体性哲学融合起来建构的突出人类精神现象的美学思想;同时,李泽厚先生用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主义关于人类起源的思想、关于现实地改造世界活动的思想改造了康德哲学中的先验理性思想并在其基础上形成了“积淀说”。但其理论也存在着不足之处。  相似文献   

13.
实践美学是中国20世纪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美学流派,萌芽于20世纪50年代的关学大讨论。李泽厚以"自然的人化"的实践观和历史"积淀"说为核心,形成了独特的实践美学,并得以广为传播。朱光潜先生也提出了他的精神实践的美学观。蒋孔阳、刘纲纪和周来祥等人对实践美学思想发扬光大。到了20世纪90年代,张玉能、朱立元等人推进了实践美学的完善和发展。不过实践美学迄今仍然有局限和不足,需要修正和发展。我们要重视概括中国历代审美和艺术活动中的"实践"元素,特别是当代审美和艺术活动中实践的元素,重视从西方现代美学思想和中国传统美学思想中提炼和借鉴相关的实践的内容和方法。当然,实践美学只是一个视角,只是一种解决一些美学基本问题的方法,不能解决美学的全部问题。  相似文献   

14.
接受美学发端在20世纪60年代后半期的联邦德国。接受美学的理论,对整个美学发展史而言,是一块重要的里程碑。它改变传统研究视野,把研究重点转移到读者及阅读活动上。笔者试图从接受美学理论视角,分析中国古诗英译过程中译者多重角色的能动性发挥对成功译诗产生的必要性与重要性,即在汉诗英译过程中,译者既是读者、作者,又是创造者、研究者。  相似文献   

15.
接受美学是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在联邦德国出现的美学思潮。接受美学理论家反对孤立、片面、机械地研究文学艺术,反对结构主义化的唯本文趋向,强调文学作品的社会效果,重视读者的积极参与性接受姿态,这都具有积极的价值。现代基础语文教育中,逐渐占有较大比重的经典诗文还在以一副副硬冷的面孔摆在学生面前,被语言的手术刀残酷地解剖着。而高校的古典文学课堂也依然在讲述着一己之言。这种自下而上的文学乃至文化的渐失令人忧虑。本文以西方接受美学的文本理论为依托,结合中国古典诗文的特点,并以人文性、民族性为出发点和归宿,阐述了中国古典诗文教学亟待变革的问题。  相似文献   

16.
接受美学以读者的“接受”作为文学考察的重点,它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被引进中国。接受美学的引进切合了中国新时期读者的审美需求和文化市场的需要,并有助于中国古代文论向现代文论转化,对中国文艺界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叶荣国 《教育评论》2020,(5):129-133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应提高有效性和可接受性。20世纪60年代,接受美学理论提出"读者中心""期待视野""读者参与""召唤结构""第二文本"等核心思想。文章从接受美学的视角探索提高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有效性的实践思路。  相似文献   

18.
方法问题与20世纪中国美学有着密切的联系,尤其是在20世纪中期以后,方法论问题成为了美学研究中的某种根本性主题,并深刻地影响了中国当代美学理论的建构。以人文科学的理论视域,历史性地探讨了美学研究方法论与20世纪中国美学的逻辑关系,论述了这些方法对20世纪中国美学所产生的深刻影响及其所存在的局限性,并提出和论述了美学作为人文科学的学科定位和方法论问题。  相似文献   

19.
关于中国文学接受史研究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文学接受史的研究实际上早就开始了,但是,关于这一课题的理论应用、基本原则、一般方法等等问题,至今还很混乱。20世纪80年代初期接受美学被引进中国后,大致经历了理论介绍、尝试运用、理论的中国化、中国文学接受史研究这样四个阶段。前三个阶段基本上属于纯理论的范畴,第四个阶段才是接受美学具体运用的时期,也是接受美学现实的价值所在。因此,现在必须就中国文学接受史研究所要遵循的原则和方法进行深入讨论。  相似文献   

20.
20世纪初叶中国的翻译活动经历了完全忽视原作和中介译本、毫不质疑接受间接翻译的状况,到20世纪20年代开始对间接翻译理论争鸣,认识其弊端,确立选择中介译本的原则。本文运用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方法,考察这一时期中国历史上出现的第一个女性译者群体的间接翻译实践,以及她们对待间接翻译的自觉意识。在20世纪初叶中国翻译规范的变迁过程中,女性译者的超前意识催发了新规范的萌芽,并在建构现代规范的过程中发挥了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