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本文客观地评析了朝鲜北南关系演进的历史轨迹,详尽地陈述了双方存在的矛盾与分歧,阐明了朝韩两国关系改善的现实基础和历史趋势。  相似文献   

2.
元代行省制度是中学历史教材中的重点内容,就该制度如何成功地加强了中央集权这一问题,笔者曾与范红军先生在《历史教学》杂志撰文阐述了不同的观点。学术存在争鸣很正常,观点不一也是常有的事。但两篇文章在论述过程中透露出对历史学科思维方法正确与否的分歧,这一分歧不容忽视,基于此,笔者特撰此文对此问题争鸣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思维方法误区提出若干意见,供学界专家评判,以期对当前中学历史教学有所警示。  相似文献   

3.
语音是语言的物质外壳,语音演变的直接动因可以归纳为语言系统自身内部的矛盾运动和外来语言的相互影响两个方面。语言演变是有规律地进行的。方言的分歧跟语言演变密切相关,从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方言分歧是同一语言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变异在空间上的一种表现。  相似文献   

4.
辛亥革命是中国历史上划时代的重大事件,对中国近代化进程产生了深远影响。因为种种原因,人们对于这一历史事件的认识还存在不少误差和分歧,如辛亥革命的阶段划分、历史意义、袁世凯的篡权、辛亥革命中立宪派的认识等。只有正确解答了这些问题,才能科学客观地把握辛亥革命这一历史事件。  相似文献   

5.
在《资本论》中,是否把逻辑必须与历史一致作为一个原则贯彻始终?理论界长期争论不休,分歧主要集中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在《资本论》中,一些范畴的逻辑顺序,不论在本质关系上还是现象的实在发生上,都是与历史顺序相一致的,如商品—货币—资本的进程。对此类范畴的逻辑与历史的一致性是没有分歧的,分歧主要是一致中的历史内容,是包括一般商品发展的历史呢,还是仅  相似文献   

6.
对孔子的"忠",学者历来分歧颇多。本文通过解读《论语》,站在历史的角度客观公正地认识其"忠"的思想。孔子忠于仁义道德、道义、操守,而不仅指具体的某人或某一阶层。  相似文献   

7.
百年前的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结束了延续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共和国,揭开了中国近代历史的新篇章。但是当前在学术界和社会上,对辛亥革命的评价尚有一些不同的看法和分歧,在青年学生中对辛亥革命也存在一些模糊的认识和疑问。对此,我们应以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客观、科学地认识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8.
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实践观点,要求我们从人的实践活动中来探讨历史发展的过程及其规律。因此,考察历史规律与历史发展过程中的主客体运动的关系,阐述历史主体对历史规律的影响和作用,将有助于更加完整准确地理解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规律理论。历史过程中主客体的含义历史过程中主客体的含义问题,是正确理解和把握马克思主义历史规律理论的一个关键。在历史规律问题上辩证唯物主义与旧唯物主义、唯心主义的分歧也源于此。我们  相似文献   

9.
陶行知与胡适的分歧贯穿了五四之后的近三十年中国现代思想史上的大事。二人之间的最初教育分歧不在教育观点本身,而是“教育界分歧”,始于1926年“庚款风波”;其次是30年代的政治9牾,基于两种基本爱国观的难于兼容,但非以政见分歧为主要内容;其三,双方主要的、根本的分歧是30年代形成的关于基本价值观——五四价值观的分歧。陶推崇一二九“大众”运动,反思并批判五四“小众”运动;由此出发,陶形成了自己的大众教育观,及总的大众价值体系,全面否定了新文化运动及胡在其中的历史地位。  相似文献   

10.
人权问题在进入90年代以来成为困扰中美关系的重要因素,成为中美冲突的重要根源。中美两国在人权观念上存在着明显的、巨大的分歧。但是,人权观念的冲突并不仅是一个观念上的分歧,更重要的是涉及一些更为复杂的政治参量。本文简要地回顾了中美人权交往的历史,分析了中美人权观念的分歧所在以及分歧存在的根据,解析人权观念的分歧成为中美关系的重要制约因素的原由,从追求中美关系的稳定与发展这一目标出发,求同存异,加强对话,应是中美正确对待人权问题的基本模式  相似文献   

11.
夏姬与海伦 ,作为中西文化始发期的历史和艺术形象 ,集中地体现了中西文化发展的不同轨迹 ,尤其是中西道德文化层面的质的分歧。本文就夏姬与海伦的个案分析 ,以求对这一分歧有一较为准确客观的把握  相似文献   

12.
在经济全球化进程加速发展的同时,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的分歧构成了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的主要障碍。本文通过对国际经济秩序形成发展的历史考察,阐明目前国际关系中的不民主因素加深了两者的分歧,而国际关系民主化将有效地化解两者的分歧,推动国际经济新秩序的建立。  相似文献   

13.
著名的历史学家爱德华·卡尔与哲学家卡尔·波普从不同的研究视角,对历史的科学性问题提出了极富创见性和启发性的理论思考。他们都认同历史学与自然科学在方法论的意义上存在同一性,但是在关于如何将科学研究方法中的"检验"与"预测"运用于历史学,即一方面如何通过证实或证伪对历史假设问题进行验证,另一方面如何通过经验获取可以作为对一般知识的预测,两人仍存在分歧。由于这一分歧,两人走向了相互背离的两种不同历史哲学。  相似文献   

14.
无论历史时期还是当前,插花地都是一种极为普遍的社会现象,可关于插花地的基本概念和分类却有很大的分歧,内涵不清,分类逻辑混乱,从来就没有统一的认知,不少学者将其等同于飞地(enclave或exclave)是极为偏颇的。有的学者认为北方民族的瓯脱之地为插花地的一种,也是不科学的。插花地是特定时期、特定历史条件下、特定区域内的各个政区(或行政区划)在形成、发展和变迁过程中归属明确但经界不正之地的总称,包括飞地和犬牙之地两种基本类型。  相似文献   

15.
作为推行民众教育中心机关的民众教育馆,在我国20世纪二三十年代民众教育时期扮演了重要角色。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研究者对其进行了多角度的探讨,内容涉及到民众教育馆的历史沿革、概念、主旨和目标、区制、馆舍、组织、人员等,特别对民众教育馆的概念和人员的标准存在的分歧较大。由于中国特殊历史时期政治文化的影响,这些分歧更多地体现出模仿性和伪问题性。即便如此,民众教育馆的研究仍然为教育的进一步民众化提供了理论思考。  相似文献   

16.
传统西方哲学对人的反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哲学发展的历史,在很大程度上就是人的观念变迁的历史。无论什么时代的代表性思想家,他们都在研究人、探讨人,都有自己关于人的宏观性的认识。他们思想的分歧,其内核就是对人的观念和见解的分歧。有着悠久历史的西方传统哲学对人的本质也进行了探索,从他们的艰难探索中可以看到:对人自身的认识简直成了哲学发展的动因。  相似文献   

17.
本文阐述了大教材观与新课程资源观下的中学历史教育面临的历史资源的利用、历史学术争议与分歧、创新与历史观三个方面的挑战,并从四个方面论述了相关对策。  相似文献   

18.
“德刑之辩”历来为人们所关注。依据一定历史时期主“德”与主“刑”的力量对比和相互辩诘的结局不同,笔者以为我国古代的“德刑之辩”至少可以分为先秦、汉代、唐宋三个历史片段。每个历史片段的“德刑之辩”都有其深刻的人性论基础。“德刑之辩”不是本体论意义上的分歧而是方法论意义上的分歧。  相似文献   

19.
本文不同意那种把清末预备立宪视为旨在“消弥革命”的“欺骗性”的“假立宪”的传统观点。本文从清末政局着眼,并通过日俄战争的分析和中西政体比较,尤其深入地分析了清廷立宪派的阶级本质及其同资产阶级立宪派的分歧、争斗,进而深入地阐明了清末预备立宪的宗旨、目的及其历史的进步性和失败原因。  相似文献   

20.
一个政党首脑人物的政策和策略,往往关系到政党的命运和前途。领导者之间政见的差异,势必影响到这个政党路线、方针的分歧。本文试分析宋教仁与孙中山在清末民初政治舞台上的政见,从而更深刻地认识宋教仁在资产阶级革命中的作用,重新评价宋教仁的历史地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