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1206年,成吉思汗授封札剌亦儿部木华黎万户一职,并令其“子孙传国,世世无绝”。之后,虽然承袭“国王”者即继任万户,但其势力却日渐削弱。入元后,因战势所需,札剌亦儿部勋臣又多受任蒙古军万户,从而逐渐替代了早期万户。在授封万户的同时,于成吉思汗建国初及其季年,又编组为若干札剌亦儿千户。然而,受蒙元一代奉行不替的签军制而分戍他处或留居食邑以及几度汗位争夺,加之北元初期南北对峙、东西蒙古势力消长等因素的影响,札剌亦儿千户也随之有所变迁。  相似文献   

2.
札剌亦儿部木华黎是最早受封国王位号的功臣。1217年木华黎受封国王讫元终,子孙承袭,世世无绝。但嗣封者往往受蒙、汉礼制的双重影响以及对蒙廷的亲疏等因素的作用。国王最初代朝廷全权经营中原。随着大汗亲历戎行及蒙古重心的南移,尤其中原统治机构的构建,国王的军权、政权渐渐被削弱,日渐偏远。其职责也转为充当畿辅藩屏或充任朝廷"藩大臣"。元中后期,由于驸马及部分著有拥戴之功的异姓功臣频繁封王拜爵而势力日涨,国王在异姓功臣中的地位也日渐暗淡了。  相似文献   

3.
札剌亦儿是一个古老而具有影响的部落,其驻地随着蒙古高原和蒙元历史的演进而有所变迁。公元8—9世纪,札剌亦儿部曾驻牧于哈剌和林一带。辽代东移至斡难与怯绿连河之间。蒙古国建立不久,又移牧漠南上都路。随着元朝建立,忽必烈迁都幽燕,札剌亦儿部被徙至辽河流域,讫元终。另有部分家系,因身系军籍或累世入仕朝廷,从而得以驻留汉地食邑或分戍中原。  相似文献   

4.
札剌亦儿部木华黎是最早受封国王位号的功臣。1217年木华黎受封国王讫元终,子孙承袭,世世无绝。但嗣封者往往受蒙、汉礼制的双重影响以及对蒙廷的亲疏等因素的作用。国王最初代朝廷全权经营中原。随着大汗亲历戎行及蒙古重心的南移,尤其中原统治机构的构建,国王的军权、政权渐渐被削弱,日渐偏远。其职责也转为充当畿辅藩屏或充任朝廷“藩大臣”。元中后期,由于驸马及部分著有拥戴之功的异姓功臣频繁封王拜爵而势力日涨,国王在异姓功臣中的地位也日渐暗淡了。  相似文献   

5.
蒙元帝国的开国元勋木华黎,属于后来哈萨克大玉兹(大帐)的部落之一札剌亦儿。他作为成吉思汗的四大良将之一,是唯一享有国王称号的重臣。但木华黎本人归附铁木真的具体时间,在诸多史籍中一直阙如。通过元明善《丞相东平忠宪王碑》等一系列文献资料,可以分析确认木华黎在十四岁时(1183年)便侍从于铁木真身边,“擐甲执锐垂四十年,东征西讨”,建功立业。这样,便可揭开一系列历史谜团,捋顺铁木真崛起于朔漠之初的历史事件顺序,恢复许多历史真相。  相似文献   

6.
札刺亦儿是一个古老而具有影响的部落,其驻地随着蒙古高原和蒙元历史的演进而有所变迁。公元8—9世纪,札刺亦儿部曾驻牧于哈刺和林一带。辽代东移至斡难与怯绿连河之图。蒙古国建立不久,又移牧漠南上都路。随着元朝建立,忽必烈迁都幽燕,札刺亦儿部被徒至辽河流域,讫元终。另有部分家系,因身系军籍或累世入仕朝廷.从而得以驻留汉地食邑或分戍中原。  相似文献   

7.
蒙古札剌亦儿部作为黄金家族的"斡脱古.孛斡勒"(t γüboγol),即老奴隶,有元一代,它遵循着传统的婚姻礼则,坚持与黄金家族"世不婚姻"。随着时间的推移,尤其到了明代,札剌亦儿人却多有联姻皇室的记录。同时札剌亦儿人的婚姻同样无法超越门第社会婚姻的藩篱,婚姻仍然成为许多札剌亦儿人改变其政治地位的手段和体现其社会地位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8.
我校教师谢咏梅博士的学术专著《蒙元时期札剌亦儿部研究》由《中国蒙古学文库》资助,辽宁民族出版社于2012年3月正式出版发行。蒙古史学界前辈、著名学者、内蒙古大学教授周清澍先生与中国元史研究会会长、南开大学李治安教授分别为此书作序。  相似文献   

9.
四、关于《蒙古秘史》中的哈萨克族源及部落记载《蒙古秘史》中,有关于哈萨克族蒙元时期及更早期的大量记载。比如关于克烈(客列亦惕)、乃蛮、篾儿乞惕、札剌亦儿、钦察、弘吉剌、康里、葛禄罗等哈萨克部落。在以往的认识中,把这些哈萨克部落划归蒙古人,进而被近人认定为蒙古族。显然这是一个历史认识的误区。纵览整个北方草原民族发展史,在匈奴强盛时期,许多民族都以匈奴自称;后来突厥强盛时,许多民族又以突厥自称;之后塔塔儿人强盛,复以塔塔儿人自居,在汉文献中有时又称作鞑靼,迄今有的文献还将蒙古人混称作蒙古鞑靼。后来,由于成吉思汗的…  相似文献   

10.
窝阔台汗己丑年始置的汉军三万户中之萧札剌,不是萧也先之子萧查刺,而是于甲戌年投降蒙古的金中都Jiu军首领札剌儿。增立四万户的时间不在壬辰年而在甲午年。汉军三万户与七万户的设立都与蒙古忽里台大会的召开有关。甲午年增立的七万户,汉人有四:刘黑马、史天泽、严实、张柔;契丹人有三:萧札剌之子重喜、塔不已儿、石抹孛迭儿,蒙古统治设置汉军三万户或七万户的目的,是按照蒙古军制。重新编制汉军,以便于军事指挥。  相似文献   

11.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有关人道主义和异化问题的大争论,其核心是马克思主义与人道主义的关系问题。文章通过对周扬以及胡乔木在这一问题上各自观点的研究、分析和比较,提出应正确认识马克思主义与人道主义的关系。  相似文献   

12.
本文应用硬软酸碱原理对Baeyer-Villiger重排反应选择性规律进行理论解释,并说明了异丙苯氧化酸性水解重排反应也遵循硬软酸碱原理。  相似文献   

13.
14.
王佳 《巢湖学院学报》2010,12(2):131-134
互联网的出现和迅速发展,使人类的社会生活的诸多方面,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等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互联网既给思想政治教育带来机遇,又带来了挑战。为了实现互联网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结合,提出从四个方面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创新。  相似文献   

15.
Paradox(似非而是的隽语)与Oxymoron(矛盾修辞)是两种不同的修辞格。它们因表面自相矛盾但实则入情人理的共同特点而经常被混淆。本通过例句分析了这两种修辞格的异同并对它们的翻译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6.
心理咨询与思想政治工作既有联系,又有差别,思想政治工作不能取代心理咨询.高校心理咨询工作紧迫而必要,为了使心理咨询更为有效,能被学生普遍接受,需要根据高校实际认真研究和思考.  相似文献   

17.
GLOBALIZATION AND EDUCATION: COMPLEXITIES AND CONTINGENCIES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相似文献   

18.
19.
中国城乡跨文化心理学和区域心理学与心理学本土化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中国城乡跨文化心理学的母体是跨文化心理学,其研究的目的在于揭示个体或群体在城乡两种亚文化背景下心理活动的普遍规律,以获得文化学和心理学两方面的意义。区域心理学是指在中国文化背景下,开展系统的文化与社会心理学研究的心理学分支学科。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地域辽阔的人口大国,城市和乡村的文化差异较大,不同历史区域、地理区域、文化区域、生态区域生活的民众在文化社会心理方面形成了很大差异,研究中国城乡跨文化心理学和区域心理学是心理学本土化的必然要求,也是世界心理学研究的需要。  相似文献   

20.
For some eighty years, Bureaus of Jewish Education, working under a variety of names, have served the cause of Jewish education and the Jewish community. From time to time, as have all agencies of the Jewish community, the Bureaus have had to rethink their roles. Because of radical shifts in the way Jews live their lives, the nature of Jewish community, and the emergence of Jewish education as a priority, at least, in the rhetoric of Jewish life, this would appear to be such a moment. In doing so, agencies have to understand the questions and problems that are specific to their times and also revisit old questions to find new answers. An example of the former is what happens to the advocacy role of the bureau when the Federation, at least rhetorically, adopts Jewish education as a priority. An old question that, perhaps, requires new answers is “What ought to b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Bureaus of Jewish Education and denominational movements?” In this article, I wish to turn my attention to this question, and, perhaps, provide some basis for formulating policy and ideas about practice. My response cannot help but be affected by my experience as Director of the Department of Education of The United Synagogue of America but it should not be taken as the official position of The United Synagogu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