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宿建德江     
  相似文献   

2.
宿建德江     
《新作文》2011,(1):24-25
移舟泊烟渚,日暮各愁新。野旷天代树,江清月近人。  相似文献   

3.
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 :“诗歌的讲授 ,重在陶冶性情 ,扩展想像 ;如果抓住精要之处 ,指导一、二句话 ,也许就够了 ,不一定需要繁复冗长的讲说。”我就是这样教学古诗的 ,即先将学生引入诗的意境 ,体验诗人的思想感情 ,领悟诗情画意。然后自己动手用画、讲、写等方式体味古诗的诗情画意 ,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一、读中理解要求学生以个体自学为主通读全诗 ,读悟目标是生字新词的认读、诗题理解、诗大意的初步感知。教师提供学习资料库(出现形式选择 :电脑课件、书面文稿、黑板板书) ,指导学生查找相关资料 ,以帮助学生认知。资料内容如 :①诗人…  相似文献   

4.
现代符号学的开创者之一的美国哲学家莫里斯把语言符号的意义分为三大类:指称意义、言内意义和语用意义。这三大意义用于诗歌翻译实践中,有助于更立体、宏观地阐释原诗,对诗歌英译有符号学指导意义。文章以符号学理论为基础,从诗歌翻译的准确性、形式美及“意”美为参考点,对孟浩然《宿建德江》的二十种译文进行对比分析。  相似文献   

5.
曾岚 《云南教育》2003,(10):35-35
小学语文第六册中的《宿建德江》是唐代诗人孟浩然所作。这是一首抒写羁旅之思的诗。作者怀着一腔忧愤南寻吴越。此刻,他孑然一身,面对四野茫茫、江水悠悠、明月孤舟,触景生情千愁万绪不禁纷至沓来。这首诗是情景相生、思与境自然和谐流露的佳作,可谓风韵天成、淡中有味、含而不露的艺术精品。教学这首诗,可按下面四个层次进行。一、媒体创境,整体感知根据课文特点和学生的认知能力,可利用多媒体或其他教学手段,为学生创设领悟诗意的具体环境,以达到入情、入境、入画的效果。借助多媒体再现四野茫茫、江水悠悠、月色朦胧、孤舟摇曳…  相似文献   

6.
《宿建德江》是唐人诗歌中描述羁旅之愁的名篇。全诗在显形结构方面虽没有运用任何衔接手段,但内里意思却极为连贯,浑然一体。在这首诗的三个英译本中,只有张庭深和BruceM.Wilson的合译本透彻理解了原文的内含意义,并在译文中很好的实现了连贯,译出了原诗的神韵和意境。  相似文献   

7.
韩礼德建构的系统功能语法为语篇研究提供了一个分析框架.本文主要从主位述位系统、信息系统和衔接系统三方面对<宿建德江>原诗及英译文进行分析,说明对一语篇作多平面同步分析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8.
摹山范水,以大自然作为精神家园的唐名山水田园诗人王维、孟浩然,以其如椽之笔,为唐诗国天空绘出了璀璨的花朵,在中华诗史上着了重重一笔。其诗,成为宴飨后世子孙之不可多得的佳肴玉馔。  相似文献   

9.
古汉诗的意合句法和时态特征创建了一种“动态美”。如何传递这种“动态美”是英译古汉诗的关键。目的论是西方翻译理论的一个重要内容。该理论将翻译的目的作为翻译行动的最高原则,回避了直译和意译的争论。其主要原则包括目的法则、语内连贯、语际连贯等。本文从目的论的角度分析《宿建德江》四种英译文,以探讨古汉诗英译中再现原作“动态美”的方法。  相似文献   

10.
11.
诗作者为了强调某种语气,或者突出某个内容,或者调和音节,特地调换句子词语的习惯次序。这种倒装的句式在古诗中常常见到。小学语文课本里的古诗,有不少诗句就是倒装句,现择取几例,仅供教学时参考:  相似文献   

12.
终南山     
王维 《中文自修》2003,(10):61-61
太乙近天都,连山接海隅。白云冋望合,青霭人看无。分野中峰变,阴晴众壑殊。欲投人处宿,隔水问樵夫。〖注释〗(1)太乙:终南山的别称,道书谓之太乙山(《名胜志》)。(2)分野:我国古代天文学家把天上的二十八  相似文献   

13.
14.
【教学内容】主题阅读自选文本(四年级)。【教学目标】1.理解古诗的大意,感受诗人旅途“愁思”。2.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诗句,感受古诗的节奏、韵味。  相似文献   

15.
右溪记     
元结 《中文自修》2003,(10):61-61
道州城西百余步,有小溪,南流数十步,合营溪。水抵两岸,悉皆怪石,欹嵌盘屈,不可名状。清流触石,洄悬激注。佳木异竹,垂阴相荫。  相似文献   

16.
填字游戏     
《初中生学习》2014,(3):45-45,48
横列 一、生物的一大类,如细菌、病毒等 二、孟浩然涛《宿建德江》中“野旷天低树”的下一句 三、俗语,比喻明知事情已经无可救药,仍然抱万一希望,积极挽救,也泛指做最后的尝试  相似文献   

17.
18.
饮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  相似文献   

19.
20.
许军 《小学语文》2012,(11):58-61
月亮是中国文化中的重要意象,它也给小学语文教材带来了许多意味。以人教版教材为例,有“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李白《古朗月行》)的稚趣,也有“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静夜思》)的忧伤,还有清寒,如“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李贺《马》)“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孟浩然《宿建德江》)“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白居易《暮江吟》)……“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中国文人对月亮情有独钟,他们以款款深情和精妙神思,赋予了月亮丰富的变幻和内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