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为了研究不同耕作方式对西藏河谷农区农田土壤生物环境的影响,在持续6年的定位试验(撒播、条播、少耕、免耕)的基础上,分析了长期不同耕作方式对土壤呼吸、土壤活性有机质、土壤脲酶、蔗糖酶等的影响,研究发现:(1)在青稞整个生育免耕方式土壤呼吸强度最高;(2)随土层深度增加,处理年限增加,土壤活性有机质含量降低,免耕处理土壤活性有机质含量显著高于其他处理;(3)20~40cm土壤蔗糖酶和脲酶活性显著低于0~20cm土壤;耕作方式处理年限对土壤蔗糖酶和脲酶活性无显著影响,条播方式土壤脲酶活性强,而免耕方式土壤蔗糖酶活性显著高。由此得知,土壤生化性质指标能敏感地表征不同耕作方式对土壤的扰动差异引起土壤环境和生物活动变化。  相似文献   

2.
长白山森林土壤剖面氨基糖的分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长白山土壤剖面中3种氨基糖的垂直分布规律及其对土壤有机质库的贡献,样品采自长白山北坡3个样点(海拔分别为600m,1680m和2580m).3种氨基糖对总氨基糖的贡献为氨基葡萄糖>氨基半乳糖>胞壁酸,剖面中氨基糖的含量及氨基糖对土壤有机质的贡献,在表层土壤中随土壤剖面深度增加而增加,但在矿质层中规律不同.不同纬度的氨基葡萄糖/胞壁酸比值与氨基葡萄糖/氨基半乳糖比值不同,说明它们来源于不同的微生物种群.  相似文献   

3.
黄土高原地区旱作农田施肥结构及调整思路李印峰施肥结构是影响地力、产出的重要因素。由于光能、热量、雨量、土壤等自然因素的不同,同样的施肥结构会有不同的产出。本文结合对甘肃省庆阳地区情况的调查,就施肥结构问题作些探讨。一、庆阳地区的施肥结构现状。庆阳地区...  相似文献   

4.
施用微肥对微生物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试验对施用微肥的麦田土壤微生物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施用微肥后,各处理麦田土壤微生物仍均呈细菌>放线菌>真菌>纤维素分解菌和固氮菌,这与土壤微生物分布数量的一般情况相吻合;施用不同种类、数量的微肥对不同类群微生物的影响不一,施用0.025%的铜肥可促进细菌、放线菌的生长,施用0.025%钼、硼肥可分别促进真菌、纤维素分解菌的生长,随着施用浓度的提高则抑制微生物生长,而施用0.05%的锰肥固氮菌数量最高。  相似文献   

5.
运用火焰原子吸收光谱法测定了土壤样品中铜(Cu)、锰(Mn)、铬(Cr)、铅(Pb)和铁(Fe),5种重金属在HNO3+HF+HClO4酸体系中不同消解步骤蒸干,测定样品中重金属的含量影响,结果显示不同步骤酸试剂的蒸干对5种重金属对测定结果的准确性、重复性影响不同。  相似文献   

6.
《中国科学院院刊》2014,(5):645-645
<正>中科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土壤生态研究组肖海峰等人利用土壤线虫作为指示生物,通过对其群落的鉴定和一系列的生态指数的计算,比较和评估了纳板河流域、勐仑植物园等几个位点的不同橡胶种植模式下长期种植(15—20年)后对土壤生态系统的影响。线虫成熟度指数表征了橡胶种植导致土壤质量不同程度的退化,一些高c-p值的稀有线虫在单一橡胶种植模式中的丧失为保护地下生物多样性敲响了警钟。鉴于土壤线虫在土壤养分  相似文献   

7.
红壤丘陵区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变化特征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效举 《资源科学》1998,20(7):24-31
以中国科学院千烟洲试验站为例,定量地研究了红壤丘陵区不同土壤类型开垦利用为水田、旱地、桔园、马尾松、湿地松、杉树、天然林、枫香、牧草、荒草、竹丛林等多种土地利用系统物质循环的定位观测,建立了千烟洲土壤信息系统(QYZSIS)和土壤变化数据库,方面而有效地进行了不同土壤类型和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变化的定量评价、监测和制图。通过建立数学模型,模拟和预测了研究区C、N等养分含量以及降雨、林冠透雨、树干流、径流和淋溶引起的元素输入和输出。提出了相对土壤质量指数(RSQI)的概念,并且依据土壤RSQI的变化值△RSIQ较好地研究和评价了研究区土壤质量变化。  相似文献   

8.
设施栽培措施对土壤微生物区系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大棚栽培条件下土壤微生物数量高于露地,放线菌数量下降;在大棚中,种植年限长的土壤微生物数量低于种植年限短的,土壤中有害真菌数量增加:不同有机物料施用对土壤微生物区系有不同的影响,有机物料的施用能增加土壤中放线菌的数量,尤以施用猪粪效果更佳;连作后土壤微生物区系发生变化,各类微生物数量上升,以真菌、硝化细菌、反硝化细菌数量明显增加。  相似文献   

9.
自然资源综合观测视角下的土壤肥力评价指标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裴小龙  韩小龙  钱建利  陈文  秦天  李翾 《资源科学》2020,42(10):1953-1964
土壤肥力是土壤的基本属性和质的特征,其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是实现自然资源综合观测和统一管理的重要支撑,然而,目前仍然没有建立一个统一的标准和指标体系。本文基于文献计量的方法,对CNKI库中相关文献进行统计分析,总结了国内学者对土壤肥力质量评价所选用的主要指标,并分别从土壤化学、土壤物理和土壤生物学3个不同性质方面进行探讨。结果表明,有机质、全氮和速效钾等是土壤化学性状的重要指标,容重、土壤含水率和质地等是土壤物理性状的重要指标,脲酶、转化酶和代谢熵等是土壤生物学性状的重要指标。在此基础上,以全国自然资源综合观测和统一管理的需求为导向,遵循综合性、稳定性、独立性和获取性的指标选用原则,提出了土壤肥力评价指标体系的初步构建方案,旨在为开展土壤资源长期定位观测和质量评价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0.
本文选用三种不同处理的玉米秸秆:不做处理、腐熟、炭化秸秆,做为吸附剂,将其对NH4+的吸附解吸特性做以研究。结果为:三种不同处理的玉米秸秆对NH4+的吸附效果表现为炭化玉米秸秆处理最好,其次是只施NPK处理、腐熟玉米秸秆处理、未做处理的玉米秸秆,且随着吸附平衡浓度的增加各自的吸附量也增加,并呈现良好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