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写新闻最忌套话。套话多的文章,令人生厌。其实,“套话”也并不是天生的。有的话,本来挺新鲜、挺生动的。后来,浅俗的作者将它变成了固定不变的模式,不辨场合,不分内容,来回套用,结果成了叫人倒胃口的“套话”。“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这本是一句很清楚的时间限制语,读者一看,就能迅速分清两个重要的历史时期。但是,时隔七年之久,有的作者如今写消息仍在套用这个“时间限语”,确实让人感到语言的贫乏和节奏的缓慢。  相似文献   

2.
采写随笔     
套话=假话 编辑常批评一些通讯员“写稿时套话太多”。这些通讯员虽也点头称是,心里却未必服气:“不就是罗嗦点吗?”原来他们把“套话”理解成“多余的话”“罗嗦的话”“常见的话”之类,这就把“套话”的内涵理解错了。 实际上,“套话”的实质就是“假话”。编辑之所  相似文献   

3.
有感而发     
套话=假话 编辑常批评一些通讯员“写稿时套话太多”。这些通讯员虽也点头称是,心里却未必服气:“不就是罗嗦点吗?”原来他们把“套话”理解成“多余的话”、“罗嗦的话”、“常见的话”之类,这就把“套话”的内涵理解错了。 “套话”的实质是“假话”。编辑之所以把通讯员的“假话”说成“套话”,不过是一种委婉之法罢了。 比如:动不动就给主人公加上一句口头禅“谁叫咱是党员(干部、×长等)呢”,这话是否主人公说过,使人怀疑,纵然说过,也不必非写上不可。因为,此话用滥了,反显得不真切,这是其一;用上它,未必能看出主人公的思想境界,反给人以无可奈何之感。  相似文献   

4.
套话=假话编辑常批评一些通讯员“写稿时套话太多”。这些通讯员虽也点头称是,心里却未必服气:“不就是嗦点吗?”原来他们把“套话”理解成“多余的话”、“嗦的话”、“常见的话”之类,这就把“套话”的内涵理解错了。实际上,“套话”的实质就是“假话”。编辑之所以把通讯员的“假话”说成“套话”,不过是一种委婉说法罢了。比如:动不动就给主人公加上一句口头禅“谁叫咱是党员(干部、×长等)呢”,这话是否主人公说过,使人怀疑,纵然说过,也不必非写上不可。因为,此话用滥了,反显得不真切,这是其一;用上它,未必能看出主…  相似文献   

5.
肖忻  郭晓明 《新闻前哨》2012,(10):49-50
套话,按照词典上的解释,一是指应酬的客套话,二是指在某一时期或行业中流行的公式化的言谈。本文所指的套话。主要针对的是第二种情况。无论是目前的平面媒体还是电视广播,只要涉及到体育新闻中的人物报道,我们都不难接触到言谈中的套话。下面笔者主要从体育专业报纸的角度出发,来谈谈新闻中的套话。先来举几个简单的例子。运动员在参加比赛前,我们听到最多的套话大概有以下几种:“我们要立足于拼对手”,“压力肯定有,但我要放下包袱”,“其实最大的对手是自己”,“要打出自己的精神面貌”,“化压力为动力”。而在比赛结束后。通常我们听到的会有以下几个类型:“能够取得今天的成绩我很激动”,“我已经尽力了.但没有发挥好,比较遗憾”,  相似文献   

6.
1月8日,《人民日报》在读者来信版发了一则微博.向网友征集“你最反感的官话、套话”。10天后,该微博的转发超过万次.网友留言多达4000余条.新浪微博“推荐话题”有关“官话套话”的信息已达10万多条。其中“高度重视”“亲自过问”‘积极、及时、立即、确保”等用语被网民评为“最反感”。  相似文献   

7.
正确使用新闻语言,及时、准确、鲜明、生动地报道新闻事实,是每个采编人员必备的基本素质。笔者根据平时搜集的资料,归纳出新闻用语十五忌,仅供同行们参考。 一、忌空话套话 空话和套话,历来为人们所厌恶,曾被列为新闻八股表现形式之一。近年来,随着新闻改革的不断深化,新闻八股逐渐被人们摒弃,但仍有不少稿件摆脱不掉空话的框框。如“在……下”、“乘……东风”、“为……精神”等句型在新闻中经常出现,就是一种比较典型的套话形式。这种套话往往形成一种习惯性格式,但又不能告诉人们多少实质性的内容,结果套话  相似文献   

8.
报纸上有不少新闻,常用套话来代替事实。请看: “受到广大群众的热情赞扬”; “出现了令人喜悦的新局面”; “深受群众欢迎”; 如此等等。这些新闻都是表扬好人好事,想鼓舞人心的。可是,读者看了,除了有“隔靴搔痒”之感以外,能受到什么真正的鼓舞呢? “新闻要用事实说话”,事实最有说服力,这在新闻战线上可说是“家喻户晓”了。只有那种最蹩脚的宣传家,才用那些现成的套话去代替生动的事实。  相似文献   

9.
中国广播电视主持人节目20多年来有了长足的发展,主持人言语从“官话”、“套话”阶段进入到力求“实话”、生活化的阶段。但近年来,主持人的言语却又开始出现了“不像话“的现象,“褒义歧视”即为一例。  相似文献   

10.
变被动为主动,解决“空”的问题 经济新闻“空”表现为:信息量少,言之无物;套话多,人云亦云。  相似文献   

11.
雷文明 《新闻窗》2010,(4):76-77
新闻作品能否具有“亲和力”.关键在于语言。如果新闻作品板起面孔高高在上,大话套话空洞无物,让人读不懂甚至不愿读.自然就拉开了与受众的距离。所以,新闻作品的“亲和力”来自于新闻语言的“亲和力”。  相似文献   

12.
一是要真,切忌使用“套话”、“大话”、“空话”。这就要求记者在采访中,要注意收集群众生动活泼的语言,切忌把群众生动活泼的对话用作者的腔调来概括,从而变成“套话”、“大话”、“空话”。 二是要精,切忌多。对话要少而精,恰到好处,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反之,用得多了,也就乏味了。 三是要巧,切忌乱用。在使用对话过程中,要处理好叙述和对话的关系,做到过渡自然,浑然一体,巧妙地穿插其中,不要胡乱地穿插,否则,会把消息的层次搞得混乱不堪,让读者看后不知所云。 四是要口语化。消息中的对话与文学作品中的对话,有…  相似文献   

13.
巨片《红樱桃》上映了,遗憾的是,字幕上爆出了两个错别字。一个是“乘(盛)饭”的“乘”,一个是“挺(铤)而走险”的“挺”。这两个都是别字,而且“别”得令人喷饭。“乘”有好几个义项,如坐、驾、升、登、趁、计算……等等,就是生发不出“盛饭”的意思来。而“盛”在“chéng”的读音下有两个义项,第一个就是以器受物。“辞海”的举例就是“盛饭”。“挺”也有好几个义项,如拔、举起、挺直、凸出。但  相似文献   

14.
《新闻通讯》2013,(7):5-11
编者按:“高度重视”、“亲自过问”、“充分肯定”、“一致认为”、“逢人便说”、“春潮涌动”、“原则上”、“某单位”、“张先生”、“李小姐”……上述词汇,是否会令很多记者尤其是党报记者抿嘴一乐?而这“一乐”的背后,内涵也一定丰富复杂——有无奈、自嘲,也有会意、解颐。今年1月份,人民日报读者来信版通过微博向网友征集“你最反感的官话套话”,1月9日人民日报还坦直报道了网友对一则事故处理报道的反感:什么“×X家属情绪稳定,社会秩序工农业生产未受到影响”,“什么‘高度重视’、‘亲自过问’、‘现场指挥’、‘积极、及时、立即、确保’!这哪是在真真正正地处理事故?!”有网友还把官话套话编成了一则顺口溜。  相似文献   

15.
“三贴近”为广播电视工作者指明方向的同时,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节目主持人要实现“三贴近”,就要做到心入、情入、身体力行投入,没有这个前提条件,要使节目“三贴近”只能是空话、套话。  相似文献   

16.
常用的外交辞令,如“密切关注”、“深表遗憾”、“严正交涉”等等,看似套话,但人们并不反感,因为使用得体,适宜外交场合。值得注意的是,一些媒体上竟兴起了颇令人皱眉头的“新闻辞令”。 上级来视察,说了几句鼓励的话,第二天见报便是“各方面工作得到领导的充分肯定”;有些不必分出阶段来的短期任务,刚一起步,就说“取得了阶  相似文献   

17.
《新闻战线》今年第七期刊登了温风同志的《真的“不断”吗?》一文。作者认为,人民日报的一篇报道《开幕式的掌声》在描写会场气氛时用“不断”一词不妥:如果掌声真的不断,怎么能作报告和听报告?于是,作者断定“不断”这个说法即使“不是套话”,至少也算是“过头话”。对此,我不敢苟同。“不断”是合成词,其意义不等于几个词  相似文献   

18.
我刚当通讯员的时候信心挺足,干劲挺大,有闻必录,有感即写,有时候一天往邮筒里投三、四篇稿子。我总以为,写,就会有希望;多,就能够打动编辑。实践证明。我这想法是错的。上稿,要靠稿件的质量,企图以“多”“制胜”,其实是做了“无用功”。  相似文献   

19.
江泽民同志去年两次关于新闻的讲话都十分强调“讲究新闻宣传艺术”的问题.对“文字干巴巴的,翻来覆去老是那么几句套话……”的部分新闻作品提出了批评.笔者认为讲究宣传艺术,提高新闻质量,就是要彻底解决“干巴巴”、“老套套”的问题.这里的关键是全体办报人员要转变观念,从旧有的思维定势中走出来.  相似文献   

20.
少些大话、套话某地市报一篇报道说某县“八方联动促进个体私营经济发展”,不长的文字里,就列出了政策启动。宣传发动、部门策动、典型带动、利益驱动、奖励促动等八个“动”。简单的内容被作者费尽心思地用了八个“动”串联起来,反而让人看着很别扭,类似的情况还可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