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学生应该爱问、多问、常问,不应该不提问题。问号的形状像把小钥匙,靠它打开知识宝库的大门。把一个问号“?”拉直.变成感叹号“!”.就懂了一个道理。拉直的问号越多.知识就越多。想问题包括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  相似文献   

2.
学习这个词,我们实在再熟悉不过了。学而时习之,一般我们会把学定义成接受新的知识,而把习理解成温习或与知识相关的训练。可是说到学问呢,大家好像就容易有点心虚了,似乎没有达到学富五车的程度,不敢轻易提学问二字。其实,学问,无非就是“学”与“问”嘛。所以,我们在课本里也学到了“君子之学必好问。问与学,相辅而行者也。非学无以致疑,非问无以广识好学而不勤问,非真能好学者也”这样的话。太多人讨论过关于中国的学生不善于提出疑问的  相似文献   

3.
关于“句号”与“问号”,张梅玲教授有一段非常经典的阐述:“教师的作用应体现在引导学生把书中的句号改为问号,又要把头脑中的问号改为句号。”“问号”与“句号”的转换过程,其实就是提出问题一解决问题一再提出问题一解决新问题一………过程。李政道教授对“学问”也有一段精辟的阐述,“求学问,先学问;求学答,非学问。”爱因斯坦也指出:“提出一个问题  相似文献   

4.
燕子组姐:我是个总有满脑子问题,也爱问问题的男孩,碰到什么事,我都会打破砂锅问到底。可是好好却总是骂我是个没脑子的人,不自己动脑老问别人。她总是不理睬我,我真不明白,难道貌岸然我倾家荡产问问题有什么样不对吗?很受委屈的小问号男孩小问号男孩:你好!爱问问题当然是个很好的习惯,姐姐支持你!对许多事都想弄个明白,说明你是个好学、上进的孩子,有个教育家曾说过,不会提问题的学生不是好学生。能善于发现问题的学生才富有创造力。不过,如果不仅爱提问题,还能通过自己的努力找出问题的答案,那就更棒了。也就是说学会自…  相似文献   

5.
问号是聪明人的拐杖,是聪明人取得成功的好帮手。老师经常说:“如果想成功,就要学会对自己提问题。问得越多,你懂得的也就越多;如果认为自己什么都知道,那么到最后会一无所获。”人总会有缺陷的,离开拐杖,走起路来就会感到困难,而问号就是我们的拐杖。在学习、生活或工作中。要把“为什么”作为自己的座右铭,要经常问自己:“为什么?”这样,你才会学得主动,才会取得成功。  相似文献   

6.
学问,学问,既要学,又要问. 要想考上理想高中,需要有扎实、全面的知识,每科都需做到一个“懂”字.在一个问题上没弄明白,就可能影响以后的学习,甚至形成不可逾越的“障碍”.同学们在学习或复习中可能会碰到不少不懂的问题,这是  相似文献   

7.
爱问才会赢     
  唐仕伦 《招生考试通讯》2006,(12):I0007-I0007
【点评】 文章从社会的发展和生活的现实下笔.将流行歌曲《爱拼才会赢》的歌词仿拟成“爱问才会赢”,用作标题,亮出自己的观点。然后.直奔主题,联系自身,联系现实,审视历史,用喻证,用引证.用正反对比论证,分别从“好问然后能才”、“学中必有问.善问方能学”、“不懂又不问,那么就会永远不懂”、“爱问是一种积极的生活态度,是智者的选择”等角度有力地论证了自己的观点,既有典型的事例.也有深刻的说理;既筋骨强健,又血肉丰满.很有说服力。  相似文献   

8.
俗语说:“学问,学问,学习贵在有问。”要想长进学识与能力,必须多问善问,“没有问题的学生不是好学生”。创设让学生“悱”“发”的问题情境,激发学习兴趣,学生越学问题越多,探求欲望越强烈,这才是理想的课程环境。可是,长期以来,问题意识在语文教学中被曲解、简单化,只注意了通过问题来进行学习,而忽略了通过学习来生成问题,没有把学习过程看成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没有注意通过问题情境的创设来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相似文献   

9.
我想当语文老师,这样我就可以像我们的老师一样在讲台上传授知识了,但我要改变一下教学的方法。我要让学生们不懂就问,互相学习;我要让每个学生跨上理想的骏马,在知识的原野上奔驰;让他们带着问号去读书、去分析、去思考、去讨论。  相似文献   

10.
谈“问”     
谈“问”在我们学习或日常生活中,常会遇到一些不懂的问题,我们常会问一问才懂其意。有这么一个词──学问,这是何意?就是说,要一边学,一边问,否则一知半解的知识是不牢固的。当然,要会问首先必须疑,即学而疑,疑而问,问则解。程颐说过:学者先要会疑。这就告诉...  相似文献   

11.
父母和老师时常叮嘱我们“不懂就问”,可见他们已经把“不懂就问”看成是虚心好学的表现。但如果对“不懂就问”理解不好的话,就很容易使我们产生一个误区:一遇到不懂,第一个的反映就是问而不是思考,问完了就觉得自己已经懂了,思考这一步就自然而然的给免了。 往往在同学间会出现这一幕:同学一接到题,连题目还没来得及看清楚,就认为自己不懂,于是就打着“不懂就问”的旗号去“请教”人,还没等别人解说完,就又习惯性地加上一句:“原来这么简单。”学问,学问,学习就一定会产生问题,但我们应该用“一不懂即思,思而不懂后问”…  相似文献   

12.
好问、好说是儿童的天性.儿童对自己的所思所想总是想说出来,尤其对自己不懂的东西更想发:是主动求知的表现.教师要善于利用这份天性,为所有想说的学生创设"说"的条件.教学过程中尽可能做到:学生能说的教师不说,学生能提的问题教师不提,学生能解答的问题让学生自己解答,教师把展示自我的机会完全还给学生.  相似文献   

13.
韩莹莹 《小学生》2005,(9):22-23
今天上午,老师讲完课(ke)之后,就问我们:“同学们还有什么不懂的地方,就赶快提出来,在课堂(tang)上把问题解(jie)决(jue)掉(diao)。”我一看老师看到我这里了,就赶(gan)快低(di)下头,生怕老师提问我,胸(xiong)口就好像有一只小鹿(lu)在“咚(dong)咚咚”地撞着,快要跳(tiao)出来了。我也不知道怎么回事,每次同学们举(ju)手的时候,我也想举手,可我就是不知道应该提什么问题,我最怕老师在课堂上让我发言(yan)了。有一次,我问:“惭(can)愧(kui)是什么意思?”同学们都笑我。我不知道怎么搞的,其实平时我能想到很多问题,可是一上课,我就不知道应(ying)该(gai)怎么问了。  相似文献   

14.
黄伟明 《考试周刊》2013,(7):132-133
<正>义务教育新地理课标的设计理念是学习对生活有用和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构建开放的地理课程体系。一、赞赏并肯定学生提问,激发学习兴趣。所谓学问,就是边学边问,学中有问。古人云:"学而不思则罔",好问是智慧的摇篮,是探求真知的钥匙。在教学中,要鼓励学生提问题,提出问题往往比解决问题更重要,  相似文献   

15.
"问"才是学问之源,创新之本。好问是儿童的天性,保护好儿童的这一天性,是使其善学求知的前提条件。学问即是要通过勤学好问而获得广博的知识,也是培养学生学习效能感的重要手段,更是促进学生素质发展的有效方法。学问既是静态的结果,又是动态的过程。学问就是学"问"的过程,学问就是学"问"所期许并要达致的结果。要做真正的学问,首先应该摒弃学"答"模式,回归到学"问"之学问。从问中学才是学问的应然追求。  相似文献   

16.
“问”才是学问之源,创新之本.好问是儿童的天性,保护好儿童的这一天性,是使其善学求知的前提条件.学问即是要通过勤学好问而获得广博的知识,也是培养学生学习效能感的重要手段,更是促进学生素质发展的有效方法.学问既是静态的结果,又是动态的过程.学问就是学“问”的过程,学问就是学“问”所期许并要达致的结果.要做真正的学问,首先应该摒弃学“答”模式,回归到学“问”之学问.从问中学才是学问的应然追求.  相似文献   

17.
好问、好说是儿童的天性。儿童对自己的所思所想总是想说出来,尤其对自己不懂的东西更想发问,这是主动求知的表现。教师要善于利用这份天性,为所有想说的学生创设“说”的条件。教学过程中尽可能做到:学生能说的教师不说,学生能提的问题教师不提,学生能解答的问题让学生自己解答,教师把展示自我的机会完全还给学生。例如在讲“长方形正方形认识”一课时,当课要结束时我问大家“还有不明白的问题吗?”一个女生站起来说:“能不能说正方形是长方形进化得来的吗?”话音刚落,一男生迫不急待地举手后说:“进化是指活的东西,是指事物由简单到复杂、…  相似文献   

18.
孩子与生俱来的好奇心,使他们对不懂的问题,都要问个“为什么”。我的儿子王尚伦从小问的问题就多,在幼儿园时,小朋友就叫他“小问号”。孩子的问题多,正是他渴求知识,希望了解一切事物的表现。上了小学,随着年龄的增长,接触面的扩大,问的问题更是五花八门,涉及...  相似文献   

19.
学问,学问,要学还要问,学与问辩证地发展着人的智力。就培养和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来说,就应该让学生自己起疑、答疑,这样才能认认真真读书,才能读得进去,才能读有所得。教师的责任,则在于指导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学会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为了达到这个目的,我把指导学生起疑、答疑列为语文教学的一项  相似文献   

20.
刘开于《孟涂文集》中云:"君子学必好问。问与学,相辅而行者也,非学无以致疑,非问无以广识。"意思是君子学习一定喜爱问,"问"和"学"是相辅相成地进行的,不"学"就不能提出疑难,不"问"就不能增加知识。可见,"问"对"学"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而现在的中学语文存在教学效果不显著,语文课堂一片沉闷,教师语重心长,苦口婆心,学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