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新马是中、港、台之外的华文文学重镇,华文文学自1919年扎根于新马,一直接受中国文学的灌溉,1949年新中国成立,促使马华文学向本土独特性方向发展,同时因殖民地政论政策,禁止中国书籍输入,断绝了中国与新马之间的文学交流长达40年。香港在1959-1975年取代中国的角色,大量向新马输入各种工艺书刊,马华文学的发展甚大。此文从香港期刊,香港文艺丛书和作家方面,说明香港文学对新马文学的贡献。  相似文献   

2.
新马是中、港、台之外的华文文学重镇,华文文学自1919年扎根于新马,一直接受中国文学的灌溉。1949年新中国成立,促使马华文学向本土独特性方向发展,同时因殖民地政府政策,禁止中国书籍输入,断绝了中国与新马之间的文学交流长达40年。香港在1959—1975年取代中国的角色,大量向新马输入各种文艺书刊,影响马华文学的发展甚大。此文从香港期刊、香港文艺丛书和作家方面,说明香港文学对新马文学的贡献。  相似文献   

3.
对于1995-1996年间的新现实主义小说创作,批评界众说纷纭,本文对近几年这场关于新现实主义小说的批评作了概括性的总结与评价。  相似文献   

4.
新写实小说作为一种特别的文学现象,它属于现实主义范畴却又与传统现实主义有所不同。它以平实朴素的语言风格、贴近民众的凡人琐事契合了读者心理,从而赢得了自身的发展。但后期由于过分注重生活原生态的展示,使作品格调灰暗,沉重压抑,新写实小说尽管有自身的缺陷,但它对其它的新现实主义创作及个人化写作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新时期出现的“新写实小说”,对日常经验和事实框架表现出异常的亲和,加强了小说的叙事性和公共性。“新写实小说”的“还原”倾向,其中心还是人物形象的“还原”,其审美特征是人物形象的非性格化。  相似文献   

6.
一、淳于汾新马的作家,大多是文学创作的多面手,即能写诗,能散文杂文,亦能写作小说,但象淳于汾这样,除了上述几种体裁外,还能写作锻名联,而且写出了较高水平,这样的作家还不多见。淳于汾,原名黄永恩,祖籍广东番禹,1929年出生于新加坡,毕业于新加坡师资训练学院文凭班,后获义安学院中文系文学士学位,他担任过多年的中学教师和小学校长。40年代末,淳于汾便以笔名“咏音”开始写作抒情诗,50年代中期乃名“淳于汾”发表讽刺诗,1970年出版讽刺诗集(参差集),这是淳于份的第一本书,也是新马文坛的第一本讽刺诗集。幼年代后期…  相似文献   

7.
"新写实小说"创作在大众文化潮起中的转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20世纪90年代大众文化与精英文化共存的语境中,原以精英姿态出现的新写实小说作家们的写作处于在两者之间摇摆的状态。这造成了新写实小说身份的变异,并使其陷入无奈存在与期待突破的双重境域之中。透视新写实小说代表性作家作品,特别是池莉近年创作的转向,可勾画出新写实小说在90年代的演变轨迹。  相似文献   

8.
一《短篇小说一集》收录的是新加坡和马来西亚的作品,起自1919年,迄于1990年。在五十年代以前,新加坡和马来西亚同为英国殖民地,共处在一个政治实体之内,因此,我们把两国的短篇小说合为一集,同时为了行文的方便,《导言》也将两国合在一起论述。新马华文文学是在中国“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影响下诞生和发展起来的。1919年10月,新加坡《新国民日报》创刊,其副刊《新国民杂志》开始出现具有新思想、新精神的白话文学作品,新加坡文学史家方修认为这就是马华新文学史的发端。七十多年来,新马华文文学经历了从幼稚到逐渐成熟的过程,产生了许多优秀的作品,据统计,1965年以前新马两地出版的文学作品单行本,共计818本;1965年至1979年新加坡出版的单行本,计553本①。如果再加上马来西亚和最近10年来出版的单行本,估计约达3000本。其他没有结集的散见于各种报章杂志的作品,数量就更加巨大。  相似文献   

9.
章着眼于新写实小说的流派特征,从其代表作家池莉的创作入手,展示了她作品中人物的价值观念,生活态度及方式并剖析了新写实小说在创作方法上的特色,从而探讨了90年代以来“新写实小说”创作的审美变化。  相似文献   

10.
二战以后,美国西部小说走向衰亡.其衰亡的原因,一是题材本身的历史局限性,一是传统价值观念的失落改变了人们的以往的审美趣味,使得当代西部小说的四大类--新传统派西部小说、挽歌式西部小说、反英雄西部小说和成人西部小说带有了悲壮、感伤的色彩.  相似文献   

11.
清末中国境外的中文报刊其副刊也常登载小说,尤以文言小说为主。这对研究小说文献与小说史有着不可忽视的资料文献价值。文章通过介绍新加坡《叻报》上登载的小说,来证此说。  相似文献   

12.
马来西亚是世界上华文教育最发达地域。五十多年来当地华文教育冲破种种阻拦压迫,不断发展。从小学到大学教育,逐步形成完整的教育体系。  相似文献   

13.
马来西亚华人社团中奖助贷学金的设立时间,最早在20世纪50年代初,60、70年代为其高潮.设立奖助贷学金的社团组织,普遍是传统的三缘性社团;而地缘性和血缘性社团设立奖助贷学金更为积极活跃.奖助贷学金的来源有多种途径.华人社团不仅通过设立相应机构,同时,它们还以制定相关的章程、规则、规定等,来保障奖贷助学金的顺利颁发,加强对奖助贷学金的管理.马来西亚华人社团设立并颁发奖助贷学金,产生了非常积极的社会效应.  相似文献   

14.
马来西亚是东南亚华文教育最成功的国家之一,它拥有小学、中学直至大学完整的华文教育体系。华人族群母语教育的发展态势良好,非华人族群的"汉语热"日趋增温。但"一种文化、一种语言、一种源流"的教育政策,导致马来西亚华文教育也陷入困境。华人族群的华文教育向本土化转型、非华人族群出于商业价值形成的"汉语热"这两种形态并存,是马来西亚近期华文教育发展的总趋势。  相似文献   

15.
新加坡的华语运动在以民族共同语——华语取代方言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功;但在与社会强势语言——英语的角力中,华语则处于下风,成效明显不足。要想扭转华语的颓势,新加坡的华语运动还任重道远。作者通过对1979—2005年间新加坡“华语运动”的决策背景、“运动”前的密集造势与舆论准备、基本目的、推广对象与历史进程、推广方式以及推广成效等的全面梳理,描述了新加坡华语运动的发展脉络,为客观评价新加坡的华语运动提供了翔实的材料。  相似文献   

16.
李秀 《黄山学院学报》2011,13(5):96-100
1919年以后,精武体育会开始向马来西亚等南洋一带华侨聚居地发展,在马来西亚建立精武会达20个,使马来西亚的华人武术传播由私自传授、秘密结社,变成为用学校和武馆形式向社会公开传播的局面。马来西亚精武会传播的内容除保持精武武术传统技艺外,还包括其它中华民族传统体育和文化,并且成功结合了民族文化和西方的体育精神,适应时代发...  相似文献   

17.
在全球汉语热的背景下,马来西亚非华裔学习汉语的人数也日益增加。华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教材逐渐引起了各有关方面的关注。在马来西亚这个多元社会与多元语言的国家,华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教材已见雏形。现有的教材多具有鲜明的本土化色彩,部分教材具有鲜明的国际化特色,多媒体立体化成为多数教材的又一特色。然而各种华语作为第二语言教材缺乏明确统一的水平等级标准作为编写参考。这些教材所呈现出来的显著特点,对国际汉语教学本土化教材的研究与开发,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8.
对于弱势/少数族裔文学而言,认同与承认无疑是一场永恒持续的奋斗。实现多元族群多元文化之间真正的宽容、多元、平等和相互承认,人文知识分子需要积极的文化参与和政治参与,需要进行不断的"文化抗争"和"文化协商"。近十几年来,新世代马华作家和文化批评家尝试提出了一系列的应对策略和论述,试图重新参与这场远未结束的"对话和论辩"。  相似文献   

19.
本研究追踪比较北京﹑香港和新加坡三地课程政策与教学实践对幼儿中文识字能力发展的影响。研究对象是三地198名儿童及其教师。研究者采用《学前及初小中文识字量表》对两组被试儿童(2岁﹑3岁组)进行了测试﹐一年后再复测。被试教师则填写《学校识字环境指数》问卷。研究者还到被调查的幼儿园进行现场课室观察。研究结果发现:(1)三地的学前中文识字课程政策及具体教学实践都有显着差异。(2)到4岁时﹐香港和新加坡幼儿在中文识字方面表现显著优于北京幼儿。(3)除年龄因素以外,不同的课程政策、教师年资及课堂教学经验等因素是预测幼儿一年后中文识字能力发展的最好指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