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6 毫秒
1.
爱是伴随人生的一种必要的生存状态.从20世纪中国女性文学中我们可以发现中国女性追寻理想爱情的艰难历程.她们从情爱欲望的觉醒告白到性爱标准的理性思考,从女性生存困境的拷问到女性本体深层意识的探寻,虽然她们的探索至今与理想目标尚有距离,但是她们毕竟是在一步步地逼近幸福的彼岸--平等、和谐、民主的两性之爱.  相似文献   

2.
宗璞笔下的现代女性,充满着柔情与侠骨,汇集传统与现代于一身,是爱与美的化身。在她们身上,既隐含着宗璞本人大半辈子的成长印记,又折射出她独特而理想的女性观和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宗璞对现代女性的理想定位为她们拓开了一条理想而艰难的生存之路。  相似文献   

3.
女作家张洁的作品从早期的《爱是不能忘记的》到21世纪的《无字》,从构建女性爱的理想观到抒写恨的新篇章,揭示了张洁在探索女性精神家园方面的新层面。  相似文献   

4.
晚清来华外国人人数众多,从外交使节、商人到记者、探险家等,不一而足。他们留下了大量游记,其中记录了晚清女性的容貌装扮、家庭劳动、社会活动等内容。这些文本揭示出晚清女性生存境遇的复杂与艰难,表征着女性价值观念的因循与变革,显示出女性解放运动的进步与受挫,是研究晚清外国人眼中中国女性的重要资料。  相似文献   

5.
现在的孩子从出生开始就生活在爱的包围圈中,他们把接受他人的关爱当作“理所当然”的事,却不懂得付出,不会爱别人。然而,在当今的社会,他们只有和他人发生关联、产生互动,才能生存和发展,否则,就不可能真正获得幸福或者取得卓越的成就。针对这一现状,实验二小秉承“以爱育爱”的办学理念,把美好情感的体验、健康品性的培养、感恩施爱的引导和理想大爱能力的培养与训练,当作教育的内容和目的。  相似文献   

6.
艾丽丝·沃克小说的生存伦理价值值得深入研究。《紫色》中,她为我们呈现了一位黑人女性从麻木不仁的生存状态一步步觉醒,最后在姐妹情谊的温暖中、在与异性的和解中重新获得生命的尊严与价值,从而实现理想生存的完整过程。本文从生存伦理视角,解读这一美国黑人女性生存伦理的演绎过程,体味作家对人生的思索。  相似文献   

7.
五四运动以后,现代语义上的中国女性文学从男性本位文化中崛起。中国现代女性作家对社会生活和女性本身进行初步的探索和书写,但只有到了苏青的笔下才获得一种有意识的书写姿态。她从一己体验出发,聚焦于历史淹没的女性世界,对男权世界进行大胆而深刻的颠覆,对女性生存和理想问题作出了“苏青式”的大胆而质朴的回答。  相似文献   

8.
2008年我迎来了新一届学生,并成为他们的班主任,经过一段时间的接触后,我察觉到,他们学习热情不高,通常是为了学习而去学习,对未来满是迷惘。深入了解后,我发现他们不是缺乏远大理想,而是不知如何从当下做起,一步步实现自己的理想。如何教会学生为理想而奋斗呢?我陷入了深深的思考。  相似文献   

9.
世界上有太多的坏事、太多的伤害都是以“爱”的名义做出来的。似乎只要是出于“爱”,就可以不顾他人的权利.肆元忌惮地做自己想做的事情。国家以爱的名义监督百姓,老板以爱的名义剥削员工,妻子以爱的名义调查丈夫,老师以爱的名义惩罚学生。最近,媒体上又频频曝出子女读书,父母陪读的现象,这无疑又是中国父母“爱”孩子的具体表现。从小学到中学到大学,从学士到硕士到博士,从中国到美国到英国,有些父母甚至不惜举家搬迁,就为了能继续照顾孩子的饮食起居,殊不知,他们的这种做法正在把孩子们变成一种残废,一种思想、精神和人格上的终身残废。  相似文献   

10.
《暗示》是方方第一部以女性作家“天生敏感细腻的情怀”关怀和烛照女性“精神黑洞”的女性主义小说。小说通过讲述女性难以走出历史宿命的故事,给女性主义批评提供了一个理想的批评文本。方方以其作品寻找女性精神生存的自由天空,也寻找属于自己的文学天空。《暗示》使方方向女性主义迈出了重要的一步,但并不意味着方方的创作有明显的转向。  相似文献   

11.
《伤逝》是暮爱情悲剧。从哲理的视角来分析,产生这幕悲剧的真正根源主要在于新的人生状态下出现的一种普遍的生存困境——“自由”与爱的二律背反;涓生与子君的爱是建立在“自由”的基础上的,也是“自由”的产物;而又是“自由”最终瓦解了他们之间的爱,导致了他们感情的破裂和相互分手,酿成了生离死别的悲剧。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从西蒙娜·德-波伏娃的<第二性>谈及女性的生存处境,并结合中国社会从五四时期女性意识的萌发,到新中国成立后女性意识被阶级意识和革命意识替代,到八十年代中国女性地位的逐步提高,从而全面阐述了中国女性的生存状态.  相似文献   

13.
试论中国女性主义小说创作的特点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对八、九十年代中国女性写作特征的分析,揭示了造成女性生存困境与被动地位的种种问题,为女性解放找到了一条可能的途径,从而在女性文学话语实践方面迈出了积极而有意义的一步。  相似文献   

14.
从生态角度看文学新桂军的小说叙事,可知新桂军小说家们对这方水土生存状态的关注,他们是通过面向乡村的原生态叙事来展示八桂乡民的生存状态的。他们以主人的立场审视和把握中国转型时期种种社会生态的流变,实现了对中国转型时期的社会生态叙事。他们将对生存苦难的追问延伸到人物的灵魂世界,从而构成了新桂军颇有力度的追问灵魂的精神生态叙事。新桂军女小说家们则力图通过各自独特的生态女性叙事方式来抵抗批判男性和拯救男性,为中国女性文学和生态文学注入新鲜的活力。  相似文献   

15.
庐隐是“五四”运动后中国文坛上颇有才华的女作家,但由于自身和社会诸多原因,她未能走出其悲观的人生。本文论述了庐隐从新女性的热情到热情的滑落,从女性心灵的渴求到理想的幻灭,由此看出社会裂变过程中女性心理的多层意识的冲撞与拼博,渴望与幻灭,深刻地剖析了那个时代的女性心理和悲剧原因。  相似文献   

16.
女作家张爱玲以个性极强的女性意识,对“五四”以来的新的文化理想进行了强烈的反驳,从生存困境中的无语反抗与物质追求、文化困境中的艰难突围与无奈选择、人生抉择中的现实困守与传统禁锢三个方面,立足民族的、文化的、历史的角度,深刻地揭示了40年代中国普通女性在受到男权主义强制的社会环境中,迷茫而无奈、卑琐而自嘲的世俗人生的生存状态。张爱玲小说创作在“五四”文学,特别是20世纪女性文学中具有独特的价值立场和执着的思想追求。  相似文献   

17.
中国古代文学婚爱理想模式的嬗变与终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古代婚爱学大体形成了英雄美人、才子佳人、浪子荡妇、男女知音这几个婚爱理想模式,它们的生成与演变构成了中国古代婚爱学的发展史。因此,中国古代婚爱学的发展,实质体现为不同婚爱理想模式在学创作实践中的生成与演变。《红楼梦》在宝、黛爱情描写中所创造并巩固的男女知音婚爱理想模式,是中国古代婚爱学描写的终结。  相似文献   

18.
<金色的耶路撒冷>是英国著名女作家玛格丽特·德尔拉布的主要作品之一,通过描述女主人公克拉拉的成长经历,寻找女性的生存价值、探索女性发展的道路,反映女性意识觉醒的二十世纪六十年代英国知识女性挑战社会传统、寻求精神突围的勇敢和执着.本文从题目的寓意入手,通过德纳姆与克克拉的家庭、克拉拉所追求的理想女性(克莱莉亚)及其所追求的理想爱人(加里布埃尔)这三方面理想与现实的碰撞,分析矛盾冲突的集合体--克拉拉的女性意识觉醒到成熟的过程.  相似文献   

19.
论张洁早期小说中的女性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洁是一个女性意识很强的女作家,从新时期的《爱,是不能忘记的》开始,到《方舟》、《祖母绿》,她写出了女性在男权社会中的爱情、婚姻、事业,写出了女性的觉醒、挣扎、反抗,她在为女性寻求一条自我解放的道路。本文从女性与爱情,女性与婚姻,女性与事业三个方面来分析其女性观。  相似文献   

20.
曹禺的《雷雨》、《日出》是中国现代话剧成熟的标志,蘩漪与陈白露是曹禺对中国现代文学的重大贡献。从精神分析学的角度对这两个女性形象进行分析,可以更深一步探索曹禺女性形象的时代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