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禅宗自五祖弘忍后分为"南宗"和"北宗",南宗主"顿悟",北宗重"渐修"。受禅宗"南北宗"说影响,明代董其昌"以禅喻画",创立山水画"南北宗"说。然而古代诗歌领域的"以禅喻诗"还不充分,还没有明确的"南北宗"说。从古代诗歌创作实际看,类似禅宗"南北宗"区别明显存在。自唐代李白、杜甫起,古代诗歌也可分两个系统:杜甫、以及后来学杜者近禅之"北宗";李白、以及后来学李者近禅之"南宗"。  相似文献   

2.
修禅有渐修与顿悟之分,语文学习与此颇有几分神似。禅宗里的"渐修",就是渐次修正,逐一渐悟,从凡夫一直修正到成佛,这当中的过程就称之为渐修。如同读书求学,从小学、高中、大学、到博士学位,循序渐进,次第体悟,最后功德圆满,成就佛道,所谓"身是菩提树,  相似文献   

3.
李白铁杵磨针的故事家喻户晓,鼓励人们坚持不懈、勤学苦练,最终取得成功。这个故事与唐代流行的禅宗北宗"渐修"观念有关系。在渐修观念大行的宗教背景下,李白从中获得启悟,懂得学习绝非朝夕之事,不能一蹴而就,追求速成之功,而是要不断地打磨、锤炼,直到学业有成的那一天。  相似文献   

4.
"顿渐之争"古已有之,而宗密对这个问题做了很好的梳理。他总结了六种关于"顿渐"的不同观点,其中他对"顿悟顿修""顿悟渐修"以及"法无顿渐,顿渐在机"这三种观点比较赞赏。不过宗密最提倡的观点还是"顿悟渐修",这是因为"顿悟渐修"和宗密的其他思想组成一个理论系统。宗密的"顿悟渐修"思想具有卓越的历史意义,但其中也存在一些争议。不过学界的注意力主要集中于对宗密思想本身的研究,而对于相关争议的研究则略显不足,因此对这些争议的研究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宗密的思想。  相似文献   

5.
神秀北宗禅法学术界长期误认为,禅宗南北两派的宗旨相去天悬地隔,南宗重言下顿悟,北宗重渐次修习,南宗重慧解,北宗尚禅行。《中国社会科学》1990年第2期刊登的任继愈《神秀北宗禅法》一文提出了新的看法。任先生根据敦煌遗书中保存的禅宗北派神秀的著作《观心论》以及《无心论》、《绝观论》等文献,对北宗禅提出的“无心论”、北宗禅对五戒、六度的解说及关于习禅方法的主张进行了深入考察,认为禅宗南北两派的宗旨差别并不很大,南北之争实际是政治地位之争,唐代北宗禅由于接近政府中枢,得到上层统治者的支持,发展很大,  相似文献   

6.
修禅有渐修与顿悟之分,语文学习与此颇有几分神似。禅宗里的“渐修”,就是渐次修正,逐一渐悟,从凡夫一直修正到成佛,这当中的过程就称之为渐修。如同读书求学,从小学、高中、大学、到博士学位,循序渐进,次第体悟,最后功德圆满,成就佛道,所谓“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语文学习也有“渐修”,  相似文献   

7.
中国禅宗自然观具有以下四方面的理论内涵:第一,性即自然。中国禅宗把其最核心的理论范畴"性"等同于"自然",高扬人性的自然与自由,反对一切外在雕饰、权威与束缚。第二,山水皆真如。禅宗主张山水皆真如,触目皆菩提,强调在对自然的直觉观照之中契悟宇宙实相。第三,生命的自然境界。禅宗主张人与自然打成一片,追求一种自然适意的生命情调。最后,自然悟道。在修行实践上,禅宗的自然观表现为对无修无证、自然悟道修行方式的提倡。禅宗自然观对中国古代美学、艺术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8.
周震豪 《家教指南》2008,2(1):56-60
敦煌写本P.3559是一份内容丰富的长卷,通行的<敦煌遗书总目索引>仅列出其中的6件文献,漏编另外5件.通过对全部文献的研究,可以看出,该卷所含11件文献均与北宗禅有关,集中地反映了北宗渐修思想及修习次第,故应为一部北宗渐修禅法的文献汇编.特别是其中所含北齐僧稠禅法思想,内容与北宗禅法几无二致,对研究北宗禅法的思想来源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9.
从敦煌本《修心要论》来看,四祖道信和五祖弘忍师徒在湖北黄梅创立的禅法,顿悟与渐修合一,是由发菩提心、藉教悟宗、打坐实修和事上磨炼四大环节组成的修学体系,并把儒家“内圣外王”理论佛教化,标志着禅宗的创立.  相似文献   

10.
敦煌发现的《传法宝记》写本是研究唐代禅宗难得而重要的历史资料,从其内容可以看出作者杜朏应是北宗禅法的信徒.该文献所述印度与中国禅宗祖师的世系均与目前佛教界和学术界广泛接受的世系是不同的,有自己独特的个性;在修禅方法上,主张不立文字,反对执著文字和言语,主张禅修应自离心中的种种妄想,反对当时比较流行的静坐与念佛相结合的禅修方法,反映了唐代禅宗北宗的基本禅学思想.  相似文献   

11.
"南北宗论"是明末中国绘画理论家、画家董其昌在绘画理论上最有影响的作品,也是后人争论较多的一部中国绘画理论。董其昌发现中国绘画史上有两种不同的指导思想和艺术风格,于是他提出了中国绘画的"南北宗论"。他认为"南宗"绘画是"顿悟";"北宗"绘画是"渐修"。在画论中他有意推崇"南宗"画中的"文雅、淡柔、多韵"的绘画精神,有意贬低"北宗"画中的刚硬线条、急烈皴法及愤满不平之纵横气。"南北宗论"是一个时代艺术思潮的产物,它对后世中国绘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中国禅宗自然观具有以下四方面的理论内涵:第一,性即自然。中国禅宗把其最核心的理论范畴"性"等同于"自然",高扬人性的自然与自由,反对一切外在雕饰、权威与束缚。第二,山水皆真如。禅宗主张山水皆真如,触目皆菩提,强调在对自然的直觉观照之中契悟宇宙实相。第三,生命的自然境界。禅宗主张人与自然打成一片,追求一种自然适意的生命情调。最后,自然悟道。在修行实践上,禅宗的自然观表现为对无修无证、自然悟道修行方式的提倡。禅宗自然观对中国古代美学、艺术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3.
隋唐时期,荆州是佛教的重要传播地。天台宗师智顗到荆州弘扬佛法,形成了"荆南正法";著名高僧玄奘法师在荆州开坛讲学,由此开启他的弘法事业;北宗禅领袖神秀迁隐荆州,创立禅宗北宗;此后,禅宗南宗以荆州作为传播中心,南宗的荷泽神会在荆州崛起,南宗的天皇道悟在荆州创立"天皇门风",其后衍生出南宗禅"五家七宗"中的重要宗派云门、法眼二宗。  相似文献   

14.
自先秦以来,儒、道两家均非常重视对“成人之道”这一实践方法、途径与过程的探讨。并分别都将“圣人”人格境界化、审美化了。但最终没有明确说明“凡人”成“圣”的现实可能性和必然性.更没有自觉地对审美人格“修为”过程进行“渐修”和“顿悟”的深入理论分析与区别。而自支遁首倡“小顿悟”之说。再发展到道生的“大顿悟”之后,便最终以宗教哲学的话语形式统一了中国哲学和美学自先秦以来儒道两家审美人格培养之实践中原有的“渐修”和“顿悟”两种倾向.并将其系统化和理论化,且“顿悟成圣(佛)”的理论对晋人建构审美人格境界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龙门石窟中的擂鼓台中洞和看经寺窟是武周时期的两座禅窟,其共同之处就是在石窟内刻有25或29祖师像,刻其像的原因与禅宗北宗的争立"法统"之说有关。北宗立法统始于法如及其门下,盛于神秀及其门下;而后来的南宗的祖统说只是沿袭北宗之说而已。  相似文献   

16.
<金刚经>是唐代最流行的佛教经典之一,主要宣扬"般若性空"之理,对南宗禅的形成与发展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金刚经>被六祖慧能奉为禅宗顿悟派的根本经典,神会在继承和发展慧能的顿悟禅法思想的基础上,建立了以<金刚经>为相互传承的南宗祖统说,以抗衡北宗掸以<楞伽经>为基础的祖统说,为南宗禅立宗弘法奠定了理论基础.在敦煌文献及唐代莫高窟壁画中有很多的<金刚经>写本及根据该经内容而绘制的经变画,体现了该经在唐代的盛行.这种现象的出现,应与以<金刚经>为主旨的顿悟禅法思想在敦煌的流行有关.  相似文献   

17.
佛门禅宗传教悟道,素有顿悟、渐悟之分。面对法缚、见缚、我缚等难解之题,禅师忽作狮子吼,一声棒喝,令意障痴迷者菩提自现,立登般若,此法即名"顿悟""。棒喝"顾名思义就是叫喊和棒打,是禅宗的禅师帮助"病人"觉悟的方法。这种方法大概是这样的:禅师非常了解"病人"的心理情况,以平等和真诚对"病人"给予无条件的关注和接受,了解"病人"觉悟的时机,这时他通过对"病人"大喝和用棒子惊打,而使"病人"受到触动,从而启发"病人"自己把握住觉悟的时机,并通过觉悟摆脱心理病痛。我们教育教学,实际上也可以借用禅宗的这种"顿悟",让学生在教师的教育指引下达到"顿悟"的觉悟,从而理解教师的教育指向。禅宗用棒喝的方式让佛教徒达到"顿悟"的目的,我们教育学生也用这种方法吗?其实,我们的教育对象毕竟是一些未成年的青少年学生,我们不可能采用棒喝的方式来传递我们的教育智慧,而应该抛弃棒喝这种落后的或者说与我们的教育实际情况不相符合的方式,寻找属于我们教育领域独特的达到顿悟的方法。  相似文献   

18.
敦煌所出侯莫陈琰所撰《顿悟真宗要诀》多个写本,是禅宗北宗早期重要文献。关于这一文献的研究,以往主要集中在版本、形制及蕴含的佛教思想等方面,而从作者侯莫陈琰本人的角度进行研究则着力不多。新出北朝隋唐时期侯莫陈氏家族墓志,为研究侯莫陈琰生平提供了新的史料,而石刻中揭示的其家族与佛教的密切关系,对理解《顿悟真宗要诀》的背景也有重要的帮助。  相似文献   

19.
法如与神秀俱为弘忍的弟子。弘忍灭度后,法如成为东山法门的领袖,并且以观心从外观等主张,开创了禅宗北家的先河。法如卒后,未付嘱传人,神秀便成为北宗实际上的领袖。法如禅及其代表作《导凡趣圣心决》;不仅影响了北宗禅的建立和发扬,而且影响了南宗顿悟说的成立。  相似文献   

20.
禅宗主张人人具有佛性,而佛性则是“教外别传,不立文字,直指人心,见性成佛”。只有通过“悟”才能去领会,去获得佛法真如。禅宗所主张的这种不藉语言文字、不假思计教理、单传心印、直达心性的妙悟顿修,是一种特殊思维活动的心理体验,带有某种神秘色彩的直觉感受,与艺术和审美活动有相似或相通之处,并且进入诗学,对中华审美心理体验和艺术思维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