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语文教师要多一些思考和精心设计,切实抓好学生的朗读训练,教会学生读出课文的美感.在教学北师大版<林中乐队>这篇课文时,笔者在教学中通过朗读训练让学生读出课文的节奏美、音韵美和意境美.  相似文献   

2.
<正>在语文教学中,美感的获取需要学习主体进行有效阅读,尤其是童话作品,通过细细品读,体会无限想象与美感。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有些同学可初步感知文学作品之美,而对多数学生而言,尤其是低年级学生,他们对课文的理解往往局限于表面。因此,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需要利用审美手段,引导学生感知课文中蕴含的美,使其既要得  相似文献   

3.
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也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在语文教学中对学生进行美感的培养,培养学生对美的认知,陶冶学生高尚的情操和审美情趣,是对学生实施素质教育和全面发展教育的需要。本文通过对小学语文教材的分析,从初读课文感受美、细读课文体验美、精读课文理解美、生活实践创造美四个方面来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相似文献   

4.
接受美学认为:文学作品是一种精神产品.语文课是富于美感的,通过课文的美感,使学生在"如坐春风"中受到美的熏陶,从而净化学生的心灵,培养他们高尚的道德情操.语文教材中含大量的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因素,教师应调动学生的审美注意力,通过感知与体验,获得美的感受.  相似文献   

5.
阅读教学中美感的培养,即让学生懂得如何通过阅读课文感受美、欣赏美、评价美、创造美,从而最终获得情感的愉悦、成功的愉悦。具体做法如下:一、初读课文,破译文字,引导学生感受美这个阶段的主要任务是指导学生概括全文,对课文进行认读,把文字符号转化为客观、具体的形象,使学生对课文产生“直觉”式的“悦耳悦目”的初级美感。这个阶段主要的审美活动有:1、审题,即明确本文所描述的对象是什么,主要人物是谁,主要环境如何,这样可以使学生在大脑里形成有关审美对象的轮廓,为进一步感受、理解课文打下基础。2、认读,即把课文中的语言文字破译…  相似文献   

6.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在传播语文知识的同时,要努力挖掘教材中的美感因素,借助语言文字的美、课文的意境美、人物形象美等美感因素,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提高学生的语文水平和审美能力.  相似文献   

7.
朱剑 《考试周刊》2015,(47):45-46
《荷花》这篇课文运用优美的文字向读者传达荷花的美及作者对荷花的喜爱之情和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学习课文的目的是让学生通过学习感受文章准确、生动的语言表达,积累语言,同时欣赏荷花,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以培养学生审美之情。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引导学生挖掘美、感受美、欣赏美,使他们获得丰富的美感。  相似文献   

8.
言语美感是美的语言和美的精神在学习主体心灵上的同构物。言语美的强弱直接影响着人对语言中所含美的因素的领悟程度,影响着人的语言活动的质量。如何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感悟文本中的言语之美呢?我认为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一、提炼文本中美的材料唤起学生对言语美的感悟力。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言语美感,必须以美的语言材料为依凭学生的言语美感是由语言材料唤起的。如果语言材料不美,就失去审美的基础。现行教材中的课文,大多文质兼美。就课本而言,关键的不是要教师去选,而是要教师去钻,去发现课文中的美。语文教师备课,首要的就…  相似文献   

9.
韩静 《考试周刊》2012,(52):42-42
语文教学应该是给人以美感与享受的过程。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创设情境感受美、诵读课文体验美、体会形象理解美、品味语言鉴赏美等方式,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培养自觉的审美意识和高尚的审美情趣。  相似文献   

10.
语文教师要做的就是真正展现语文课堂的美,让学生时时处处都感觉到语文是一个美丽的花园。一、深情诵读,体验美在阅读和讲授课文时,我们自己首先应该受到感染,该亢奋时,昂然动情;该悲壮时,慷慨淋漓;该委婉时,和风细雨,丝丝缕缕,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受到美感体验和审美陶冶,变课文中的“此情此景”为“我情我景”,从而拨动学生内心“美感的琴弦”,引起情感共鸣。让学生体验到语文的美,不只是教师读,还得让学生读起来。教师是审美指导的引导者,要引导学生通过语言深入意境,去主动关照诗文作品中的生活,去具体地感受人物的思想情感,并在自己的情…  相似文献   

11.
谈《菜园小记》一文的美感培养薛振堂所谓美感,是指人对于客观存在的美的感受和认识。我们语文教师必须通过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的结晶——课文,向学生输送美,去陶冶他们的心灵,开发他们的智能,让他们获得感受美、理解美、评价美、创造美的能力,唤起他们对美好事...  相似文献   

12.
语文课文包括美的景,美的人,美的物,美的情;思想的美,智慧的美,崇高的美,悲剧的美—语文课本把世界上最美的东西用文字呈现在同学的面前,但由于学生知识有限,阅历面不甚宽,因而对理解对象的鉴赏能力较差,对课文中蕴涵的哲理、美感、情感等很难准确地把握和感受。  相似文献   

13.
小语教学中的美育是针对儿童思维特点及语文学科特点在教学中进行的审美教育。小学语文教学中的美育蕴含在教材之中。作者寓课文中客观事物的美,能唤起学生美的情趣,使学生得到美的享受。那么,如何在挖掘教材中美的同时对学生进行美的教育呢?我在语文教学中,运用各种手段,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以创设情境的教学方法来引导学生感知美、创造美。一、创设图画情境,引导学生感知课文的意境美图画的直观、形象的鲜明,能给人以美感和愉悦,尤其能再现作品的深邃意境,使学生感知课文的意境美。如:杜甫的《江畔独步寻花》  相似文献   

14.
比起其他学科,语文蕴藏的人文精神因素更为丰厚.它沉淀着人类的美与感情,大多是兼顾美的经典之作.语文教学是在追求真善美的过程中进行的,学生须在教师的引导下走进文本和作者的心灵,体会课文字句中蕴藏的美感.那么怎样使学生感悟到语文所特有的美感呢? 我认为须以儿童的心理需要为起点,从其视野出发,让他们去体验和想象,触摸文本的语言,获取美感,走入课文所创设的情境.  相似文献   

15.
在语文教学中,如何把课文中蕴藏的种种美和美感,传递给广大中学生,这的确是一门艺术。因为选入中学语文教材的文章,往往都是名文和范文。有的音韵美,有的形象美,有的意境美,各有特点。对于以白话写成的诗文中蕴藏的美,学生们还容易领会和理解。但对于所选的古代诗和散文,学生们由于平时接触不多,阅历很浅,加上古奥晦涩的文言,文字障碍十分突出,其中蕴藏的美,就不太容易领会和理解。我通过多年的语文教学,感到在讲解中国古代诗文的时候,在课文的关键之处,适当地用一些手势和动作,可以帮助学生们领会古代的诗文,使  相似文献   

16.
在语文教学中实施美育,能够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是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文质兼美的小学语文教材中蕴含着丰富、强烈的美感因素。在阅读教学中渗透美育,能够生动而充分地展现课文的语言美、情境美、形象美、和谐美,从而收到"润物无声、育人无痕"的效果。  相似文献   

17.
李安 《快乐阅读》2012,(25):122
美感是人在对外界事物的美进行评价时产生的一种肯定、满意、愉悦、爱慕的情感。语文课是一门审美内容丰富多彩的课,学生面对语文课文,不仅仅是一大堆语言文字,而且是面对美、面对美的生活、面对美的精神。因此,认识语文教育必须超越实用主义的局限,从精神的开拓,从人的发展的高度去把握,才能领会语文所包蕴的丰富内涵。从这个意义上讲,加强语文教学中对学生美感的培养与引导势在必行。那么,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美感?我认为应从本文中的几个方面入手。  相似文献   

18.
苏教版《语文》(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五年级(上)第五单元有三篇文章:《鼎湖山听泉》、《黄果树瀑布》和《莫高窟》。如何通过这三篇课文的教学,提升学生的语文能力,初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激发他们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如何让学生通过赏读美文,领略大自然的无限风光,感受浓郁的人情风物,并进而拥有爱美的心灵?在与文本的反复对话中,我们渐渐明白:本单元的课文是要让学生在读美文的过程中欣赏美景,在心中升腾起对美丽祖国、美好自然、绚烂历史和文化的由衷热爱,由此激发学生美感,进行理解美、亲近美、欣赏美、创造美的教育。…  相似文献   

19.
《新课标中学语文教学大纲》指出:中学语文要在"教学生学好课文和必要的语文基础知识,进行严格的语文基本训练"的同时,注意培养学生"健康高尚的审美观"。这就要求语文教师不但要正确领会课文词句的含义,理清文章的脉络、层次,把握文章的中心思想和写作特点,而且还要在课堂上向学生进行"美"的教育,让学生从作品展示的审美氛围中产生情感体验,获得美的享受。如何达到这个目的呢?我认为,教师要指导学生"美读",引导学生"美思",方能达到"美育"。"美读"是获得文章美感的重要途径。它把无声的文字变  相似文献   

20.
桑洁 《广西教育》2013,(1):75-75
语文较之其他学科更具文字的美感,而信息技术的引入,能为教师提供更多的展现课文"美"的手段。语文教师应努力发掘教材中的审美因素,以视听结合、图文并茂的教学形式,培养学生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一、获取课文的背景资料随着教学信息化的普及,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角色随之发生一定变化。教师不再是单一的知识传授者,而是教学的组织者,学生学习的辅导者、合作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