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新闻周刊》2009,(25):22-26
一场空前的暴力事件,发生在2009年7月5日的新疆乌鲁木齐市。 156人亡、1080多人受伤,这是截至《中国新闻周刊》7日发稿的,事件留给公众的血色记忆。  相似文献   

2.
文章以乌鲁木齐"7·5"事件为例概括了西方媒体在中国突发暴力事件中抹黑中国的主要手段,分析了其妖魔化中国的深层背景,提出了防范和应对之策.  相似文献   

3.
乌鲁木齐“7·5”事件举国震惊,世人瞩目。面对这起突发事件,《人民军队》报迅速向乌鲁木齐派出了前方报道组。报社紧紧围绕党中央的决策部署,紧紧围绕军区党委的指示精神,强化政治意识,把握正确舆论导向,指导前方报道组以维护新疆社会稳定、维护民族团结为主题,以驻乌鲁木齐部队为重点,  相似文献   

4.
截至7月26日晚8点,“7·23甬温线(宁波一温州)特别重大铁路交通事故”的调查结果仍然没有公布。铁道部宣传部新闻处处长王滨告诉《中国新闻周刊》:接下来的两天也没有召开新闻发布会的计划。  相似文献   

5.
本研究以“框架理论”为理论依据,对新华社关于乌鲁木齐“7·5”事件的报道进行内容分析,进而探析我国媒体是如何报道群体性暴力事件的。研究结果显示,在不同的报道周期.媒体的报道主题和报道态度呈现出相当高的“一致性”与“不一致性”。新闻报道并没有通过不同的消息来源来争夺新闻框架,恰恰相反,不同角色的消息来源从不同的侧面共同建...  相似文献   

6.
本文以新疆"7·5事件"为主题,对《纽约时报》与此相关报道的话语修辞进行分析。《纽约时报》通过词语的选择、隐喻的运用,将"7·5事件"的实质定义为"自由与人权"问题,这与他们对西藏问题的看法不谋而合。这种话语结构凭借美国在世界新闻流通市场的强大话语权而传遍全球。解构与重建这些话语结构是我们面临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7.
2009年7月5日晚,新疆乌鲁木齐发生严重的打砸抢烧暴力犯罪事件,共造成1680人受伤,195人死亡。对此以《纽约时报》、《华盛顿邮报》、《华尔街日报》、《德国之声》等为首的西方媒体却沿袭了对去年西藏拉萨暴乱时的报道态度,出现了大量歪曲事  相似文献   

8.
新疆乌鲁木齐7月5日发生打砸抢烧严重暴力犯罪事件后,中国媒体报道迅速,逾百家境外媒体在短时间前往新疆采访,有评论称“中国学会了面对境外媒体。”但是,有些境外媒体的实地报道,却非全部遵从公正、客观的职业准则,其中不乏偏见与谎言。透过对这一事件的相关报道活动,我们有必要对外宣工作中一系列问题进行认真思考:  相似文献   

9.
朱建军  唐延 《军事记者》2009,(12):33-34
乌鲁木齐“7·5”事件发生后,武警新疆总队党委以强烈的政治意识、责任意识和大局意识.在对外宣传报道中,努力抢占舆论制高点,组织有关部门和有关人员,精心采写了一大批有分量、有特点、有深度、有影响的稿件和内参。到11月初,共在中央和军队媒体以及自治区主要媒体刊播稿件1400余篇,在新华通讯社、  相似文献   

10.
一个国家的发展离不开个民族的团结和政局稳定,新疆作为多民族聚集地区,它的稳定和繁荣,事关新疆民族自治区的发展,更与整个国家的发展和稳定有着密切的关系。7·5事件的发生,让乌鲁木齐一夜之间成为了世界关注的焦点,每个中国人都在关注这一  相似文献   

11.
自2001年非典之后,我国的新闻发布制度正式建立。10年来,我国的新闻发布制度在历练中逐渐趋于成熟,而政府在突发性危机事件中信息发布是否及时、透明,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公民知情权能否得到满足,从而影响着政府公信力。由此,本文试图对2008年西藏"3·14"事件和2009年新疆"7·5"事件前后我国政府对突发性事件的应对进行比较研究,从而探究我国新闻发布制度与策略的进步及其原因。  相似文献   

12.
近几年,我国公共危机事件频频发生。公共危机事件不仅冲击着政府的管理能力,还冲击着社会公众的心理。随之很多社会问题,比如公众恐慌、社会传闻等也就会出现。一般时期发生的社会传闻会影响公众之间的正常沟通和交流,从而造成一些诸如猜忌之类的问题。  相似文献   

13.
警方目前并不打算对传言进行澄清,在案件真相明了之前,他们主要的精力将用在侦破方面昆明公交又爆炸了!梁家河公交车站一声巨响,类似传言  相似文献   

14.
冷凇 《声屏世界》2010,(1):21-22
“7·5”事件是新中国成立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爆发的最大规模的恶性事件,也是迄今为止国内外新闻媒体应对中国社会危机事件中反应速度最快、报道角度最为全面,最值得引起新闻传播学界重视的一次事件。  相似文献   

15.
“小泉之后还是小泉。”对于后小泉时代,日本横滨市立大学的一位中国问题专家如此回答《中国新闻周刊》。  相似文献   

16.
《中国新闻周刊》2009,(18):20-27
又一座大桥垮掉了。 一个个桥墩,如同“被推倒的多米诺骨牌”,倾向桥下的车辆和行人。截至2009年5月19日《中国新闻周刊》发稿时,9人死亡于这场事故,另有16人受伤。  相似文献   

17.
只因学费问题起争执,24岁的旅日留学生汪某在上海浦东机场,众目睽睽下将刀刺向了52岁的母亲。这起"留学生刺母"案与前段时间"药家鑫杀人案"一起,再次掀起对中国式家庭教育的反思:究竟为什么会接连发生这样的悲剧?究竟是谁,让孩子们举起了那把锋利的刀?不可否认,无论"刺母案"还是"药家鑫杀人案",都是极端的个案。然而频发的个案背后,亦有使人担忧的中国青少年人格健康状况。《中国新闻周刊》走访的多位专家及机构均表示:社会转型期家庭教育的缺失,使得近十年来中国青少年的心理疾患呈加速发展的态势,此案中汪某的留学生身份,更应引起社会对留学生心理健康的关注。家庭教育是一个家庭、一个社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最基础的一环。过去几十年我们对它的轻视,正在结出恶果,这个恶果隐蔽在一个个具体而鲜活个体的人格中,渐渐聚合起来影响社会的整体。失败的家庭教育没有赢家。孩子与家长,都是受害者。具体到留学生刺母案,尤为如此。尽管在家属的申请下,公安机关已启动对汪某的精神病鉴定程序,但《中国新闻周刊》仍辗转获得汪某的生活片断,复原他的成长经历及家庭生活状况,以探讨造成这起人伦悲剧的深层原因。  相似文献   

18.
“陕西省密函施压最高院”事件背后所涉案件有了最新进展。《中国新闻周刊》记者获得的一份来自陕西延长石油(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下称“延长石油”)的合同文本显示,“密函事件”利益相关当事方,陕西省十一五重点项目——陕西中化益业能源投资有限公司(下称“中化益业”)煤化工项目股权正在发生变化:中化益业旗下240万吨/年甲醇MTO项目将由陕西延长石油(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出资1.02亿元持股51%。  相似文献   

19.
《中国新闻周刊》2001,(31):69-69
最近出版的《新闻周刊》亚洲版说,许多世纪以来,妾在中国都代表着财富和地位。近年来社会变动的加速破坏了传统观念,也促使“二奶”流行。在中国的商界和官场,有个流行的说法是“男人有钱就学坏,女人学坏就有钱”。  相似文献   

20.
杨胜云 《青年记者》2009,(20):37-38
乌鲁木齐“7·5”事件属于重大突发性事件,虽然与台湾关联性较小,但其激烈的冲突性和敏感的政治性吸引了台湾媒体的极大关注。总体来看,台湾媒体普遍把“7·5”事件当成报道的聚焦点,但在报道立场和态度上呈现出较大的差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