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是记叙中常用的人称。“我”在记叙中可谓“千姿百态”,或当主角,或充配角,时而自我“广告”,时而赞美别人等等。就因为章的思想、内容不同,“我”在中的作用也不同。  相似文献   

2.
王祖哲 《中学教育》2005,(10):51-51
2000年我在澳大利亚教汉语。我在街上走路的时候,一个流浪汉过来跟我要烟抽,说:“天气不错,能不能给支烟,Sir(先生)?”我在饭店里吃饭,服务员当然叫我是Sir或Mr。在学校里,澳大利亚同事和学生都叫我是Mr Wang(王先生)。澳大利亚的老师竟然称呼他们的学生是Ladies或Gentlemen,翻译为汉语,也是“女士”或“先生”。等我回国,不一样了:我在学院,年长的喊我“小王”,同辈的直呼其名,特别会来事儿的同辈也叫我“王老师”。原来是这样:你光有男身,还不足以被呼为“先生”。在那里,称为“先生”的没几位,虽然那里的男人很多。  相似文献   

3.
“我的第一个朋友”是一个很平实的题目,没有什么比喻、象征和引申的意思,可来稿中符合题意的佳作却很少。这个题目既可写人,也可写小动物,但征文提示上已经明确告诉我们:“不要写成一般的写人或小动物的文章”,可是,许多来稿仍然写成了“一般的写人或小动物的文章”。写人的,如写爸爸或妈妈,爷爷或奶奶的,大多写成了“我的爸爸(妈妈)”、“我的爷爷(奶奶)”;写小动物的则写成了“我家的小狗(小猫)”。那么,“我的第一个朋友”这一征文题目与上述两类题目究竟有何区别呢?为什么“一般的写人或小动物的文章”要不得呢?“…  相似文献   

4.
“差生”在一些老师的眼里是不受欢迎的“丑小鸭”,我班就有这么几位,他们上课不守纪律,不认真学习,个个调皮捣蛋,天天起哄闹事,搅得我心烦意乱,闹得我坐立不安。为了管教好这几位“差生”,我使出了浑身解数:或娓娓而谈,或严厉训斥。可效果怎样呢?他们也有悔改之意,可过不了几天,就外甥打灯笼——“照旧”了,唉,“差生”真是朽木难雕!“差生”,正如歌里所唱的:想说爱你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可最近发生的几件事却改变了我的看法。  相似文献   

5.
读书苦乐     
读书钻研学问,当然得下苦功夫。为应考试、为写论文、为求学位,大概都得苦读。陶渊明好读书。如果他生于当今之世,要去考大学,或考研究院,或考什么“托福儿”,难免会有些困难吧?我只愁他政治经济学不能及格呢,这还不是因为他“不求甚解”。我曾挨过几下“棍子”,说我读书“追求精神享受”。  相似文献   

6.
Hi!大家好!我叫“一般疑问句”下面我介绍一下自己的特点。 我的性格 我的本性就是爱询问。询问事物或某种情况是否属实,需要对方作出肯定或否定回答,这就是我的“拿手戏”.[第一段]  相似文献   

7.
在社会科学研究中,人们通常会用“我认为……”、“我的观点是……”或者“我的理论是……”等形式表述所做出的研究成果本身,而用“我发现……”、“我根据……”或者“我依据的证据事实是……”等形式报告其研究成果是怎么做出来的。按常理,面对事实并不一定都能正确挖掘或抽象出其中的理论,而理论却一定来自于特定的事实基础。  相似文献   

8.
人的一生中,会经历许多“瞬间”,它们或精彩,或幽默,或兴奋,或难过……奥运会中,也有着许多令人难忘的“瞬间”。当老师一次次给我们讲述历届奥运的盛况时,我情不自禁地陷入了对这些“瞬间”的回忆之中。  相似文献   

9.
有一次主题班会,我提醒班长周子涵:今天恰巧是吴家贵同学的生日,正好借此机会举办一个座谈会,一是认认真真替吴家贵过一个生日,二是落实一下感恩教育的主题。稍作思考,我建议感恩主题讨论尽量围绕“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要到哪里去”三个方面的内容来展开。接下来,我又进一步明确说,“我从哪里来”的讨论旨在“感恩父母”,“我是谁”旨在追问“用什么来证明自己”,而“我要到哪里去”引导同学们“担当家庭、社会和未来”理想的确立或初步形成。由于策划到位、准备周详,这次班会课开得相当成功,以至有同学在周记里写道:我受到了理想的呼唤,因此,我将尽最大的努力创造属于自己的奇迹。  相似文献   

10.
过去,我一直抱怨上苍,让我摊上世上最讨厌的妈妈。 从小她就强迫我吃早餐,上学之前必须喝牛奶。妈妈在我上学前给我做好三明治或给我一个水果,而人家的孩子却可以在上学路上买汉堡、热狗或其他可日的早点。最烦人的是妈妈的唠叨:“快吃!~快走!”“好好做!”“必须做完!……”  相似文献   

11.
有感于游戏     
我的童年是在乡下度过的。那儿没有小人书,没有公园,没有河,没有山,童年过得好苦啊。如果说童年还有值得回忆的地方,那便是游戏了。游戏充实了我的生活,游戏伴我成长,游戏给我的童年添了无限乐趣。什么“拧花碗”呀,“跳门槛”呀,“摔响碗”呀,“五子挑担担”呀,“骑马打仗”呀,“娶新娘”呀,“老鹰捉小鸡”呀……数不清的游戏,至今仍让我难以忘怀。那时,我每天吃完了饭,最大的兴趣就是在游戏里泡。喊东家的伙伴,叫西家的娃娃,或三五成群,或俩俩结对,不是在别人的房檐下,就是在邻家的场院里……不是跑、跳、追、扑、抢…  相似文献   

12.
个案扣扣是个聪明活泼、性格外向的孩子,但他进入大班后,经常私自拿幼儿园或小朋友的东西,如将幼儿园或小朋友的玩具装进自己的口袋,午睡时躺在床上玩耍或带回家。若问他东西是谁的,他总是不对策分析假思索地说:“这是我的。”大班幼儿处于很强的自我中心时期,自我意识明显增强,极易产生“我喜欢”、“我想要”、“我想玩”等心理。像扣扣这种意志力及控制力不强的孩子,便会“情不自禁”地拿了不应该拿的东西,产生了问题行为。发现问题,正确引导。一次午睡时,我发现扣扣躺在床上悄悄地玩一辆微型汽车玩具,那是明明带到幼儿园让…  相似文献   

13.
“我怎么总是觉得,别人都比我活得快乐?比我过得好?”独狼不止一次地说这句话,或而询问,或而自言自语。  相似文献   

14.
我是一个能快速入睡的人,说句玩笑话:“给我一把躺椅,在大街上我都能睡着。”但是许多人没有我这样的本领,于是都期待一问能够安静入睡的蜗居。最近,俄罗斯人制造了这样一种蜗居,被称为“睡觉箱”或“睡盒”(Sleepbox)。  相似文献   

15.
杨彰发 《学子》2012,(4):50-51
从教三十多年来,难免有出现学生在上课回答问题时,或在作业中,或在考试时答错题的现象,都喜欢与学生进行交流,很多时候,学生总是给我一个比较两全的让我无法批评他的回答:“是我的粗心,下次我一定改正”。但下次,甚至是下次的下次,他的题照样答错,而他的回答也总是“粗心”,似乎,“粗心”两个字是包治百病的万金油,  相似文献   

16.
日常生活中,如果有熟人在您家门口喊您:“××快出来!”您答应人家时会怎么说?大概要说:“这就来!”或“来啦来啦!”之类的话。您在电话里答应亲友愿从您所在的甲地到亲友所在的乙地,通常恐怕也是说:“我马上就来!”或“我某某号过来!”其实,上述说法都是不合逻辑的,按理应该说“这就去!”或“去啦去啦!”或“我某某号过去!”因为“来”是从别的地方到说话人所在的地方,而“去”是从说话人所在的地方到别的地方(见吕叔湘主编的《现代汉语八百词》)。然而要改掉这种不合逻辑的说法却也很难,因为大家已经习惯或已认可或已…  相似文献   

17.
贾梦琪  樊慧 《红领巾》2007,(12):12-12
“我的读书故事”征文活动得到了大家热烈的支持,全国各地的稿件如雪片一般飞来。从本期开始,我们将陆续刊登“我的读书故事之红领巾情绪”、“我的读书故事之书虫传奇”、“我的读书故事之书香世界”等系列文章或片段,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18.
偶阅上小学五年级的儿子的作文,不时出现一些令我似懂非懂的或根本看不懂的词语,诸如“PK”“VS”“1314”“25257758”“酱紫”“粉丝”“新蚊连啵”,我忍不住想讨教儿子写的是什么,  相似文献   

19.
经得起名人的“诱惑”陆桂林名人,对凡人来说,颇具“诱”力.曾有人说:“我崇拜一个人,总是全身心地投入.不知怎地,我就是经不起名人的诱惑.”名人何故有那么大的“诱惑”力?诸如凡人总要千方百计亲睹名人风采,或与名人说一两句话儿,或与名人拉一下手儿,或让名...  相似文献   

20.
在实施新课程改革之际,教师之间也加大了听课探究的力度。但在课后的交谈中,往往会听到这样的抱怨或自责:“我没有完成教学任务”,“我脱离教案了”。或:“还有几个问题没讲完。”……原因大多是有些不“善解人意”的学生,提问时开了“无轨电车”,也把教师拖出了“轨”,造成教学目标没能如期达成的遗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