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4月7日,钟新教授参加了由全国政协外事委员会主办的公共外交与跨文化交流座谈会,并做了题为构建公信力传播共享价值观——企业外交的核心目标与核心讯息分析的论文陈述。座谈会举行一天,在全国政协外事委员会主任、我院院长赵启正教授、外交部副部长傅莹做主旨发言后,进行了三个主题的  相似文献   

2.
在当今和未来的国际关系中,新闻媒体究竟担当何种角色?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就必须探讨公共外交和战略传播对新闻媒体的潜在影响. 根据美国官方1997年的界定,"公共外交就是通过理解、告知和影响外国公众来确保美国国家利益."在"二战"后,公共外交一直是美国维护其国家利益的常规武器."冷战"期间,公共外交的威力发挥到极致,但"冷战"结束后,公共外交一度受到冷落.9·11事件后,公共外交又重新受到青睐,并持续进化.  相似文献   

3.
正何谓公信力?《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是:使公众信任的力量。具体来讲,公信力是指在社会公共生活中,公共权力面对时间差序、公众交往以及利益交换所表现出的一种公平、正义、效率、人道、民主、责任等  相似文献   

4.
一、公信力缺失的恶性竞争危害媒体环境公信力是指在社会公共生活中,公共权力面对时间差序、公众交往以及利益交换所表现出的一种公平、正义、效率、人道、民主、责任的信任力。公信力是媒体最为重要的无形资产,如果没有了公信力,媒体的权威性、信誉度  相似文献   

5.
公共外交的核心载体就是国际传播.传播决定了国家的影响力,现代媒体的介入促成了内政外交一体化;现代媒体成为国内公众参与外交的“新闻广场”;国际传播直接影响国家软实力;互联网等新媒体已成为公共外交竞技场;媒介素养是现代外交官的必备能力.因此,我国公共外交的理念,应进一步从“对外宣传”走向“国际传播”:立足点要从“以我为主”转向“以国外受众为主”,话语体系要从“中国官方语言”转向“国外受众语言”,传播方法要从“讲道理”转向“说故事”,主体要从“官办”走向“民办”,内容要从“政经利益”走向“文化交流”,传播模式要从“被动应付”走向“主动设置”.当前加强公共外交、提升中国影响力的对策建议是:整合“三外”力量、做大做强主流媒体、巧妙借助境外媒体、重视国内舆论引导、妥处国内突发事件、用好新兴媒体平台、提升外交人员媒介素养、培养“民间大使”、建立效果评价体系、加强国际传播研究.  相似文献   

6.
公信力是两个行为主体在一定社会制度约束下产生的,是社会公共活动中,公众与履行社会契约行为的公共机构之间的一对相互作用力;也是媒介生存、发展、获得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重要前提,媒介要获得良好的传播效果,它首先要有很高的公信力。随着新闻传媒事业的发展,媒介公信力正为越来越多的人们所重视。新闻媒介的公信力作为一个重要的话题被提出并一再得到强调。因此构建  相似文献   

7.
进人21世纪,公共外交的兴起拓展了对外宣传、国际传播等既有理念和实践的外延,成为推动经济/文化全球化的重要手段。伴随着智能媒体和社交平台的普及,公共外交经历了自20世纪的“独白/广播模式”向21世纪的“对话/网络模式”的历史性转变:公众不再仅仅是信息的使用者或接受者,亦是信息的生产者与建构者,“主客交融”“众声喧哗”“共时共在”的全新传播生态由此形成。  相似文献   

8.
在泛争议的现代社会,争议性公共议题的传播范式由去公共性突出极化的对立冲突范式向动员公众参与的解释协商范式的转换,实质是强调传播由冲突转为建构。公共争议的传播,需要大众媒介应以公共利益最大化为原则,透过协商与对话,释放公共争议内在利益与价值取向的多面向,寻求最广泛的社会合意,增加公共争议透过社会利益博弈机制得到调试与解决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9.
大众媒介虚假、滞后、片面的报道为流言的流布留下了充足的传播渠道空间,这会降低媒介公信力导致媒体危机,甚至演变为公共危机、政治危机.因此,媒体要为公信力增减及其所带来的利益得失而承担起媒体的社会责任,维护社会稳定、平复公众情绪.政府则要及时、准确、全面地向媒体开放信息源,建立科学、完备的公信力测评标准检测媒介公信力,规范媒介行为,使大众媒介占据信息传播渠道主导地位,阻滞流言流布.  相似文献   

10.
正传播力、公信力、影响力,是一个媒体赖以生存的基础,这"三力",也是衡量媒体大与小、主流与非主流的重要指标。京华时报社长、总编辑吴海民对公信力、影响力、传播力做了比较系统的阐述:"媒体的公信力、影响力、传播力是密不可分,相辅相成的。公信力作为媒体的一种内在的力量,是影响力之源,是传播力之本。影响力作为能够左右公众的力量,是公信力的一种外化,是传播力的目标。传播力作为争取和获得更多受众的一种力量,它是彰显公信力的  相似文献   

11.
<正>作为一个媒体,公信力是基础,传播力是关键,最终才能形成独具特色的影响力。在珠海广播新闻的实践中,深深感到只有真正不断夯实内容基础,才能形成公信力。同时通过多种手段的运用,让媒体的影响力在传播中不断提升。公信力、传播力和影响力作为一个相辅相成的一个体系,已经成为提升珠海广播新闻实力的重要依赖。一公信力是指媒体获得社会公众信任和依赖的能力,既可以泛指各类媒体,也可以特指某一个媒体,也就是这个媒体在公众当中的信任程度和依赖程度。在今天这样一个多元化的时代,人们对媒体有了更多的选择权,因此,公信力就成为一家媒体价值的重要识别标准。公信力体现出的是媒体的一种核心价值。首先,公信力建立在满足公众知情权上。最大限度尊重、满足公众的信息需求。采集信息、传播信息是媒体的  相似文献   

12.
余平 《青年记者》2016,(35):12-13
广告传播的效果,在很大程度上是建立在公信力的基础上的.公信力是在长期市场竞争中形成的认同和口碑,任何以追求短期利益为目的的虚假、欺骗、误导等广告宣传都会伤害公信力. 以公信力为核心的新媒体广告传播模式 新媒体广告传播中,传播生态更加复杂、受众更加多元、公开度更大,最终以公信力为核心的广告传播体系应该更具有适应性和生命力.  相似文献   

13.
近几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常委、外事委员会主任赵启正致力于公共外交的实践拓展与理论梳理.而对于公共外交与媒体关系,赵启正认为:"对外传播是公共外交的重要方式.把媒体的对外传播纳入公共外交,不但没有降低其重要性,反而使其具备更高立意、提出更高标准、赋予更重责任,也使得对外传播媒体的内容更丰富、表达更活泼、效果更明显."那么,媒体应如何培养自觉的公共外交意识,以不断提升传播实效?赵启正在接受本刊记者专访时主要谈到以下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14.
突发公共事件中媒介话语权重构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陈赛男 《东南传播》2010,(10):45-47
媒介话语权是一种权利,也是一种权力。因而,在传播实践中,为了自身利益的最大化,各组织、利益集团都在积极争夺对媒介话语权的控制,从而导致话语均衡的理想状态很难形成。尤其是突发公共事件发生时,来自公权力与私权利的控制成为制约话语均衡的主导力量,媒介话语权也因此一度沦为"政府代言人"或"经济创收者"。为此,本文提出的重构媒介话语权仍以寻求话语均衡为目标,认为媒介话语权应该回归公共权利的本质,自觉地代表公众利益,为公众服务。也就是说,媒介话语的均衡发展关键在于媒体、公众的公共意识的树立。事实上,媒介话语权均衡状态的建构不仅是大众传媒的进步,也是对国家民主建设的推动。  相似文献   

15.
张子铎 《青年记者》2020,(11):26-27
新闻媒体是党和人民的耳目喉舌,对于维护社会公正和促进民主政治具有重要的作用.然而在泛众传播的后真相时代,媒体的公信力削弱,在传播信息的过程中陷入了“塔西佗陷阱”.在传统媒体时代,新闻真实被视为新闻媒体安身立命的根本,然而在受众习惯以情绪诉求来判断信息真假的今天,媒体公信力的建设需要引入情感机制.本文以情感为视角,探讨情感与新闻真实和新闻公信力的关系,旨在说明用情感建构公众认知和行动的重要性,以媒体唤醒公众的情感意识为立足点,共建社会传播的情感机制,增强媒体的公信力.  相似文献   

16.
陈边  新龙 《新闻前哨》2005,(4):41-42
信息社会的显著标志就是社会对 传媒的依赖日益加深,因此,传媒的社 会职责、公共义务更显重要。媒体的首 要职能是及时真实地传播信息,把每时 每刻发生的重要事件真实地告诉公众。 传媒的职责要求必须杜绝假新闻。 真实是新闻存在的基本条件,也是 新闻事业、新闻工作者的生命。真实就是 力量。传媒的力量源于社会公信力,源于 真实。无论强势媒体或弱势媒体,都必须 以社会利益为行为的第一准则。 近年来,受众对大众媒介公信力的 质疑,很大程度上来自于假新闻的泛 滥。目前,假新闻的传播范围越来越广, 涉及媒体越来越多,就整个中国媒界而 言,呈显著的上升趋势。甚至有受众认 为,"这年头,流言飞遍天下,基本属 实,很少掺假,越看越像新闻;而新闻一 屁两谎,隐瞒真相,胡吹乱侃,越看越像  相似文献   

17.
随着中国日益走向世界,公共外交也愈显重要,而利用重大事件作为公共外交的抓手,往往能收事半功倍之效。如果在公共外交中能遵循传播规律,利用企业整合营销概念中的精髓思想,则可以使公共外交更为高效。上海世博会举办前一年多就启动、历时整整15个月的世界百位名人谈上海世博活动的成功就是一个典型案例,它对我们目前的外宣工作和新闻传播都是一个示范。  相似文献   

18.
2003:打造媒体公信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说“三贴近”诠释了“媒体公信力”全新内涵,首先就在于它强调了媒体公信力要始终建筑在群众利益之上,建筑在媒体与群众的血肉联系之上媒体公信力时刻经受着现实的考验,媒体一旦背离了新闻规律和传播规律,其公信力必然受到伤害媒体打造公信力的手段很多,其基本原则是保证新闻的真实性,基本目标是增强媒体的信誉度、权威性和影响力媒体的报道权本来是作为公众权利的一种体现,媒体一旦拿这种公众权利与金钱交换,事实上就是一种“权钱交易”。“有偿新闻”只要存在,媒体就不可能有公信力可言  相似文献   

19.
侯洪  胡琍  余帅 《当代传播》2012,(1):58-60
2010年菲律宾涉华人质事件除了具备突发公共事件的共同特点外,又涉及外交层面和香港特别行政区的特殊性,因而形成了跨国突发公共事件危机传播的新特点。基于中国政府的坚强后盾、港府及市民的共同努力,较为成功地应对了此次人质危机事件,也为内地处理类似事件提供了一个样本。本文拟从跨国突发公共事件中媒体与公众的互动及舆论引导入手,指出涉外型危机传播的复杂性与特殊性,传播理念的变革与传播生态环境良性建构的重要性与有效性。  相似文献   

20.
一、软实力内涵诠释公共外交核心目标1.“软实力”与“软实力资源”辨析公共外交是为了提升国家软实力.这已经是比较具有共识性的判断,但对软实力的不同理解直接影响对公共外交核心目标及其所依赖资源的理解,从而影响公共外交的实施路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