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公共政策媒介形象是在大众传媒信息传播中形成的,它主要是生产者对公共政策认知结果,并对公众建立公共政策认同感、维护社会稳定及树立政府形象有积极意义。本文分析了政策制定程序的合理性和制定者的公信力、执行者素质和效能等方面是影响公共政策媒介形象的内在因素;适度的信息传播量、媒介报道框架、媒介类型和公众原有立场倾向是影响公共政策媒介形象的外在因素。  相似文献   

2.
庞宇 《今传媒》2016,(10):38-41
媒体融合时代打破了传统媒体对领导者形象塑造的垄断局面和正面宣传,以微博、微信、客户端等社交媒体所营造的即时互动、自由宽松的公共舆论环境,极大地激发了公众参与领导媒介形象塑造的过程。领导者媒介形象是公共产品的媒介输出形式,是公共性和符号化的象征。新兴媒体在公众对领导者形象刻板成见形成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公众对领导形象的认知和期待影响着领导者媒介形象的建构。融媒体时代领导者媒介形象的塑造需要在社会公众认同的基础上,把握受众心理,提高自身媒介素养,建构基于真实事实的领导者形象。  相似文献   

3.
正媒介认知能力指的是获取、分析、评价与传播各种形式的信息的能力,既包含获取信息、分析信息、评价信息及传播信息这四个要素,又可划分为媒介信息认知与媒介社会认知两个层面。对于传媒而言,从业者如何认识媒体职能、媒体影响力,以及对于传播内容选择、传播价值判断、传播动机确定等所表现出来的专业认知能力,直接影响到传媒如何履行社会和公众赋予的媒体责任问题。因此,广电媒体从业者的媒介认知能力和水平对  相似文献   

4.
<正>新闻媒体在公共政策论辩中主要具有两种功能:即组织参与者并提供辩论平台,对政策问题进行协商论辩并呈现有关内容,在相关部门允许下公开。媒体经由政府相关部门提供的政策话题,自主引导公众进行论辩,帮助政府制定政策,提高公共决策质量。由此可知,新闻媒体已经成为了公共政策论辩的手段之一。1媒体是公共政策论辩的关键手段媒体作为公共政策论辩的关键手段,其主要形式是协商民主,代表着政治共同体中的公民具有自由、平等权利,在参与政治过程中,提出自身观点,审视各类政策建议,于达成共识的前提下保证了决策的合法性。一方面,  相似文献   

5.
本文基于中国网民社会意识调查数据,考察了不同属性媒介对青少年国家认同的影响。研究发现:青少年最常接触的媒介是以微博和网络社区为代表的社交媒体,但对以中央电视台为代表的官方传统媒体最为信任;传统官方媒体接触对其国家认同有正向促进作用,海外媒体的接触对其国家认同有显著负向影响,这些发现在媒介信任对国家认同的影响中也得到进一步证实,具有稳健性。结果验证了一个核心论述:青少年的国家认同感是媒介建构和社会建构的结果,不同属性媒介会对其产生不同的建构作用。本研究证明了官方媒体报道和宣传思想教育在塑造青少年国家认同方面的重要作用,同时我们也需要认识到海外媒体在青少年群体中的渗透及其影响。  相似文献   

6.
彭雨晴  谢颖 《现代传播》2022,(11):82-91
粤语是东南亚乃至全球华人的通行语之一,是华裔文化记忆和文化乡愁的载体,以马来西亚为典型国别,探究华裔粤语媒介使用对中华文化认同的影响,对于中国对外交流、“以侨搭桥”“民心相通”具有重要意义。基于对马来西亚吉隆坡华裔的问卷调查和深度访谈,深入考察马来西亚华裔粤语媒介使用对中华文化认同的认知、情感、行为三个维度的影响。结果表明:粤语媒介接触程度、娱乐价值、文化价值、工具价值对中华文化认知有显著正向影响,粤语媒介娱乐价值、文化价值对中华文化情感有显著正向影响,粤语媒介娱乐价值、工具价值对中华文化行为有显著正向影响。  相似文献   

7.
解读媒介公信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邓涛 《军事记者》2008,(1):53-54
公信力评判标准与要素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喻国明认为,媒介公信力评价是公众通过社会体验所形成的,对于媒介作为社会公共产品所应承担的社会职能的信用程度的感知、认同基础上的评价,而媒介公信力则是指媒介所具有的赢得公众信赖的职业品质与能力。影响大众媒介公信力评价的有3个基本维度:即专业主义特质、社会角色期待的中心指向、社会的感知与认同。  相似文献   

8.
本文以"章莹颖事件"的新闻报道为个案展开批判隐喻分析,探寻媒体在扮演社会环境监视器角色中如何运用隐喻来建构公众对留学安全的认知.研究发现,在留学安全事件报道中,媒体分别运用不同层次的隐喻模型来引导公众对出国留学、留学生安全事件、以及中国与他国的认知.每一个隐喻的使用,都隐含了媒体对公众认知的引导和意识形态倾向,由事实认知到态度传递再到意识形态引导,通过情感共同体的唤起增强对国家的认同.  相似文献   

9.
解读媒介公信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邓涛 《新闻前哨》2007,(11):33-34
公信力评判标准与要素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喻国明认为,媒介公信力评价是公众通过社会体验所形成的,对于媒介作为社会公共产品所应承担的社会职能的信用程度的感知、认同基础上的评价,而媒介公信力则是指媒介所具有的赢得公众信赖的职业品质与能力。影响大众媒介公信力评价有三个基本维度:即专业主义特质、社会角色期待的中心指向、社会的感知与认同。  相似文献   

10.
于萍 《今传媒》2013,(6):19-20
在大规模流行性疾病爆发时,大众媒体是社会公众的重要信息来源。媒体肩负着信息传播、健康教育和舆论引导的功能,疫情报道、政府举措和健康知识是健康传播的重要内容。在流行性疾病发展的不同时期,媒体健康传播的侧重点是不同的。媒介健康传播的目的是减轻疾病所造成的危害和社会影响,引导社会舆论,维护社会稳定。公众认知、公众态度和公众行为是评估媒介健康传播效果的三个方面。  相似文献   

11.
议程设置是传播效果研究领域的经典理论。研究学者发现,传媒议程在影响公众议程方面具有相当大的作用,充分运用议程设置功能,可更好地实现媒介的舆论引导功能。引申出的研究认为,议程设置可分为政策议程、媒体议程与公众议程三个阶段,而这三个阶段又相辅相成,互相影响。两次参与中三角报道,我一直关注其媒介传播效果。可以发现,在中三角报道中,能清晰地理出一条从媒体议程、公众议程和政策议程的叠加  相似文献   

12.
大众媒介与公共政策的输入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公共政策的输入机制分为内输入和外输入,二者都离不开大众媒介的参与。大众媒介参与公共政策内输入过程表现为公布政府政策动议以获得民意支持和"民智"支持;大众媒介参与公共政策外输入过程表现为反映公众意见并促其成为政策问题、主动发现问题并积极设置公共议程促其进入政策议程。  相似文献   

13.
胡瑛 《当代传播》2005,(6):18-20
“年度新闻人物”是媒介对新闻资源的二度开发与利用,在纷繁变幻的评选结果背后隐匿着媒介对社会主流价值观念的理解与判断。本文研究发现,年度新闻人物传达的是媒介对社会精英评价标准的认知,反映了一种社会期待和普遍认同。另一方面,媒介也通过设计评选程序的方式构造了一个关于评价标准的隐含框架,影响和左右人们的判断, 体现了媒介议程对公众议程的牵制与引导。年度新闻人物反映了媒介议程与公众议程之间的合意与妥协,是一个不断协商和不断调整的过程。  相似文献   

14.
现代社会人们愿意在媒体上花那么多时间是因为媒体总是供人娱乐的,人们想要享受娱乐。所有的媒体都花费了一定的精力来娱乐他们的观众。Raney2002年发展出一个相对完整的媒体娱乐的理论,他提出,情感的和认知的因素都会影响人们对媒体的评价。因此,一个完整的娱乐的概念应该包括人们认同虚构的人物并对他们投入感情(情感的响应),同时他们对这些虚构的人物行为的评价与叙述的信息是一致的(认知的响应)。  相似文献   

15.
大众媒介越来越多地介入公共政策过程,不同媒介的表现关系着其在构建民主政治文化中的功能问题。本文从协商民主的视角,分析了电视媒介参与公共政策过程的重要方式之一——电视对话,旨在探讨为何对话、谁来对话、对话什么、怎样对话等核心问题。本文提出,电视对话是公共政策权威性的民意协商过程,对话主体的选择事关多元利益主体间的话语权分配,对话主题的媒体预设引导公众充分有序的政治参与,对话者话语的均衡表达是电视对话的原则和效果保障。  相似文献   

16.
姚君喜 《新闻界》2006,(1):89-90,88
大众传播媒介直接影响着公众的信息认知,不同的受众对媒体的内容和功能也有不同的认识。“媒介使用与依赖”理论认为:大众媒介是特殊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环境的产物,相应地,个体的媒介使用动机和需求也受制于社会环境。受众对信息的不同动机和需求产生了不同的媒介行为,从而  相似文献   

17.
从我国群众的中国文化认同与外国文化接触情况切入,结合问卷调查SPSS分析、深度访谈等方法得出问题现状,发现我国群众通过不同媒介接触外国文化,从情感、认知、行为意向三个方面对其中国文化认同产生了一定程度的影响,这种影响虽不足以深刻改变我国群众的中国文化认同,却在一定程度上对其文化认同造成冲击.  相似文献   

18.
舆论监督作为媒体的一项重要功能,一直担当着不可替代的角色。然而,人们在谈及媒体的监督功能时,往往首先想到的是揭露性的负面报道,其实对现代传媒而言,对即将出台的政策,尤其是公共政策进行提前介入,充分发挥媒体的特色和优势,让公众的意愿充分地体现在决策的过程之中,增加公共政策决策的透明性、公开性,应该说已经成为媒体实施有效监督的一种新方式。媒体对拟出台的公共政策提前  相似文献   

19.
何谓政党认同?学者柴宝勇认为,政党认同是指政治主体在政治和社会生活中对政党所产生的一种思想、情感和意识上的归属感。①结合群体认同的研究者们得出的结论,政党认同又可以分为三个层次:认知层次、情感层次和评价层次。②在这一过程中,大众媒体在培育和保持人与人之间的认同意识,提升个体认知政党的能力和水平,进而将政党认同上升到情感和行为的层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0.
网络舆情传播对公共政策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社会不断转型及媒介生态的变迁,中国公共政策决策机制也随之不断调适.文章基于对2003年至2013年214起舆情事件的研究,考察突发公共事件中的网络舆论传播与公共政策制定的关系,结论显示网络舆情推进的公共政策的形式以政策修改为主,主要涉及反腐倡廉、食药安全、环境污染和弱势群体保护等问题,颁布主体以中央政府居多,议题主要来源于媒体、个人和事件本身,期限以长期政策为主,辐射范围以全国性政策居多,效力整体较高.另外,受害者、连环事件、谣言、意见领袖参与都与公共政策推进有紧密关系,集群行为与公共政策推进并不显著相关,但集群行为促进了政府政策回应的时效;舆论传播强度对公共政策推进具有显著影响,其中网民对公共政策议程的干预力量主要在于情绪表达强度,媒体对公共政策议程的干预力量主要来源于新闻关注热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