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论《纽约时报》中国国庆报道的框架建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以美国主流媒体《纽约时报》对中国国庆报道为切入点,运用框架建构的研究方法,通过议题类型、词频以及倾向性做历时性分析,分别从新闻文本的宏观选择、中观选择以及微观选择进行探讨,搭建了《纽约时报》对中国国庆报道的框架建构。  相似文献   

2.
本研究以《人民日报》、《费加罗报》和《纽约时报》对"莫言获奖"的报道为研究对象,采取框架分析的思路,在对三家媒体的报道文本进行引用统计与词频统计的基础上,建构出其各自的报道框架,即中国的互文式引用与隐含性政治寓意、法国的婉曲式引用与委婉性政治寓意、美国的直陈式引用与直接性政治寓意。通过报道框架的建构,发现三家媒体的报道中均呈现一定的思想倾向性。据此,本文以"中西对比"和"法美对比"为路径,对中法美三国的新闻、政治与文化等三种观念进行分析,进而认识到一个国家的政治意识形态及新闻报道观念的形成均与其文化观念有着密切的联系。  相似文献   

3.
本文对2002—2011年的韩国《韩国时报》、日本《读卖日报》、新加坡《海峡时报》和美国《纽约时报》有关大连的报道进行了内容分析。研究发现4种报刊对大连的报道集中在经济、政治外交、体育领域,对大连的科技、文化艺术活动和教育的关注程度很低。这些报道很少以大连作为发稿地,也很少以大连人作为消息源,但这些报道对大连的报道基本是客观中立的。本文建议大连市做好突发事件的报道工作,对外媒的采访工作提供便利,学会充当信息源,加强大连市的城市文化建设,并利用在连外国企业来提升大连的城市形象。  相似文献   

4.
本文采用文本分析法,通过对《纽约时报》中2010年广州亚运会和1990年北京亚运会的报道进行统计分析,研究《纽约时报》涉华报道的特点,重点强调其倾向性的表现方式、形成原因及中国媒体的应对策略,并通过数据比较探讨西方媒体的新闻专业主义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5.
郭可 《新闻大学》2013,(6):16-33
本论文研究了美国的《纽约时报》(New York Times)、德国的《时代》周报(Die Zeit)和法国的《世界报》(Le Monde)三份报纸中国际报道的涉华舆情,来探讨研究涉华国际舆情近20年来的发展特点、变化规律和趋势.研究发现:西方三报的涉华国际舆情尽管还保留其固有的成见,但也在不断变化之中,而且这种变化不仅与中国社会本身的发展有关联,而且与这些国家自身的社会发展也有关联.本报告还发现:(1)西方三报涉华国际舆情态度在总体上以中性态度为主,尤其是《纽约时报》这种趋势分布很明显.中性主题主要包括文化艺术、台湾、灾难、经济、娱乐体育等.西方三报对海外华人、利益集团、其他外国组织、与中国做生意的外国公司和海外中国企业等也基本持中性态度.(2)西方三报对民主人权主题以及不同政见者、党员、提及“六四”事件等意识形态有关的报道时,其倾向性态度总是很负面的.这说明西方三报对中国和中国社会的固化成见是较难改变的,尽管中国已经发生了巨大变化.(3)引用在中国国内的外国人为消息源的报道态度最为负面;同时在将中国与其他国家并提的报道中,特别是美日德俄的报道中,负面态度的比例超过30%.  相似文献   

6.
本文使用内容分析法,对《北京青年报》、《新京报》、《京华时报》三家有影响力的北京都市类日报的医疗报道进行倾向性研究发现:其报道议题偏向医改类、诊疗类和医药类;其引用消息源偏向"官方";"医方"正面形象多于负面形象,但负面形象比例高于"患方"和"官方";医疗报道受社会语境、记者报道操作等因素影响,存在"系统性偏向",对各方意见和各类议题处理有失"平衡"。  相似文献   

7.
本文运用框架理论,以《纽约时报》在2013年对中国的雾霾报道为研究对象,分析美国主流媒体《纽约时报》如何对我国雾霾天气进行报道、有何特点以及不足之处。希望通过研究西方媒体在环境报道方面的方法和特点,我国媒体可以从中取长补短,为今后的环境报道达到预期的传播效果做好准备。  相似文献   

8.
美国媒体关于中国SARS报道中的政治化倾向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本文通过对《华盛顿邮报》近期有关中国“SARS”报道的文本分析 ,研究美国媒体对华报道的政治倾向性  相似文献   

9.
在全球化进程进一步深化,中国国际影响力与日俱增的大背景下,西方主流媒体将更多关注目光投向中国。本文以美国《纽约时报》和澳洲《澳大利亚人报》的网络版为例,对美国和澳大利亚主流媒体近两年的涉华报道进行分析比较,总结英语主流媒体涉华报道倾向性的表达方式及共性和个性差异。旨在为中国在新形势下进一步提升国际形象,传播中国声音,占据国际舆论格局中的有利地位提供参考意见。  相似文献   

10.
仇烨 《今传媒》2012,(2):42-44
本文选取《纽约时报》为研究对象,分析2008年全年其头版涉及中国的报道,通过对报道数量、地点分布、内容类别等的定量分析,探讨美国主流媒体在报道中国时采取了怎样的立场。  相似文献   

11.
以美国和中国代表性的主流媒体———《纽约时报》和《光明日报》在哥本哈根气候峰会召开期间的报道为案例,研究两者面对重大国际共同事务的报道个性,通过整理综合和分类分析,对两者的报道个性差异在主题、内容、角度、情感、结构、语言、风格、编辑等诸方面表现,进行量化的数表统计,并解析报道差异的国家利益观主要表现为:对利益他者的关注度,对利益他者的情感和评价,对自我利益代言人的形象建构,利益言说的立场和身份,对利益预测的倾向性。并深入探究《纽约时报》和《光明日报》为代表的中美主流媒体国家利益观的差异性,主要缘于两国的意识形态、利益观、文化价值观等方面的差异。弄清这个问题,有助于为维护中国媒体形象提供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12.
本文采用内容分析法,选择《纽约时报》作为研究对象,对1979年至2011年我国改革开放后《纽约时报》关于内蒙古地区的报道进行分析.研究发现,《纽约时报》对内蒙古自治区的报道倾向主要以负面报道为主,其背后隐藏着美国式的单极思维和双重价值标准,以及意识形态、文化差异、西方传播价值观等多重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以乌鲁木齐"5·22"爆炸恐怖袭击事件为例,分析《纽约时报》在报道框架、修辞表达、信源引用、报道议题等四个方面,是如何对该事件进行呈现和构建的。分析表明,《纽约时报》的信息源大都来自中国官方和媒体,但其通过巧妙的"解释"呈现出一个简单化、刻板化的新疆形象。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以2015年《纽约时报》中国环保议题报道为样本来具体分析西方主流媒体"他塑"中国形象。研究发现,气候变化、环境问题等所谓"低政治"向度、非传统安全性但又与生活密切相关的问题日益成为全球关注的中心话题。环保主题的报道中,虽然也有对中国的肯定,但主旋律还是对中国负面甚至妖魔化的报道。"雾霾中国"也成为《纽约时报》社会类报道的中国形象代表。但气候峰会的召开让中国再次成为世界焦点,中国展现了负责任大国的国际担当,引领了气候问题的全球范围合作。在中国"和平崛起"进程中,展现了积极参与全球治理决心与创造性的贡献,赢得了"合作的"中国形象。  相似文献   

15.
李肇 《今传媒》2020,29(3):127-129
气候问题最先出现在西方国家,涉及气候问题的新闻报道也最早出现在西方国家。2009~2018年期间,针对气候问题进行的气候报道受到人类社会的重视。美国的《纽约时报》是西方国家最有影响力与代表性的媒体之一,本文以美国的《纽约时报》作为样本,运用内容分析法,探究《纽约时报》的气候报道,从而为中国媒体的气候报道提供一些启示。  相似文献   

16.
郭瑞璜 《今传媒》2006,(2):21-22
美国《纽约时报》女记者朱迪丝·米勒,因为保护消息源而拒绝向大陪审团作证,2005年7月被判入狱,后来答应出庭作证才被释放。由此可见,以“新闻自由”自诩的美国,竟然没有法律保护记者行使为消息源保密的权利。一2003年7月,美国前驻加蓬大使威尔逊撰文指出,布什总统在国情咨文中  相似文献   

17.
钟新  汤璇 《国际新闻界》2016,(4):127-141
气候变化是近年来美国总统大选的热门议题之一,候选人对竞选议题的主张与应对是争取选民支持,实现竞选目标的重要途径。本文采取内容分析的方法,以信源分析和框架理论为研究视角,对《纽约时报》2008年、2012年及2016年美国总统大选中涉及气候议题的共234篇报道进行分析,发现在大选期间,尽管共和党候选人在《纽约时报》的信源篇幅上占据了较大比重,但是民主党候选人的"政策应对"中的宣传框架才是《纽约时报》的主流报道框架。在《纽约时报》大选报道的气候议题上,民主党实际上占据了较大的话语优势。  相似文献   

18.
美国主流媒体的报道特征成了近年来学术研究的热点。目前国内学者多从新闻传播理论视阈出发研究《纽约时报》报道的"双重标准"问题,混同自然灾害与社会性事件新闻报道特征差异。有鉴于此,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从比较文化视野出发探析《纽约时报》灾害新闻报道特征及其文化根源。  相似文献   

19.
余婷  徐宇辰 《新闻世界》2013,(12):133-136
现代社会媒介网络高度密集,新媒体快速发展,公众政治参与度提高,这些都对新一届领导人的形象塑造提出了新的要求。本文选取了《纽约时报》与《华盛顿邮报》的相关报道,分析归纳了美国媒体对华报道的"客观性策略",试以另一种方式解读美国媒体对涉华议题的报道特点,这既是检验中国对外传播效果的一种方式,也为新一届领导人形象塑造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20.
《新闻界》2014,(22):28-32
在新闻的筛选过程中,消息来源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新闻报道的话语倾向。本文以《纽约时报》的涉华报道为例,从消息来源的注解、匿名消息源和引语的使用三个维度分析了121篇与中国有关的报道。通过分析,发现记者通过对消息来源的别有用心的注解,多次使用不符合规定的匿名消息源,更多地选用间接引语的叙事方式等手段使读者对消息源的可信度产生质疑,违背了新闻事实的客观性、真实性,控制了新闻话语的意识形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