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刘扬 《新闻世界》2013,(4):292-294
为推进中华文化在全球的传播,我国自2004年开始在境外设立孔子学院,至今设立300余所。本文阐释了境外孔子学院在汉语言文化推广中遭遇的办学目的遭误读,办学模式单一和语言文化推广模式遭质疑等困境,探究产生困境的原因,并从加强人际传播、促进与非政府组织的合作,实地调研,调整语言文化传播策略等方面,提出了化解困境的对策。  相似文献   

2.
作为我国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语言、文化国际传播机构,孔子学院在海外对中国文化传播的效果影响着中国文化形象构建。本文以泰国素攀孔子学院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其近五年来推广中国语言、文化的战略、进程和效果三方面的分析,寻找新时期中国语言、文化推广与传播的有效路径和对未来发展方向的建议。  相似文献   

3.
随着我国综合实力的逐步提高,国际影响力不断扩大,孔子学院作为我国汉语言文化传播的代表机构,对在国际上构建中国文化形象有着重要的辅助作用。东盟是我国的近邻,在泰国学习汉语的人越来越多,目前孔子学院在泰国的数量已经达到12所,为中泰两国搭建了文化交流的大桥,承担着汉语师资培训、汉语言教学、汉语水平考试以及中华文化体验中心等四个职责。本文探析了孔子学院在泰国的发展现状、发展模式,以及优化文化传播的策略。  相似文献   

4.
本文以两级传播理论为主线,通过孔子学院与路加事件的对比分析,侧重从意见领袖的选取条件、意见领袖接触的信息、意见领袖接触的媒介以及意见领袖效果等四个要素来探讨两者在文化传播的"共通性",试图从历史的维度对孔子学院的海外文化传播策略进行关照,以期对文化传播实践有所助益.  相似文献   

5.
蒋丹彤 《青年记者》2012,(17):88-89
孔子学院的发展现状 2004年,中国在韩国首尔(当时为汉城)设立了第一家汉语教学和文化传播机构,并以中国儒家文化代表孔子的名字将其命名为“孔子学院”.孔子学院是中国为发展与世界各国的友好关系,增进世界各国人民对中国语言文化的理解,为各国汉语学习者提供方便、优良的学习条件,由中国国家对外汉语教学领导小组办公室(简称国家汉办)在世界上有需求、有条件的若干国家建设的,以开展汉语教学为主要活动内容的非营利性教育和文化传播机构.  相似文献   

6.
在"一带一路"战略方案实施的过程中,文化交流与融合的重要作用逐步凸显。孔子学院(课堂)作为中外文化传播的桥梁,向各国展示了中华文化历史的悠久,树立了良好的中国形象。各国间互相信任,包括经济上的信任,首先需要建立彼此的联系,互相了解,增进友谊,孔子学院(课堂)不失为各国增进了解的较好方式。本研究以孔子学院(课堂)为切入点,对新丝绸之路经济带上的孔子学院(课堂)建立的时间、数目的增长以及建立国家情况进行研究,结果发现:国家政策对新丝绸之路经济带上文化传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孔子学院不仅是一个语言推广机构,更是一个负载着中华传统文化的文化传播机构。从国情、校情来讲,红河学院成功申办科伦坡大学孔子学院具有重要的文化意义。本文从人际传播、大众传播、文化产业、新媒体传播以及微观的传播层面,探索科伦坡大学孔子学院跨文化传播力的提升策略。同时也提出了在跨文化传播过程中要保持平等传播心态的建议。  相似文献   

8.
在全球化时代,国家形象的塑造通过文化传播方式得以实现,近些年来中国的经济发展越来越迅猛,在世界舞台上的话语权越来越大,"孔子学院"作为讲好中国故事的一个实体机构,逐渐将一个发展、开放、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相结合的全新中国展示给世界,但在文化传播的进程中,孔子学院的发展依然充满挑战。  相似文献   

9.
中国文化外宣应该以中国传统文化为内涵,以中国现当代文化,特别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要内容,并以汉语为重要的载体和实现形式.基于此,应该整理并梳理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还要吸收国外优秀文化,充实丰富自身,形成文化自觉.要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人心,在理解跨文化差异的基础上,客观描述现代中国人的生活故事,传播正能量,使文化潜移默化于不同传播媒介中.还要调查孔子学院作为文化传播输出品的效果,特别是汉语作为外语的最佳传播途径;在研究分析不同国家学习者特点的基础上,开发多种汉语教材,提高语言学习兴趣,实现文化传播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从文化传播的视角,以明末清初进入中国的天主教耶稣会传教士为研究对象,从传播环境、传播者、信息、媒介、受传者、传播效果和反馈等层面分析耶稣会传教士的文化传播活动.同时,将当前我国孔子学院的文化传播活动与耶稣会的活动相比照,探索两者在传播规律上的共性与个性,为中国文化在世界范围内的广泛传播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1.
当今世界面临的各种矛盾和危机,本质上都与文化价值观念冲突有关。我国要充分利用当下有利的形势,顺应解决当今世界难题的需要,积极传播长期以来受到各国有识之士赞赏的中华文化价值观;要以确立良好的国家形象为前提,以国内形象塑造为基础,加快培养造就既熟知本民族又了解世界历史文化的对外文化传播高级专门人才;要充分利用奥运的余绪和正在或即将举办的各类国际性盛会传播民族文化;要重视对外文化传播平台的搭建更要着力传播中华文化价值观;要信任并巧用非政府组织的角色,发挥其对外文化传播的特殊职能。  相似文献   

12.
本文使用《中国文化印象》的调查数据,探讨海外受众对孔子学院的认知态度,分析受访者特点,从受众角度探析孔子学院对外文化传播策略的问题。  相似文献   

13.
作为乡村文化传播创新的乡村文化振兴,存在着传播主体流失等问题,以江苏省A古镇为例进行了具体分析,认为培养乡土文化传承与传播人才,创新乡村文化的传播方式;利用新媒介拓展乡村文化传播空间,建立双向互动的传播模式;充分发挥基层文化单位支持和引导新媒体平台的建设和宣传工作;打造乡村特色文化传播;以及提高乡村日常工作的媒体入驻率等,作为乡村文化振兴路径的可行性探索实践。  相似文献   

14.
汶川大地震中,中国政府和军队的表现获得了一致认可。而对非政府组织,则赞弹不一。事实上,汶川大地震是当代中国非政府组织社会参与能力第一次整体浮出水面,怀着公益热情与理想的NGO(非政府组织)们,需要反思自己的新闻传播能力。本文以四川地区相关非政府组织在汶川大地震中的新闻传播活动为例,探讨非政府组织在汶川大地震中的新闻传播空间。  相似文献   

15.
在跨文化传播的实践过程中,通过调适文化身份以促进其他文化群体成员适应、理解中国文化有何困境,又何以可能?研究通过引入身份传播理论创新文化身份研究的路径,对全球14所孔子学院的中方人员以及不同国家的“文化接触者”进行访谈和实践考察。研究发现,以“节日文化”为代表的“文化居间”是跨文化传播研究亟需关注的界域,文化接触者在接触中国节日文化后的身份安全性感知受到身份差距、对话有效性、双文化身份背景等因素影响。进一步看,文化身份理解的困境主要归因于观念边界造就的身份差距,节日文化则通过形构意义共同体和开放对话的方式将身份传播理论框架中的四重身份联结起来,以设置微观叙事、制造文化体验、推动双向融合的方式实现赋魅,推动文化接触者个体文化身份的“唤醒-整合-归属”。  相似文献   

16.
周宇豪 《现代传播》2013,35(5):55-61
孔子学院作为语言教育和文化交流的平台,其担负的重要使命就是传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这种传播不是"意识形态"或"政治制度"的渗透,而是文化作为软实力重要组成因素的自觉输出及合理渗透。以"和为贵""和而不同"为代表的中国传统文化核心价值观的魅力,在于其不断促使人类追求善的力量和不同理想、观念、价值、传统等所形成的不同文明之间的和平共处及相互交融。  相似文献   

17.
杨夏莹 《东南传播》2012,(9):148-149
相较于运作成熟的德国歌德学院、西班牙塞万提斯学院等文化教育交流机构,我国孔子学院仍是一块有待打造的文化品牌。孔子学院借我国软实力建设之东风,在全球范围内快速发展。同时也开始积极探索以汉语为载具,以文化推广为目的,展现国家友好形象的跨文化品牌运营模式。但学院本身也存在许多品牌建设问题,尤其是品牌宣传与管理无法与其建校速度齐步,长期忽视会影响品牌可持续发展。因此本文以传统文化为背景,以品牌传播原则和方式为切入,探讨品牌传播策略创新问题,为孔子学院品牌建设提供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18.
丁锐 《新闻爱好者》2011,(10):38-39
随着网络媒介的发展,一部分个人媒介日益被系统地用于信息传播活动从而演进为标准的新型媒体,即自媒体。作为传播的自组织形式,自媒体是建立在个人媒介基础上、以个人应用为中心的新型个人传播信息系统。类似的概念还有"互媒体"和"新媒体"等。在这种自媒体的传播形势下,滋生出一种新型的文化——自恋文化。自恋文化是以自己为中心、高度关注自己、意识着自己和眷恋着自己.并不断以某种理想标准来改造自己的文化。  相似文献   

19.
董航维 《东南传播》2023,(10):105-109
贵州省台盘乡台盘村的美丽乡村篮球联赛在2022年火爆出圈并在2023年又一次引发关注,被网友冠以村BA名号的乡村篮球赛既是展现乡村美好生活的窗口,也是乡村发展的动力源泉之一,还可以成为沟通不同地域的文化桥梁。为了探究媒体尤其是传统媒体是如何通过设置网络议程、构建报道框架,将村BA与其它相关议题勾连增强乡村传播的表现力与可持续性,本文引入网络议程设置理论与甘姆森诠释包裹理论来对其进行分析。在媒体报道框架中,以村BA为核心议题勾连了八大类议题和三个主要框架,研究认为,做好可持续的乡村文化传播不仅要展示时代特色,还要营造共情、突出特点,搭建意义空间提升传播效果。  相似文献   

20.
崔莉萍 《新闻大学》2012,(4):98-103
本研究旨在探讨当前节日传播建构的文化空间议题。文章概括分析了传统节日在当下的传播状态,并比较了西方节日在国内的传播现状,从节日文化空间建构的四个维度:时间、地点、内容、方式展开,逐步探讨了当前传统节日传播的发展变化及呈现原因。文章最后并关注了节日传播的公共性与国家形象传播的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