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融媒体环境下,有必要对“广播”的定义进行新的界定。目前新闻传播学视野中的“广播”与技术视野中的“广播”并非同一概念。对于国内新闻传播者而言,其所关注并正在使用的“广播”概念,仅指专业人士通过多种电子通信技术手段,向广阔空间或特定范围定时、连续地传送音频节目的媒介活动.  相似文献   

2.
广播是以声音线性传播为特点的媒体,故事化、情节化的处理,有利于克服广播“一过性”、“易混性”的弊病,方便各层次人群收听。只要注意发挥广播优势.在一些具有现场感、细节化、情景化的广播新闻的采制过程中,通过生动的音响、故事化和细节化的写作手法来刺激听众想象,把听众带到新闻现场。运用多种写作手法,调动多种手段,同样可以使广播像电税一样声画并茂,不仅更好“听”,而且更好“看”。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我国新闻事业有了巨大的发展,各种媒体呈现了竞争日益加剧的趋势,报刊、广播、电视、网络构成了四大主流媒体,在这四大主流媒体中,广播新闻的作用也日趋被人们认可。在许多地方,广播的作用日益明显,也体现了其特有的功效和不能被人轻视的地位。因此,广播新闻如何办得更好,使听众通过广播来获取各种资讯,使广播新闻达到“必听”的程度,是摆在广播新闻工作者面前一道难题,需要我们进行不断的探索。而要确保广播新闻具有可听性,达到“必听”的程度,需要广播新闻不断创新,不断探索新闻的形式,通过多种方式把更多的资讯传递给听众。一、广…  相似文献   

4.
熊丽 《新闻实践》2005,(6):47-48
在广播已进入超电波生存的时代,随着各广播媒体间竞争的加剧,在广告客户的推动与广播听众需求的拉动之下,广播媒体的品牌意识普遍觉醒。探讨广播媒体的品牌塑造之道,对于广播媒体的差异化竞争、经营目标实现、日常规范转型、干部队伍再造等,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对“品牌”与“传播”的认识  相似文献   

5.
在近年来众多媒体的激烈竞争中,有些广播人产生了危机感Z特别是面对快速崛起的电视的冲击,一些广播人又产生了失落感。事实上,多种媒体形成竞争局面是好事,是新时期文化繁荣的必然结果。广播人有危机感,肩负压力,是广播事业寻找机遇再度崛起的动力。至于“失落”,大可不必。汗发广播的潜能,是广播事业在竞争中争得优势地位的有力措施之一。单就广播文艺而论,开发广播潜能,不仅仅局限于进一步发挥广播自身的优势,还包括以增强广播竞争力为出发点,发挥广播的系统优势,以及调动包括电视在内的多种媒体的优势为我所用,形成优势互…  相似文献   

6.
彭龙 《新闻战线》2022,(4):115-118
重大体育赛事视觉冲击力、现场感染力强,富有悬念,关注度高,是各媒体竞争的焦点。在融媒体时代,传统广播媒体在“新”“快”“便捷”等方面面临巨大挑战,广播如何在融媒体理念下实现突围,提升重大体育赛事报道的影响力?本文从创新报道理念、树立“互联网+”思维、探索融媒体传播、凸显“可听、可读、可视、可参与”的特色等角度提出广播在重大体育赛事报道中如何占有一席之地。  相似文献   

7.
在多种媒体使出全身解数、参与“新闻大战”的激烈角逐中,如何发挥广播的优势,搞好经济报道,一直是我们广播工作者努力探寻的问题。这里,笔者结合工作实践,谈谈如何增强广播经济新闻可听性的几点看法。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融媒体”“自媒体”如雨后春笋般出现,打了广播等传统媒体一个措手不及,收听收视率逐年下降。地方广播面临的挑战更加巨大,也开始寻求融媒体的发展道路。在融媒体条件下,地方广播如何才能快速步入融媒体时代成了众多广播人思考的问题。本文从节目内容优质且贴合受众需求、立足传统释放“短音频”惊人力量、发挥人才优势让优秀广播人才为新媒体站台、打造优秀的融媒体团队等几方面进行了论述,期望给大家以启迪。  相似文献   

9.
马瑛 《中国广播》2008,(9):57-58
提要是对广播新闻内容加以提示的简短文字,是广播新闻必不可少的“脸面”。广播新闻要先声夺人,提要就是“先声”,其在广播新闻中的传播作用显而易见。说得准确点“提”出的新闻“吆喝”得好坏,直接影响广播媒体的传播力或收听率,所以广播工作者应充分发掘提要在新闻信息传播中的特点,让其成为发挥广播媒体传播力的支点,帮助我们改善、  相似文献   

10.
张蕾 《青年记者》2020,(5):47-48
移动互联网的迅猛发展对广播业态产生巨大冲击,“媒体融合”成为时代命题。虽然目前广播业界在媒体融合的思维与路径上仍处于探索阶段,但以声音为介质的媒体必然不会消亡,广播将沿着“广播融媒体”之路在艰辛探索中迎来嫗变与新生。  相似文献   

11.
过去的广播,节目的来源单一,除了自办节目、广播内部交流节目,就是一些制作好的诸如歌曲、戏曲、小说等文艺作品。广播节目的传播手段单一,就是通过广播靠声音传播的方式,鉴于广播传播“只闻其声、不见其人”的特性,有人把广播称作“耳朵媒体”或“盲媒体”,而如今,随着信息来源和传播方式的愈加多元化,广播已经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发展阶段——融媒体时代。这具体表现在:  相似文献   

12.
广播名牌栏目既有“注意力”又有“影响力”,是广播媒体价值的集中体现。在打造、维护名牌栏目过程中,应力避过分强调低层次的“注意力”,放弃更高层次的“影响力”追求。广播只有强化名牌栏目的影响力追求,才能紧跟时代,实现广播媒体的价值目标。  相似文献   

13.
“三贴近”原则是媒体在激烈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的利器,是杜绝虚假报道的法宝,对广播媒体而言,亦是张扬广播个性魅力、保持广播青春活力的必由之路。在本应被称为“听觉”媒体的广播中,缺乏的不是生活实践,而是平民百姓的视角;缺少的亦不是现场的体验,而是用心的思索与谋划及与受众心灵的沟通。广播人落实“三贴近”,要在用腿的基础上,再用脑、用心去办广播。  相似文献   

14.
本文认为,中国的广播音乐节目在90年代后进入高峰,达到了飞跃,但其发展中,面对电视,唱片业、报刊、互联网等多种媒体的冲击以及听众接受方式的变化,又使广播音乐自身的权威性逐渐消解与丧失。为此,作者进行了寻找优势,重塑权威性的思考,从广播媒体本质、音乐的艺术形态及信息传播的本质等入手,提出了未来广播音乐节目的“四化”形态一音响高质化、音乐背景化、传播个体化、信息主观化。  相似文献   

15.
李静 《中国广播》2011,(12):34-36
在深圳广播迎来自己的25周年之际,深圳广播人站在这个成长的历史节点上,尤其是站在新的媒体技术发展的前沿,对自身、对广播的“运”与“势”进行回望与前瞻:过去,广播是一朵绽放在天空的电波之花;未来,广播是一艘穿行在白莲花般的“云”朵中的媒体之舟。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在媒体的激烈竞争中,广播通过电话和短信参与、连线报道、直播访谈对话等,体现出多样性的“互动”。而这类“互动”节目的质与量,直接关系到广播与其它媒体、广播媒体之间竞争力的强弱。提高对广播互动类节目的掌控力,对该类节目进行有效的全程掌控,是确保正确导向、提高引导水平、提升宣传效果、增强媒体竞争力的关键。  相似文献   

17.
时下,平面媒体、电视媒体日新月异,网络媒体迅速崛起。广播作为传统的大众媒体,在经历了一段坎坷而刚刚复苏之后,如何进一步发展,成为广播界的一道新课题。广播的传播特性决定了广播是一种“只闻其声,不见人和物”的媒体。这使广播在受众中有一种神秘感,但在感性上、直观上、加深受众记忆上,又成为广播的软肋。为了避广播之短,广播人提出了“看得见的广播”的概念,就是要使广播既能“耳闻”,也能“目睹”。为此,广播人进行了不断认识、大量探索和努力实践,也收到了明显的效果。  相似文献   

18.
张斐斐 《青年记者》2012,(17):49-50
在传统的四大媒体中,广播被称为“弱势媒体”.在媒介形式日新月异的“新媒体时代”,广播更是受到了猛烈的冲击.在当前复杂的媒介飞速发展时期,广播媒体能否清醒地认识自身的优势和劣势,能否充分借鉴其他媒体的长处,扬长避短,与新媒体融合共进,是广播能否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相似文献   

19.
发展融媒体是地市广播电视台的重要工作.媒体融合要充分利用媒介载体,在人力、内容、宣传等方面进行全面整合,打造“资源通融、内容兼融、宣传互融、利益共融”的新型媒体.融媒体建设的核心问题是“内容产品”,“扬优”是融媒体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地市广播电视台在发展融媒体的道路上还处于探索阶段,正在从相“加”阶段迈向相“融”阶段.  相似文献   

20.
赵庆丰 《声屏世界》2008,(11):13-14
面对百年一遇的奥运体育盛会,地方广播媒体没有放弃分享这块大“蛋糕”的机会,他们在报道策略上使出浑身解数,从节目的整体策划、设计到节目的内容、形式都进行大胆的调整和创新,其中求“同”存“异”法便是许多地方广播媒体使用的策略之一。本文中“同”指的是“同步播出”,“异”指的是“各自的特色”。也就是说,地方广播媒体在16天奥运期间的赛事报道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