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0 毫秒
1.
近年来,有关老人摔倒的新闻,频频出现在各种媒体上.老人摔倒,无论扶或不扶,都能成为热点新闻.“道德考问”成为此类新闻的惯用报道角度:或质疑围观者“冷漠无情”,或痛骂“老人变坏”.在这样两极化的报道中,媒体一味以“道德”为角度来煽情,似乎“老人变坏”或“人心冷漠”已成为社会风气.但事实真是如此吗?媒体的报道真实、客观吗?本文以2015年8月30日“开封老人雨中摔倒溺亡”事件为例,分析报道角度对陈述客观事实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2014年11月30日,四川泸州一位19岁小伙子在微博上直播自己的“自杀”,此事引发了网友与媒体的集中关注,最终这位年青人选择结束了自己的生命.在整个微博直播中,网友围观、留言评论,其中的冷漠、观望和幸灾乐祸的观点充斥网络,这显示出此次事件中的失范者并不只是存在传播伦理的问题,更存在公共道德的问题.媒体如何遵从职业伦理规范去报道这样的“自杀”事件,如何从伦理角度去规划有责任的报道,成为自媒体时代媒体和网络在对“自杀”事件的报道和传播中应着重思考的问题.  相似文献   

3.
刘婷 《今传媒》2012,(5):42-43
电视新闻正面典型报道是新闻媒介引导社会舆论、激励人们奋进的一种强化报道,它以教育、启迪为目的,以典型材料为内容,以感动人心,影响思想为宣传手段来发挥媒体的社会导向作用。但在中国,长久以来电视新闻正面典型报道处于一种"报道时感动,报道完冷漠"的尴尬局面。传者与受者之间存有一层无形的隔膜,使媒体无法完全有效地发挥正面典型报道的社会影响力,这是值得深思的。  相似文献   

4.
2011年10月19日,江西南昌发生“余于籍农民工抬车救人”事件,用实际行动证明人心不冷漠,与10月13日发生在广东佛山的“小悦悦事件”形成鲜明对比.江南都市报持续了半个多月的系列报道反响强烈.在这次系列报道中,我们身沉、脑沉、心沉,全方位沉下去,多角度采访,与报道对象心贴心,挖到了一座新闻富矿,找到了营造都市类媒体影响力的有效路径.  相似文献   

5.
在社会转型期,各种自然或人为因素的重大灾难,往往衍变为突发性公共危机事件。作为公共传播机构,电视媒体凭借其独有的传播优势,在灾情陈述、社会动员、舆论引导、人心抚慰等方面发挥着其他媒体无法比拟的重大作用,成为重大灾难事件报道中的主力军。  相似文献   

6.
电视新闻报道中的社会冷漠现象是近几年社会学研究界与心理学研究界重点关注的问题,在揭示了当前社会上存在的道德冷漠问题的同时,从侧面体现出了当前电视新闻媒体在冷漠现象报道方面的旁观者态度,对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产生了不良影响。本文从电视新闻在社会冷漠现象报道方面的优势入手,对新闻传播节目在冷漠现象报道方面旁观者态度的具体表现进行了分析,并最终提出了相应的规避措施,希望能够真正发挥出电视传媒在冷漠现象报道方面的优势,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提供正确的舆论导向。  相似文献   

7.
电视新闻正面典型报道主要以教育和启迪为目的,其是在新闻媒介引导社会舆论的基础之上,激发人们奋进的报道。通常电视新闻正面典型报道以典型材料为主要内容,以感动人心为主要的社会导向,并以影响思想为宣传的主要手段,在报道过程中,不断发挥社会媒体的重要作用。通过对近年来我国电视新闻正面典型报道的实际情况进行调查和了解,其正处在一种"报道时感动,报道完冷漠"的尴尬局面。没有完全发挥正面报道的社会影响力。因此,电视新闻正面典型报道需要进一步的调整和改善。  相似文献   

8.
回归公共危机事件中有关传媒推动力的思考,绕不开媒体的责任、道义与伦理。事实上,任何一场公共危机事件的媒体视觉,都是对其自身责任、道义与伦理的一次折射。从媒体角度而言,什么样的视觉立场与观念,决定了报道的选材与走向。在一场公共危机事件中,媒体是愿意持续地关注纷扰曲折、甚至引人悬疑的事件本身,还是带着思考与道德、责任去引导社会舆情?其反映出来的报道及报道带来的社会影响会有很大的区别。  相似文献   

9.
某次参加一场关于媒体伦理的研讨会,在讨论到"杨丽娟事件"的时侯,中国人民大学的陈力丹老师发言说,"杨丽娟事件"引发这么多媒体前去报道,真是媒体的悲哀.媒体应该更多地去监督政府的腐败行为,而不是一个女孩子去追星.陈力丹老师认为,媒体身为"社会的公器",去报道这样的新闻,属于浪费社会资源,而去调查黑幕、监督权力,才是媒体的正途.当时,我因为有事提前要离开,没有机会和与会的专家交流对此事的看法,但我内心,对陈力丹老师的看法不敢苟同.  相似文献   

10.
当今,重大突发公共事件常常引发政府和大众公共关系危机,能否满足大众知情权,同时维护好政府公信力,考验当今主流媒体的社会责任和媒介治理能力。新冠肺炎疫情当前,需要媒体拿出社会良知和职业精神,在疫情防控总体战、阻击战中勇于担当、敢于作为、善于创新,为强信心、暖人心、聚民心发挥好舆论引导作用。湖北广电作为涉事地省级媒体,从战时体制到战斗姿态,从应急理念到传播创新,为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报道交上了一份新答卷。  相似文献   

11.
舒均 《新闻前哨》2010,(4):17-18
2月21日,楚天都市报率先推出了“信义兄弟”的报道,迅速引起全省全国各媒体的广泛关注,使之成为开年以来全国报道最为集中、最为打动人心的典型事件和典型人物。  相似文献   

12.
媒体在报道新闻事件时,会根据事件的新闻价值进行选择性报道。基于受众需求、价值判断、眼球经济等原因的选择性报道往往忽视了媒体的社会责任,造成不良的社会影响。本文以最近媒体频繁曝光的一系列"老人倒地"事件为例,分析了媒体选择性报道机制的动因及产生的舆论影响,以发挥选择性报道在舆论引导中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3.
黄怀 《东南传播》2020,(12):132-133
疫情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会对公众身体健康造成一定影响,同时可能引发社会恐慌。对承担着舆论引导职责的主流媒体来说,如何做好抗疫报道,是对其组织指挥水平和新闻队伍素质的重要考验。本文以《厦门日报》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报道为例,探讨地方党报如何做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道,发挥强信心、暖人心、聚民心的舆论引导作用,推动党心民心高度融合。  相似文献   

14.
今年10月21日,因车祸致伤的广东佛山两岁女童王悦经医院全力抢救无效死亡.社会大众在诧异路人冷漠反应之时,纷纷感慨“世风日下”.2006年南京“彭宇案”,南京市鼓楼区人民法院判决彭宇赔偿徐老太45876.36元.面对审判结果,舆论沸腾,此后老人跌倒无人敢扶的事件屡见不鲜.显然媒体对此类事件的报道,为人们树立了一个负面标杆,传统道德观念受到冲击.  相似文献   

15.
在当今社会,精神病患者被贴上各种各样负面的标签,面对社会上人们鄙夷而冷漠的眼光,在这种状况的形成过程中,大众传媒的符号构建和涵化功能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着重通过对日本媒体中对精神病报道的几个典型事件进行分析,以考察大众媒介对于精神病的构造起到哪些作用,从而对媒体的报道进行反思。  相似文献   

16.
媒体对新闻事实的报道受新闻价值、媒体社会责任等多种因素影响。在"儿童伤害案"和"灭门案"等恶性伤害事件的报道上,对报道与否的争论反映了新闻理论在实践中的矛盾与模棱两可。新闻专业主义体系、强调对新闻自由的尊重的自由至上主义新闻理论和突出媒体责任的"社会责任论"对媒体的性质、功能和责任进行了表述,但却没有也无法为所有新闻事件确定具体的报道标准。在缺乏实证研究以证明报道比不报道更影响媒体社会责任的履行的情况之下,笔者强调媒体对此类事件进行报道的意义,并指出理论困境的解决无法一劳永逸,客观、智慧的报道是媒体规避社会责任风险的重要路径。  相似文献   

17.
灾难性事件因其自身的难以预见性和影响广泛等特点,对社会稳定性和行为框架构成了严重威胁。在现代社会,电视媒体作为公众媒体了解国内外重大新闻的信息平台,在紧急突发性灾难事件的报道工作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本文就电视媒体如何做好灾难性事件报道提出相应的策略。  相似文献   

18.
社会新闻是涉及人民群众日常生活的社会事件、社会问题、社会风貌的报道。媒体在最短时间内做好社会新闻事件的报道,实现新闻的时效性成为各媒体竞争的重点。  相似文献   

19.
朱建宁 《视听界》2010,(2):99-100
近年来,媒体对社会公共危机事件的报道引起了政府和公众的重视。虽然媒体在报道时效、报道意图和方式上都做了改进,但与公众对公共危机事件的信息需求相比,还有不少问题。  相似文献   

20.
李思文 《新闻世界》2013,(6):317-318
看客心理普遍存在于人们内心,指人们只对事件的内容本身发生兴趣,而对事件中的真实人物没有同情的心理。信息爆炸的时代,媒体应当以人为本,担当起维护公众利益的责任,传播人文精神。然而当今新闻媒体在事件报道上存在冷漠化的“看客心理”,种种“冷血报道”对新闻当事人和受众产生不良影响。对此新闻媒体应当摆正身份,注重人文精神,构建人文关怀空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