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沉默的螺旋"理论描述了在传统传播环境中舆论形成模式;而网络的出现,改变了传统的传播模式。在网络传播模式下,任何人都可以匿名发表意见,实现了发表反对意见和付出代价的剥离。因此在网络环境下,"沉默的螺旋"理论受到消解,取而代之的是意见发表的普遍性、平等性和自由性。  相似文献   

2.
浅析网络舆论引导中“沉默的螺旋”的有效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浩  李德军 《新闻世界》2009,(12):142-143
本文对当前学界关于“沉默的螺旋”理论在网络传播中是否有效进行归纳综合,分析利用“沉默的螺旋”理论进行网络舆论引导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3.
网络环境下“沉默的螺旋”理论的消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润权 《新闻世界》2010,(9):159-160
"沉默的螺旋"理论描述了在传统传播环境中舆论的形成模式,而网络的出现,改变了传统的传播模式。那么在网络环境下,"沉默的螺旋"是否会消失?本文从诺依曼"沉默的螺旋"的核心概念和基本假设出发,从网络的匿名性入手,在网络环境下探讨"沉默的螺旋"理论是否依然有效的问题,并通过对网络事件中网络舆论呈现情况的具体分析,得出在网络环境下,"沉默的螺旋"理论正在逐步失效的结论。  相似文献   

4.
蒋婷 《报刊之友》2013,(7):47-48
自媒体传播中网络舆论形成迅速,赞成一种观点的人迅速增多,成为优势观点,反对该观点的人会转向沉默或附和,形成语言暴力“一边倒”现象。本文通过材料收集、调查问卷、数据分析等方式,结合国务院奥运首金贺电遭遇网络暴力的案例,运用“沉默的螺旋”理论,对该现象进行分析,提出总结与建议。  相似文献   

5.
在微博出现之前,BBS论坛、博客等虚拟社区成为网络舆论的集散地,微博这一新兴自媒体的出现改变了网络舆论的传播模式。本文从传播角色、舆论影响力的形成机制和信息的传播效果来比较微博意见领袖和BBS意见领袖的不同。相对于论坛舆论领袖的草根性,微博意见领袖更趋于精英化;论坛意见传播是内聚型,微博传播则是发散型;微博的信息传播能引发一系列的连锁反应,论坛的意见流通则局限于孤岛内部。通过这些对比研究,旨在发现不同意见领袖的特点,进而更好地引导网络舆论。  相似文献   

6.
沉默的螺旋理论简说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沉默的螺旋理论(thespiralofsilence)是由德国女传播学者伊丽莎白·诺埃勒一诺依曼(NoelleNeumann,E)于1974年提出的。当时她发表了一篇论文《沉默的螺旋:一种舆论学理论》。1980年她完成德文版著作《沉默的螺旋:舆论——我们社会的皮肤》,该书1984年用英文出版后,在传播学界影响很大,从这个角度研究媒介对舆论影响的论著骤然增多,亦算是一门显学了。诺依曼强调人的社会天性,为防止交往中的孤立,人总是寻求与周围关系的和谐。这样,就形成一种“沉默的螺旋”现象:当人们感觉到自己的意见(可能是一种新的意见,或者是一种业…  相似文献   

7.
网络舆论是一种新型的舆论形式,它是指网民对于自己所关心话题,以网络媒体为载体,通过网络公共空间,公开表达的意见.在中国,网络舆论主要由网络中的媒体言论、论坛(BBS)及新闻跟帖以及微博等共同反映与形成.在现代传播环境之下,大学生使用互联网并在网络上表达信念、态度、意见和情绪等,越来越成为大学生生活的重要内容,并形成了具有大学生群体特征的网络舆论行为.从“哈警察打人事件”到“躲猫猫事件”,从周久耕“天价香烟”案到河南“灵宝跨省抓捕发帖人王帅案”等等,这些著名的网络事件的传播和解决,网络舆论尤其以大学生为代表的网络舆论以其独特的方式发挥着巨大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网络为高校新闻宣传和舆论引导提供了新的渠道和载体。高校在网络新闻宣传中必须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充分发挥把关功能、议程设置功能、沉默的螺旋功能和意见领袖功能,并坚持“三贴近”原则,把握住有利时机,注重舆论引导的量和度,讲究舆论引导的艺术性等。  相似文献   

9.
雷阳 《新闻世界》2014,(9):115-117
沉默的螺旋理论作为传播学的基础理论,在传播学界关于舆论学的研究中享有极高的声誉。随着互联网的普及,民众越来越多的通过网络表达意见,这一理论在理论和实践上都受到了一定的质疑,出现了反沉默螺旋理论。本文运用内容分析法,通过对具体案例的考察和分析,阐述了现代网络传播环境下沉默螺旋和反沉默螺旋并存的现象。  相似文献   

10.
虞嘉 《视听界》2006,(3):98-99
对于网络舆论的定义问题,笔者认为,所谓网络舆论主要是依其传播形式来区分的一种舆论类型,实际上是社会舆论的一种。一方面:网络舆论是舆论的特殊形式,其特殊之处就在于其产生、形成并发挥作用的载体是网络,所有的言论、态度、意见、信念和情绪都是在网络中表达的,是网络中的公众所表达的意见的总和。另一方面,网络舆论“不仅是互联网上形成的公众一致意见,而且是遍及全球的无声意见的交互过程”①。与舆论的其他表现形态相比,网络舆论凭借其特殊的介质而更注重意见和言论的交锋、融合过程,即网络舆论的形成过程。网络舆论的特点分析:网络舆…  相似文献   

11.
微博“点对面”的传播方式、基于关系网络的互动模式、“病毒式”的裂变传播机制,以及爆炸性增长的用户群,赋予了微博突破中国传统舆论格局的能力,并成功瓦解了传统媒体的“专业主义壁垒”。微博意见领袖作为微博舆论生成的中心环节,其舆论引导力度既可以加剧舆论的聚合和裂变式传播,又可以使公众关注点发生迁移,部分微博意见领袖的舆论引导失范在社会上会造成一定的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12.
网络危机管理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Web2.0平台的出现,使得网络媒体信息发布功能大大增强,信息传播的渠道正在由传统的单向传播向多向传播转变,信息舆论的发布开始从机构向人个过渡,网络舆论开始显示巨大的威力。互联网引发的舆论事件越来越多,愈演愈烈。从“刘涌案”、“孙志刚案”等个案,到“松花江水污染”以及“三鹿奶粉事件”等突发公共安全事件,无一不是在网上集中爆发,造成强大的舆论声势,  相似文献   

13.
刘卫  左衡 《编辑之友》1999,(5):8-10
根据德国社会学家伊丽莎白·内尔一纽曼的“沉默的螺旋”理论,大众传播时代的舆论受到三股势力的左右,即大众媒介、人际交往和从众意识。当一种观点得到媒介持续不断地宣扬,成为支配性、主导性的意见时,持不同看法者便逐渐陷人沉默。“这样,一方表达而另一方沉默的倾向便开始了一个螺旋过程,这个过程不断把一种意见确立为主要的意见”。作为大众传播  相似文献   

14.
郑曦 《报刊之友》2013,(3):31-32
摘要:网络舆论是指以网络为平台,网民借此发表对公共事务态度和意见的舆论形式。随着互联网的不断发展,各类社会危机事件都借助于网络舆论迅速传播,这对政府处理危机事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对通过对“钱云会”事件截止2011年1月3日发展的两个阶段中,政府部门对网络舆论的危机处理进行梳理和分析,得出“钱云会”事件中政府部门对网络舆论危机处理中存在的问题,并相应给出了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15.
魏莱 《新闻窗》2008,(2):98-99
网络被称为是继报纸、广播、电视之后的“第四媒介”,它的出现,是大众传播媒介史上一场深刻的革命。作为一种新型媒体,网络不仅影响着公共舆论的传播方式,而且影响着公共舆论的形态。在传统的报纸、广播、电视媒体的传播过程中,传播者充当“把关人”的角色,在反映和引导社会舆论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网络传播打破了这种格局,  相似文献   

16.
互联网传播环境下,舆论相比于以往生成能力更强,具有更多的主体和开放性,不仅意义更为复杂、多元,其表达形式也在发生着变化。网民参与网络舆论事件既有言语层面的,也有行为层面的,数字技术将这种舆论参与的“元传播”实践推向前台。正如“元传播”的第一公理所说,“人不能不传播”,在这种情况下,“不表达也成为一种表达”,并影响着后续的舆论走向。基于此,本文试图从“元(语言)理论”的角度对数字媒体时代下网民参与舆论表达的“元传播”实践进行阐释,同时分析了网络舆论表意的衍义性和层控性,指出了网络舆论治理应当关注的重点,总体上为理解当前的舆论本体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7.
长期以来,传统的大众传媒对于社会舆论的影响一直是人们关注的重点之一, “议程设置”、“沉默的螺旋”等传播理论或假说都试图揭示大众传媒在形成、引导舆论方面所起的作用以及舆论的形成机制。从政治角度讲,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是我国社会主义新闻事业的任务和职责。江泽民同志曾强调:舆论导向正确,是党和人民之福;舆论导向错误,是党和人民之祸。但是当网络作为一种新兴媒介进入人们的生活时,人们发现,网络传播的兴起给传统传媒带来了冲击,也促使人们开始思考:网络传播  相似文献   

18.
网络群体内传播与群际传播生态中呈现出复杂的个体自我认知与社会认知,而栖息于网络群体传播间的网络舆论在生成机制与效能转化过程中体现出三个重要特点:群体传播中个体交往结构不平衡、意见波聚合与辐射引发舆论“热能--效能”的转化、群体传播中信息博弈呈理性趋向。这三个特点成为我们解读网络舆论独特性与探讨其理性与否的三个重要命题。  相似文献   

19.
网络媒体作为独立于报纸、广播、电视之外的“第四媒体”,将人际传播、群体传播、组织传播、大众传播等各种传播形态集于一身。它在改变受众阅读习惯的同时,也推动了他们表达自己意见的欲望和要求。每一个拥有网络的人,都具有了一种表达自己意见的渠道,因而不再沉默,纷纷上传自己的声音。这种传播方式更近似于人类最原始最基本的人际传播的回归——如同几个人或更多的人围绕一个话题在谈天,网络上参加谈天的人更多而且彼此不谋面。  相似文献   

20.
近两年,随着互联网在中国内地的飞速发展,越来越多的人开始使用网络,网络成为影响社会舆论的强大力量。本文试图把网络的特点与舆论的形成过程联系起来,分析适用于解释传统大众传播与舆论关系的“沉默的螺旋”理论在网络时代的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