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我国学术期刊评价体系服务期刊发展刍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梳理我国9个期刊数据库,研究其对我国科技期刊发展所产生的影响.结果表明,9个数据库之间相对独立,数据样本差距较大,数据遴选方法和评价结果有一定差异,其学术导向性有待商榷.结果还显示,我国学术期刊评价体系中存在一些评价指标滞后于学术期刊发展的情况,如载文量、基金论文比等指标权重过大等,评价活动被扭曲等功能异化问题逐渐显现.通过分析现有期刊评价体系中存在的问题和风险,如"市场"目的性较强、利用学术期刊评价结果来"操刀"学术评价过程等,对我国期刊评价体系提出一些建议和意见,以期对优化我国学术期刊评价体系有所借鉴,推动学术期刊健康、有序地发展.  相似文献   

2.
程细雨 《新闻世界》2013,(7):176-177
【摘要】作为时下热门的传播载体,微博为公众提供了一个信息分享、传播及获取的互动平台。迅速崛起的微博似乎为推进建构哈贝马斯眼中的公共领域提供了某种可能。本文以哈贝马斯公共领域的基本特征为依据,探讨基于当前的微博语境是否已经具备了构建公共领域的条件。研究发现,现今的微博语境并不能达到哈贝马斯公共领域的理想状态,但不可否认的是,微博确实为民众的言论表达提供了一个更为开放的平台。  相似文献   

3.
从我国学术期刊评价体系看提高社科学术期刊质量的途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建立公正合理和权威科学的学术期刊评价体系对学术期刊自身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对我国现有的三大学术期刊评价体系的分析研究,对照其评价指标和因素提出了提高社科学术期刊质量的途径.  相似文献   

4.
另类媒体积极争取新闻自由,为维护弱势群体的利益而奔走疾呼,赢得了民众的广泛支持,也逐渐成为传播学者和媒体人关注的热点.随着新媒体的蓬勃发展和web2.0时代的到来,另类媒体可以开辟一个新的空间和平台,将普通民众甚至弱势群体纳入到媒介内容的生产活动中来,通过受众自己来生产和传播内容,从而形成更广泛且更具民主色彩的公共领域.这对于正处于转型时期两极分化日益严重的中国来说,深入探讨另类媒体所建构的另类公共领域,无疑对我国民主政治的发展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5.
随着现代化、全球化以及网络化的发展,我国的公民社会开始出现,我国的公共领域在某种程度上也开始了实质性的建构。而我国独立纪录片作为一种独特的影像方式,以独立的精神姿态介入到公共/社会话题之中,开掘出了新的公共活动空间和话语空间,影响着公众的社会认知和自我身份认知。独立纪录片的这些特质都极大地促进了我国公共领域的建构。  相似文献   

6.
张磊 《新闻世界》2013,(10):313-314
新世纪以来,我国逐步迈入改革的深水区,社会表达语境发生了深刻变化。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进步,传媒公共领域不断健全,表现出与以往不同的特点。在这个过程中,我国的传播媒介,传播技术,公民的素质等三方面发生了变化,在促进传媒公共领域的健康发展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7.
在当前中国,形成互联网公共领域对民主政治的发展意义重大。SNS作为新兴的媒体形式,以建立和稳定用户关系的机制为基础、在虚拟世界重构现实中的社交圈和快速有效的信息传播等特点,为互联网公共领域提供了积极有效的公共空间。  相似文献   

8.
构建中国特色的学术期刊科学评价体系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盖红波 《情报学报》2006,25(6):749-754
论文提出了国内现行的学术期刊评价体系存在的局限性,以及国际权威的期刊评价体系在评价中国学术期刊方面的某些不适性。进而提出,国内一些机构在定性评价学术期刊方面所做的工作具有比较好的借鉴意义,循着这条思路,论证了中国学术期刊可以采取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科学评价方法,优势互补,避免偏颇。为此,论文最后就构建中国学术期刊新评价体系进行了详细论证,提出了定量指标与定性指标相结合,包含定性评比指标、质量考核指标、同行评议指标等多个权重的综合性中文期刊科学评价新体系,并描述了具体的实现途径和评价方法。  相似文献   

9.
本文依据哈贝马斯所提出的公共领域的概念,试从电视民生新闻的报道内容和报道语态方面论述我国电视民生新闻是否存在着公共领域。  相似文献   

10.
翟颖 《新闻世界》2010,(5):34-35
信息时代,互联网被称为报纸、广播、电视之后的"第四媒体",成为全世界"交往"的新媒介。本文将哈氏的"公共领域"和"交往"理论置于网络语境下,探讨信息时代"网络公共领域"与"交往"。  相似文献   

11.
宫玉  程芸 《新闻世界》2012,(6):249-250
现代社会的传媒公共领域已由大众媒体扩展到了网络媒体,网络公共领域对人们的生活产生着潜移默化的影响。本文从2003年的一系列新媒体事件引出网络公共领域的内涵,继而探讨网络公共领域的种种弊端,并对如何在新时代更好地建构与完善网络公共领域提出见解。  相似文献   

12.
本文根据哈贝马斯对于公共领域的界定,认为互联网目前还不能称之为公共领域,但却是中国最有希望发展成公共领域的媒体。而网络信息编辑由于其内容把关人、技术掌控者和价值彰显者的特殊身份,成为网络公共领域最核心的建构者。文章还探讨了网络信息编辑建构公共领域的途径,并认为随着改革的进一步深化,网络社区化转型的逐渐深入,以及网络信息编辑素养的逐步提高,有现实价值的公共领域最终能在互联网形成。  相似文献   

13.
微博与公共领域建构的关系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时下随着微博在我国的迅猛发展,已经成为公众在网络中交流的新工具,微博也成为建构公共领域的新平台。本文根据哈贝马斯的公共领域构成条件,分析微博与公共领域建构的契合性,并探讨微博在公共领域建构中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4.
本文界定了公共领域并阐释了其本质特征,分析了中国传媒公共领域的特征及其发展中面临的挑战,指出弘扬新闻精神是维护中国传媒公共领域健康发展的有效路径。  相似文献   

15.
刘子潇 《传媒》2018,(2):94-96
微博"去中心化"的信息传播构建了一个新的网络表达与交流的空间,为公共领域的构筑带来了活力.然而,微博在建构公共领域时表现出的"伪公共领域"现象为公共领域的实践带来了一定的困难.本文根据哈贝马斯对公共领域的阐释,从公共领域建构所要求的"理性批判""公众参与""独立于权力之外""关注公共利益"出发,阐释微博视角下公共领域的实践困境.  相似文献   

16.
戴剑平 《新闻界》2012,(16):38-42
微博的兴起与风靡,改变了传统媒介的信息传播模式,形成了属于公众的话语平台,对公共领域的构建带来新的革命。然而,微博视域下公共领域的构建并不是一帆风顺,而是面临着一系列难题:"公共权力"的介入影响到私人的话语表达;"数字鸿沟"的存在不能保证公众的平等参与;微博所营造的舆论平台里批判精神缺失,以及商业利润对于公众利益的倾轧等,如果这些问题得不到有效解决,公共领域的复兴最终沦为一场空谈。  相似文献   

17.
对微博语境下公共领域建构的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朱燕 《新闻世界》2010,(11):155-157
德国学者哈贝马斯在其著作《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中将"公共领域"概念化,并指出媒介是公共领域的勃兴力量。随着WEB2.0技术的发展,微博为公共领域的重构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那么微博能否成为公共领域重构的一个契机呢?本文阐释了公共领域的特点和意义,并通过对微博特征的分析,探讨微博如何重构公共领域。  相似文献   

18.
浅谈互联网对当代公共领域建构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解菲 《新闻世界》2009,(8):87-88
从哈贝马斯提出“公共领域(Public Sphere)”这个概念以来,就一直是人们关注的焦点。当互联网蓬勃兴起后,它为公共领域构建了新的对话平台,激活了传统媒体的公共领域对话空间,推动着公共领域朝着更为开放,更具包容和更为理性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19.
李婧悦 《新闻世界》2013,(8):154-155
现代社会逐渐由乡土社会迈入陌生人社会,而虚拟网络已成为完全的陌生人社会。现实社会中的契约、法律、责任与信任结束在网络完全陌生人社会中的作用也被削弱了。而最原始的利益诉求更适于整合网络陌生人社会的秩序,担负利益诉求这一功能角色的即为网络新闻评论。评论以利益牵引整合出网络陌生人社会复杂但清晰的脉络,而这恰是公共领域的构建雏形。  相似文献   

20.
张萍 《今传媒》2013,(11):14-15
电视问政自问世之日起就饱受争议,究竟它只是行政管理的创新方式还是电视媒介致力于建构公共领域的尝试,对电视问政的不同认识将生成不同的节目内涵与传播效果。论文重点探讨电视问政如何强化公共性,实现对民众公民精神的启蒙,推动公民社会的生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