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张雨薇 《新闻窗》2014,(6):11-13
"读书看皮,读报看题"。新闻标题是对新闻报道的内容和中心思想的浓缩和概括,是读者阅读新闻的向导。一条生动的、鲜活的、新颖的标题能"先声夺人",给读者以深刻的印象。1只有标题吸引到了群众的眼球,才能谈得上报纸让群众喜闻乐见。 说到群众,党的新闻宣传工作,无论是"三贴近",还是"走转改",归根到底就是为了群众,依靠群众。作为一张地方城市党报,《成都日报》一直用自己的版面语言,践行着群众路线。特别是"走转改"以来,报纸的版面语言发生了很大变化。  相似文献   

2.
“宫”制     
"失窃门""错字门""会所门""瓷器门"……一系列事件,把北京故宫推向舆论的风口浪尖人们不断在评论和审视着北京故宫,并追问:故宫是否也到了需要改革的"最危险的时候"?没有皇帝的故宫更神秘。从"失窃门",到"会所门",再到意外损毁瓷器,如果不是"网友曝",恐怕仍然不为公众所知,故宫也因此屡被推上风口浪尖。  相似文献   

3.
坚持"走转改",就是把群众路线、群众观点、群众利益贯穿到新闻采编传播的全过程。"走基层"是"转作风、改文风"的前提和基础。深入基层调查研究,倾听群众呼声,才能写出鲜活生动的作品,抓到活鱼写出精品。"转作风"是活动的本质求。对记者来说,重的是树立"实事求是、雷厉风行、联系群众、批评与自我批评"的作风。"改文风"是"走基层...  相似文献   

4.
王桂珍 《新闻窗》2014,(6):40-40
一年一度的"两会"报道,历来都是媒体的"重头戏"。"两会"报道因政治性强,长期以来形成了程式化、模式化的报道方式,严肃有余、活泼不足,影响了宣传效果。"两会"报道传递的是国家声音,实质上也代表着人民意志,与每一位公民利益息息相关。如何才能让"两会"报道在及时、准确、权威的同时,又能够生动形象吸引受众?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按照党中央对新闻报道提出的"三贴近"要求,创新报道理念,创新报道内容,改进报道形式,把"两会"中既受群众关心又具有新闻价值的信息挖掘出来,呈现给广大读者。  相似文献   

5.
自2011年8月中宣部等在全国新闻战线发起"走转改"活动以来,一大批接地气、有人气的稿件见诸报端。但是,少数都市报的新闻从业者在对"走转改"的认识上仍然存在着误区。只有端正办报思想,切实深入基层,深入一线,与群众打成一片,才能提升新闻品质,达到锤炼新闻队伍的目的。  相似文献   

6.
施祖扬 《大观周刊》2012,(13):144-144
在我们的教学管理工作中,有许多事情的处理完全可以借鉴大禹治水的方法宜"引"不宜"堵"。这一管理过程是充分体现着人文管理理念的,管理者体会到了什么叫作专业管理,教师体会到了什么叫作智慧工作,学生更享受到了什么是快乐学习。  相似文献   

7.
人们常说:"百艺好学,一巧难求"。在新闻践行"走转改"中,怎样利用我们的所学、所知、所会,去更好地采写新闻?我觉得"好点子"必不可少。采访不易,立意更难。这里的"立意",就是人们常说的"点子"。新闻实践中,“点子”用得巧,对新闻素材的采撷、取舍才会游刃有余,新闻作品采写起来才能“水到渠成”。也只有好“点子”,才能将基层的新闻报道写出情感,充分体现报道的亲和力、贴近性,媒体的公信力、影响力才能提高。  相似文献   

8.
八月中旬以来,全国新闻战线"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全面展开,广大新闻工作者深入工矿企业、农村牧区、边疆哨卡,与群众交朋友,到基层"挖"新闻,采写了一批批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新闻作品,各媒体新闻报道呈现出一派清新之风。本报也相继在头版开辟了"聚焦法治第一线"、  相似文献   

9.
新闻宣传工作者要写出群众喜闻乐见的好作品,不仅要搞清楚"三贴近"的概念、意义、做法,更重要的是在实践中始终坚持"三贴近"原则,在"三贴近"上下功夫,不断提高自身政治素养和业务技能。  相似文献   

10.
王阳 《新闻世界》2014,(11):182-183
改革是发展的源动力,而探求改革的源动力则更有必要。看清时代发展的背后推手,才能真正明白社会的需求,也才能为报纸这类传统媒体的自我突破寻找到正确的航向。"适者生存"在报纸改革之路中清晰地印证着,一代代报人在改革的过程中洞察着时代,寻求着自身的突破。  相似文献   

11.
"开放"既是组织工作服务社会、贴近群众的重要途径,也为媒体的宣传报道提供了广阔的空间舞台。 近年来,钱江晚报正是得益于这种良好的"开放"度,突破思想禁区,打破固有框架,继承和发扬"心向读者,情系万家"的优势,充分发挥都市类媒体贴近群众、贴近生活的长处,不断加大对组织工作的宣传力度,既受读者欢迎,又受到了组织部门的肯定:  相似文献   

12.
蒙阴县档案局在第二批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打造"四心"查档服务标准,把"为民、便民、惠民、利民"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切实做到服务群众"热心、细心、贴心、暖心",变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为"零距离"。一、服务群众"热心"是动力走群众路线和搞好群众工作,是做好一切工作的前提和基础。  相似文献   

13.
电视系列报道"四化",即主题事件化、事件故事化、故事人物化、人物细节化。"四化"的表达形式,让新闻更深入、更生动、更贴近群众。近年来,鹰潭广播电视台配合市委、市政府的中心工作,做了大量的系列报道,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主题事件化。系列报道在进行主题报道时要精心选择最典型、最具代表性的事件为载体,勾勒、突出和深化主题。  相似文献   

14.
晓方 《新闻前哨》2011,(8):79-80
据报道:山东滕州市"6.7绑架婴儿案",经专案组民警连续奋战60小时,被抢儿童王硕被安全解救出来,两名犯罪嫌疑人被抓获。报道简介了事情的经过,还有几张图片,有高举"人民警察万岁"标语牌的,有"被解救婴儿的亲属感谢民警"向警察下跪的,还有拉着"感谢信"、"人民保护神"、"公安干警辛苦了"标语的人群。这是令人欣慰的消息。警方破案神速,可说真正是急群众所急,及时为群众排忧解难,值得表扬。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广播、电视主持人节目在我国逐渐兴起,受到广大受众的喜爱,节目主持人也受到广泛的关注。节目中主持人以第一人称"我"出现,与听(观)众交流互动,这缩短了节目与受众的距离,提高了传播效果,为广播电视节目走近群众、吸引受众技到了一条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6.
中宣部、中央外宣办、国家广电总局、新闻出版总署、中国记协等5部门8月9日召开视频会议,部署新闻战线开展"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宣部部长刘云山指出,新闻工作承担着宣传群众、动员群众、服务群众的重要职责,必须牢固树立群众观点,自觉践行群众路线。  相似文献   

17.
贴近实际、贴近群众、贴近生活是广播电视新闻宣传工作践行"三个代表"的必然要求,也是当前加强和改进宣传思想工作的重要突破口。地方台身处基层,具有很强的地域性,这就要求在工作中不但要做到"三贴近",更要在"贴紧"上下功夫,即贴紧中央和地方的中心工作,贴紧身边的各族各界群众,深入实际贴紧生活。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地方台联系直接、广泛,实效性强、信息量大、地域性新闻感知力强等特点和优势,增强节目的针对性、实效性和吸引力、感知力,  相似文献   

18.
作为时代风雨表的新闻事业,只有面向实际,贴近群众,尤其要抓人民群众关心的“热点”问题,才能触摸到时代的脉搏,成为读者的知音,起到影响舆论、引导舆论的作用。我们的党和政府都是为人民服务的,人民是国家的主人.人民群众关心的“热点”,也是我们党和政府关心的问题,自然也应引起我们新闻工作者的特别关注。近几年来,在新闻改革过程中,新闻报道冲破了过去的一些“禁区”,更和开放了,政治透明度加大了;新闻报道比较注意反映人民群众最关心的事情,回答人民群众最关心的问題,批评性报道增多  相似文献   

19.
马骏 《新闻世界》2010,(5):72-73
近年来,行风热线节目发挥广播"声入人心"的优势,贴近群众,成为表达民意、帮助政府做好各项工作的"桥梁"。本文从如何深化节目内容、完善节目的功能、创新节目形式三个方面,探讨了如何让行风热线节目更有影响力,从而激发广播传播新的活力。  相似文献   

20.
走基层对于广大新闻工作者来说既是深入实际、转变作风、搞活新闻报道的过程,同时,也是深入到人民群众中去学习、锻炼、接受教育的过程。要踏踏实实、深入持久地走下去、走进去,就必须在"勤、情、活"三字上下功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