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刘慧玉 《新闻爱好者》2010,(10):169-169
前不久,省委书记卢展工提出了新闻宣传有"四难",即正面报道难、典型报道难、舆论监督难和新闻创新难,并要求各新闻媒体努力破解新闻宣传"四难"。对新闻工作者来说,如果不解决自身素质存在诸多"不适应"、"不符合"的问题,把握好自身的思想源头,破解"四难"将无从谈起。  相似文献   

2.
改版半年,政治报道在新一轮改版推动下创新转型,时政要闻成为报纸最大的版块,值得回顾和思考的东西很多。下面,我主要围绕"三大战役"谈谈得与失。"三大战役"是指元月的省两会报道、3月的全国两会报道和6月的省十次党代会报道。这三大战役都是在社长、老总直接领导下,以政治新闻中心为班底,融合要闻、出版、摄影、策划、区域、武汉、时事等部门同志一起打下来的。省十次党代会报道还抽调了楚天都市报摄影记者增援。这3次报道即便不包括会前预热报道,都规模宏大。  相似文献   

3.
曾旺 《新闻窗》2011,(6):46-47
2011年4月以来,关于"电荒"的报道频频见诸国内媒体;6月初某晚报刊发报道《"电荒"推高柴油荒预期》,将"电荒"与"柴油荒"联系起来。这让笔者想起2010年冬铺天盖地的"柴油荒"和2009年冬的"气荒"报道。  相似文献   

4.
金俊 《新闻实践》2010,(5):54-54
在传统的新闻报道中,经常会碰上唱"四季歌"的时候。春运报道,就是各家媒体每年必要面对的"四季歌"竞赛。继2008年率先推出春运报道创新栏目"回家日记"后,温州商报在2010年的春运报道中继续"出新",连续19篇的"春运三人行"系列报道可谓精彩纷呈,收到了预期的报道效果。  相似文献   

5.
马晶晶 《新闻世界》2010,(11):147-148
本文针对2009年10月以后媒体有关"艾滋女事件"的报道,反思了网络和传统新闻媒体是如何将一则"传闻"变成"新闻"。在这一事件中,新闻真实性遭到践踏,把关人作用发挥不到位,媒体社会责任感缺失,公众的媒介素养和公共意识需要进一步培养和加强。在当下多种媒体交互传播的时代,各类媒体都应从这次事件的报道中吸取教训,提高社会责任意识,共同为营造健康、和谐、理性的社会环境而努力。  相似文献   

6.
加强和改进新时期的"三农"报道是新闻媒体的重要任务。吉安电视台作为市一级电视台,离基层最近。记者经常与基层群众打交道,对农业、农村、农民比较熟悉,对做好"三农"报道具有天然的优势。吉安电视台在人力、物力有限,播出栏目也有限的情况下,加强和改进新时期"三农"报道,努力做活"三农"报道。坚持服务理念2011年,江西遭受了罕见的春夏连旱和旱涝急转。  相似文献   

7.
孙磊 《新闻实践》2014,(6):62-63
在社会民生新闻的报道领域里,警界新闻一直拥有极高的热度。纵观20年来杭州的警界新闻史,没有任何一个年份比当下拥有如此"透明"的报道环境:新媒体的强势崛起,微博、微信的广泛使用,使各个街道派出所、城区出入境窗口和相当一部分"明星"警察都开通了实名认证的微博、微信,公安机关的各个基层单位纷纷玩转新媒体,通过新的渠道发声。"读者"成"用户",纸媒记者还能做什么?首先来回顾一个"警察玩转新媒体"的经典案例2013年余杭公安利用微博侦破"三张扑克牌案"。  相似文献   

8.
孙璐 《新闻世界》2014,(8):354-356
"甘肃校车事故"、"复旦投毒案"、"海南校长开房事件"……近年来,媒体的报道呈现出一种现象:一起负面事件一经曝光引起轰动后,紧接着一段时间内,同类性质的类似事件的报道在各媒体上不断出现。此报道现象可称为负面新闻的"井喷报道"。新媒体环境下的"围观文化"助推了这种报道现象的产生,带来了媒介恐慌、阅听污染等负面影响。走出此种报道困境,需要媒体在报道时注重平衡原则和创新意识。  相似文献   

9.
何灵 《声屏世界》2011,(5):9-10
2003-2005年,作为江西人民广播电台的特派记者,笔者有幸连续三年赴京参加了全国"两会"报道,眼界大开。时隔六年再次进京,尽管角色从前方转到了后方,但作为中部六省广播联播全国"两会"联合直播报道的一员,全程参与和见证了中部广播与腾讯网的首次全方位亲密合作,感触颇多。  相似文献   

10.
李丽  梁延 《新闻前哨》2013,(7):63-64
2004年以来,中央一号文件连续十年锁定"三农",充分体现了"始终把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的治国理念。营造好全社会关注"三农"的良好氛围是新闻媒体义不容辞的责任,但"三农"报道政策性和专业性都很强,要出新出彩不容易。湖北广播电视台湖北之声作为省级主流媒体之一,对"三农"报道历来高度重视。作为联系"三农"战线的记者,近几年,在积极参与"三农"报道的过程中,就如何做好"三农"报道工作也做了一些尝试和探索。  相似文献   

11.
韩宁 《东南传播》2010,(9):59-61
本文通过内容分析法对新浪网一年里有关女博士的新闻样本统计、分析,发现:报道强度——重复报道、后续跟进报道;报道主题——情感、生活、犯罪、遭遇不幸成为焦点;报道立场——正面报道"短小精悍"、负面报道"冷眼旁观"、中性报道"娱乐至死"。得出结论:女博士这个"刻板印象"中的"强势群体"正在不断"被弱势化"。继而分析、推断出强势群体弱势化模式图,并对其进行了具体阐述:当"第三性"遭遇"第二性"——"第三性"凸显新闻价值;女博士强势群体刻板印象的形成——早期人际传播和早期大众传播;当新闻价值"遭遇"刻板印象——唯有"颠覆";"议程设置"和"使用与满足"相互作用。最后提出两点思考:当"弱势群体"成为结果,新闻价值最大化如何实现?强势与弱势之间真实的平衡点在何处?  相似文献   

12.
王桂珍 《新闻窗》2014,(6):40-40
一年一度的"两会"报道,历来都是媒体的"重头戏"。"两会"报道因政治性强,长期以来形成了程式化、模式化的报道方式,严肃有余、活泼不足,影响了宣传效果。"两会"报道传递的是国家声音,实质上也代表着人民意志,与每一位公民利益息息相关。如何才能让"两会"报道在及时、准确、权威的同时,又能够生动形象吸引受众?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按照党中央对新闻报道提出的"三贴近"要求,创新报道理念,创新报道内容,改进报道形式,把"两会"中既受群众关心又具有新闻价值的信息挖掘出来,呈现给广大读者。  相似文献   

13.
邓学志 《报刊之友》2010,(9):138-139
对地市党报来说,不仅不能视会议和领导人活动报道为"鸡肋",而且要创新方式方法,做活做深会议报道,把政治优势最大化地化为新闻优势,再将新闻优势化为引导主导社会舆论的优势。在新形势下改革会议报道,不能简单地做条数上字数上的"减法",而是要挖掘其中的政策和工作信息,全力做好"加法":增加条数"加"分量,脱去外衣"加"关联,变换主角"加"信息,转变视角"加"政策,以新的会议和领导人活动报道形式来增强地市党报的新闻竞争能力、舆论引导能力和市场竞争能力。  相似文献   

14.
主持人语:在2010年召开的河南省新闻媒体座谈会上,河南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卢展工提出了新闻宣传有"四难",即正面报道难、典型报道难、舆论监督难和新闻创新难,并要求各新闻媒体努力破解新闻宣传"四难"。  相似文献   

15.
2004年以来,中央连续发布的七个一号文件都是有关"三农"问题。"三农"问题的好坏,事关中国经济发展的快慢和改革开放的成败。作为主流媒体的电台,在农村有着最为广泛的受众,做好"三农"报道意义尤为重要。然而,纵观各级各地电台,"三农"方面的报道却显得十分缺失,不能适应新形势下"三农"工作的需要。各级各地电台应该高度重视,以"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为契机,采取有力措施,尽快予以改进和加强。转变观念是前提在向市场化、产业化转移过程中,由于受成本、利益驱动,相当数量媒体所办节目中出现了"重城市、热都市","轻农村、冷农民"的现象。"三农"节目不仅数量少、质量低,而且实用性不够,针对性不强。不仅媒体对"三农"报道不重视,  相似文献   

16.
杨晨 《新闻世界》2014,(5):300-301
在社会新闻报道中,网络媒体和传统媒体的报道在传递信息的同时,其策划和议题建构同样传达着不同的价值判断。本文以2013年12月3日"老外撞大妈"事件为例,探讨网络媒体及传统媒体关于"大妈"这一形象的构建和报道异同。  相似文献   

17.
《新闻世界》2011,(3):7-7
由中宣部等五部门联合下发了《关于深入开展"杜绝虚假报道、增强社会责任、加强新闻职业道德建设"专项教育活动的通知》,《通知》决定,2010年11月至2011年4月在全国新闻单位开展为期半年的"杜绝虚假报道、增强社会责任、加强新闻职业道德建设"专项活动。  相似文献   

18.
王太师 《新闻窗》2011,(6):11-12
2011年国庆期间,贵州日报一版"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专栏刊发了我采写的《一个村子的"转型"——来自白云区刘庄的报道》。这条稿件,最初是应编辑部要求"被动"去采访的,可这次刘庄之行,却让我真真切切感受到了"深入"与"浅出"的关系。  相似文献   

19.
李静  梁智 《新闻世界》2012,(7):234-236
重大灾难性报道是我国传媒报道中的重要方面。在媒介仪式视角之外,格雷玛斯的"符号矩阵"成为一种新的研究路径。"生"、"死"、"灾难"和"救援"是符号矩阵中的基本义素,遇难者、幸存者、救援者和非灾区者是主要的行动角色。重大灾难性报道传达出对人本身的关照,参与了人"死"而"被铭记"的仪式过程。  相似文献   

20.
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新闻报道中,中央电视台首次启动"动车组"的报道形式,生动形象地对"鸟巢"外部进行了全景式的观察。随后,在澳门回归祖国十周年的特别报道中,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也特别开设了"澳门动车组"专栏,作为央视重点主打的报道品牌,"澳门动车组"在第一时间直播报道了驻澳部队营区的变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