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近年来,以《安家》《都挺好》《小别离》《小敏家》等为代表的都市题材剧叙述了普通人的群像生活,引发社会话题,有的甚至成为现象级“出圈”作品。本文以社会认同理论为研究视角,回答都市题材剧“出圈”的宏观和微观原因。研究发现,在一定的时代背景下,微观层面上,普通大众由于对自我身份的心理认同,产生新的媒介期待;而宏观层面的群体生活差距以及网络话语权的重心下移使都市类的题材剧更受欢迎。在此基础上,本研究还对影视媒介的现代转型进行一些思考,为理解都市剧“出圈”等网络现象提供了一些新视角。  相似文献   

2.
刘雁 《传媒》2014,(12)
正近期电视屏幕播出的电视剧出现一冷一热的现象:冷的是抗日"神剧",热的是描写小人物的都市情感剧。根据收视率调查,两种剧的主流观众竟然都是成年男性;而成年男性观众的这种理性转移,体现出了从"神剧"到"人剧"审美的回归。曾几何时,抗日题材剧雄踞电视屏幕,风靡大江南北。《亮剑》《雪豹》《打狗棍》播出时,就是男人的狂欢季,不管重播多少次,都有铁杆影迷追着看。调查显示,支撑抗日题材剧高收视率的是一批成年男性观众。男人都有"英雄  相似文献   

3.
女性意识的觉醒以及当代社会的发展,让表现都市职场女性的电视剧越来越受到欢迎,电视剧中的女性形象也从最初的陪衬角色发展为今天的“半边天”,各种以女性角色为主题的电视剧受到了大众的喜爱.然而,近几年的都市情感剧大多还是展现家庭伦理、婆媳关系,其中的女性角色还是以女朋友、妻子、媳妇等形象依附于其他角色而存在的.《欢乐颂》作为一部都市女性题材情感剧,开创了都市情感剧新格局,从女性视角出发,重新塑造了都市职场女性角色.  相似文献   

4.
《大河报》自2002年率先开办情感实录类版“都市倾诉”至今已经6年有余。《大河报》不仅又一次走在了全省媒体的前列,引导了同城都市媒体开办情感版面的风潮,“都市倾诉”更成为《大河报》的知名、拳头版面,赢得了众多铁杆读者。笔者于2005年任该版专职记者(笔名端子),其间采写了500余篇稿件,  相似文献   

5.
作为一部以现实生活为题材的都市情感剧,《欢乐颂》自上映起就引起了广泛关注,这些都是与其巧妙的叙事策略分不开的.叙事主题、角色定位、矛盾冲突和悬念设置等很多的亮点共同形成了都市情感剧的叙事新景观.  相似文献   

6.
《视听界》2009,(4):18-18
事件回放: 自《亮剑》、《士兵突击》之后,仅今年上半年,就有《我的团长我的团》、《潜伏》、《人间正道是沧桑》、《我的兄弟顺溜》等剧持续热播,一时间,国产剧的话题大热,网民俏皮地将国产剧昵称为“中剧”。这些剧都具有一个共同的特色:“纯爷们”。“纯爷们”剧的热播,似乎表明了一个中剧时代的来临。  相似文献   

7.
肖晔  赵耀 《声屏世界》2014,(6):63-64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尤其是近年来“大数据”概念的提出和应用,网络对电视业的冲击日益增强。回顾2013年的电视剧市场,网台联播已经成为大势所趋。不论是开年高收视雷剧《新笑傲江湖》,还是年终大热《咱们结婚吧》,都成为网台联播的典范。而像《辣妈正传》《我是特种兵之火凤凰》《烽火佳人》《与狼共舞》等电视剧更是从网上的高点击率扩展到电视荧屏的高收视率。从2013年网台联播最直观的数据来看,《咱们结婚吧》是典范中的典范,拿下央视和湖南台年度收视冠军,同时网络点播量也甩开其他都市情感剧。  相似文献   

8.
《大观周刊》2006,(23):6-7
26集电视连续剧《靠近你,温暖我》凭借。剧情新颖”、“著名导演”、“大腕云集”三大看点备受关注,上周这部被视为“2006年最受期待的情感大戏”登陆KMTV1。该片由3个现代白领女性的爱情故事组成,是导演张建栋继《不要和陌生人说话》之后的一部关于“第四者”、“精神出轨”、“性骚扰”、“无性婚姻”、“性别异化”等社会敏感话题的都市情感作品,剧中3对情侣身上发生的故事就在你身边。  相似文献   

9.
继《中国式离婚》、《金婚》等剧之后,婚姻题材的剧种一直久热不衰,最近在上海、重庆等电视台热播的“我们复婚吧”以新的语词方式和婚姻题材成为现代社会情感的一大新话题。同名图书近日由新星出版社出版。  相似文献   

10.
季文 《声屏世界》2010,(3):40-42
1997年,央视八套播出的韩剧《爱情是什么》,在中国刮起第一阵“韩风”。随着《星梦情缘》《真情》《可爱先生》《妙手情天》等剧的连续播出,“韩风”热度渐渐上升。2002年悲情剧《蓝色生死恋》在我国21个电视频道播出,风靡全国,在广大观众尤其女性中培育出忠实的“哈韩”一族。之后,《情定大饭店》《澡堂老板家的男人们》《爱上女主播》《浪漫满屋》《乞丐王子》等等在中国形成一股“哈韩风”。  相似文献   

11.
夏昕 《视听》2016,(6):86-87
在我国的电视剧市场上,都市情感剧占领了很大的市场。而电视剧往往都是由现实生活衍生出来的,可以说从电视剧中可以窥探出生活现状。本文列举2005-2015年间具有代表性的都市情感剧,并对其中的女性角色进行具体分析,探讨我国都市情感剧的女性角色。  相似文献   

12.
政治是用某一部分人的理念与情感诉诸所有人、打动所有人,以成其普遍性;美学亦是作者通过对艺术作品的激情创造,来引发普遍性的人类情感共鸣。观看电视剧《红色黎明》(以下简称《红》),我们能很深刻地感受到政治与美学的同源共生。《红》剧通过演绎以贺云峰为首的狼悚山土匪在共产党人的影响下踏上红色征程的传奇故事,一方面在剧内完成了政治上共产党人对土匪势力的争取,对其意识形态的重构;另一方面在剧外完成了美学上《红》剧对受众理念与情感共鸣的引发。《红》剧中,共产党人对土匪势力的争取或瓦解,历经了三个阶段:一是感化匪首贺云峰;二是征服狼悚山土  相似文献   

13.
江泓 《河北广播》2006,(6):90-91
几年前,跟别人说是在做一个“说新闻”的节目还需要解释很多关于“什么是说新闻”的内容,现在则不必,因为“说新闻”的节目到处都在做,人们已经习以为常了。比如:电视领域有凤凰卫视的《锵锵三人行》、《有报天天读》;CCTV-1《媒体广场》、CCTV-2《马斌读报》;河北卫视的《直播生活》、河北电视台都市频道的《都市印象》等等。广播里本地比较为人所熟知的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晚报浏览》、河北电台新闻频道的《都市在线》、河北电台经济频道的《建楼读报》、河北电台交通频道的《阿布的新闻布丁》、石家庄新闻频道的《新闻串串聊》等等。  相似文献   

14.
湖南经视都市频道的《寻情记》,湖南经视公共频道的《情感110》等情感节目中,纪实的拍摄手法是吸引广大受众的一个重要因素,引起了受众的广泛关注,但同时也带来一系列问题.  相似文献   

15.
张树锋 《新闻窗》2014,(2):17-18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是固本强国的基础,“三农”问题关系到我国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随着电视机在我国农村的普及,以及“村村通”工程的实现,绝大部分农民可以拿着遥控器选择自己喜欢的电视节目,而在屏幕上充斥的尽是没完没了的都市剧、情感剧和肥皂剧。  相似文献   

16.
长期以来,我们看惯了也习惯了新闻节目的播报方式。播音员正襟危坐、不苟言笑,播音时气沉丹田、饶有力度。因此,当《都市报道》浮出水面时,观众会有一种耳目一新的感觉。新颖独特的主持形式无疑是《都市报道》的一个亮点。主持人把传统的播报方式变为对话交流,把呆板的书面语言转化为生动的生活语言,以前觉得遥不可及的主持人随着交流的产生突然和观众靠近了。《都市报道》这种“软播报”的方式一经“上市”,就得到了专家和观众的认可。那么,能不能将这种较为成功的主持形式运用到新闻之外的其它综艺、服务类节目中呢?  相似文献   

17.
《视听界》2010,(6):12-12
相关事件 李幼斌主演的《亮剑》播出才四年,新版《亮剑》又已开拍;赵薇版小燕子每年寒暑假都在荧屏上出现,而湖南卫视重拍的《还珠格格》已经热拍;江苏卫视重拍的海岩三部剧即将陆续与观众见面……一时间,这些曾经的热播剧,纷纷都有了“剧二代”,不过随之而来的评价却是“一代不如一代”。  相似文献   

18.
江西广播电视台都市频道《都市现场》推出的“美丽中国秀美江西微寻访”活动,首站在赣州。“微寻访”,自然少不了玩微博,微博可以让更多人参与频道的活动。  相似文献   

19.
近几年来,都市家庭情感剧在各大电视台都取得了很好的收视率,不少剧都叫好又叫座,在都市家庭情感剧热播的背后,除了电视剧本身精良的制作水准外,还有什么其它的因素呢?本文尝试从受众心理的角度来探讨都市家庭情感剧的热播现象,这类剧集除了给观众提供了娱乐性的功能外,还满足了观众深层次的情感需求.曝光效应让观众更喜欢收看这类电视剧,而移情现象让观众更容易入戏,伦理补偿心理使得观众在喜欢收看这类电视剧的同时,获得心理上的满足感.通过了解受众的这些心理特征,我们发现都市家庭情感剧的热播具有其必然性.  相似文献   

20.
张琳 《大观周刊》2011,(7):15-15
张艺谋的《山楂树之恋》让众多的都市痴情男女对“纯爱”充满向往,幻想着某年某月的某天,也能遇见心中的那个他,谈一场干净纯粹的爱情。不知是应观众所求,还是电影本身所需,电影《芳香之城传奇》打的就是“纯爱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