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随着后喻文化时代的到来,我国传统的师生关系发生了嬗变,呈现出新的表征,即由权威主宰变为平等对话,由控制屈从变为理解尊重,由疏离对抗变为合作共享.后喻时代高校师生关系的重构要求树立起共同成长的师生观、教学相长的教学观和以生为本的育人观,从而促进教育教学的良性发展.  相似文献   

2.
由微博和微信定义的微时代重构了高校德育主体间性理念发生的境域。微时代下师生本真关系的结构性变革,非同质化的"微"教育,合手段与合目的时代要求,导引出高校德育主体间性理念重构的历史必然性。为把必然性转化为现实性,高校德育工作者必须进驻微博和微信,改变"失语"状态,生产"微语";实现"微言"与"大义"的对接,发挥学生的"长尾"作用,促进学生从自主走向自律,达到主体间性理念重构的最高级,实现高校德育目的的最终达成。  相似文献   

3.
高校师生关系表现为师生间教与学的教育关系,而良好师生关系是高校教育教学活动取得成功的重要保证。从一种新的交往理论——主体间性为切入点,本文探讨了目前高校师生关系异化的表现及成因。要重构良好的高校师生关系,师生间的相互尊重与理解是前提,并需要消除教育实践中造成师生关系隔膜与阻碍的因素保障。  相似文献   

4.
MOOC时代,高校教师角色发生了极大的变化,师生间交流日渐虚幻化,师生间交往逐渐复杂化。其主要是由于:MOOC使传统的面对面、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方式转为网络交流、以学生为中心;MOOC虚化了大学地理界限,将实体校园转为虚实结合的共同体;教师由课堂主导者、传授者转为协助者、辅导者;MOOC改变了传统高等教育的理念。为保障高校师生关系良性发展,高校要完善师生课堂互动机制,MOOC教师要主动走出屏幕,加强与学生面对面交流,学生要放下角色包袱,积极促进师生平等自由对话。  相似文献   

5.
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被视为不断生成与建构的“文本”,而不是封闭的、稳定的、从外部即可加以研究的意义系统.师生关系不是主客二分的关系,是“我—你”的生活关系,是主体间性的关系.从主体性到主体间性,既是人的生存方式也是教育方式的根本变革.在师生主体间性范式下,师生在交互的基础上双向理解,教育的意义是通过师生主体间性交往而得以建立,教育关注的是师生教学生活本身,是师生个体生命的成长.  相似文献   

6.
论高校师生关系的重构及其现实意蕴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高校师生关系的融洽与否直接影响到教育教学效果。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中由于生师比的居高不下、社会异化、师生定位不准及认同感的普遍缺失导致师生关系冷漠、疏远、世俗化、对抗甚至暴力倾向,都急切呼唤师生双方应极力寻求一种相互认同,通过换位思考来重构新型的师生关系,力求“育”的深化和升华。  相似文献   

7.
哲学解释学视角下的师生关系重构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邵波 《教学研究(河北)》2005,28(5):392-394,399
在教育活动过程中,师生关系起着重要的作用,长期以来二元对立的师生观一直束缚着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本文从哲学解释学的视角来剖析二元对立的师生的关系,以对建构21世纪理解与对话的平等师生观提供一种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8.
从主体性到主体间性,既是人的生存方式也是教育方式的根本变革。知识经济的来临使主体性的教育陷入了困境,其弊端暴露无遗。文章从后现代主义视角考察知识经济时代师生关系的主体间性,认为我国的师生关系应该走向主体间性。  相似文献   

9.
主体间性视野下高校师生关系的异化与建构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主体间性从关系向度开启了审视师生关系的新视角.在它的视野下,高校师生关系的异化表现为在教学、德育和管理活动中师生相互客体化和对象化,教师的"独白"替代了师生的对话.要摈除被物化了的师生关系,建构合理与和谐的本真师生关系,就要确认并彰显师生关系的"善"、"平等"和"幸福"的伦理意蕴,并在教育实践中努力消除造成师生关系的隔膜与阻碍的因素.  相似文献   

10.
当代的青年大学生正处在一个以信息多源、易得、可选为特征的后喻文化时代,置身其中的教师必须向学生不耻下问的现象日渐频繁。后喻文化时代对传统师生关系的挑战扑面而来,我们应当勇敢、机智地面对。站在后喻文化时代提出的挑战面前,在梳理和总结师生关系的实践经验基础上,思考后喻文化时代高校师生关系构建的伦理取向和实践途径,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相似文献   

11.
关于师生关系的哲学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吕航 《教育探索》2001,(2):69-69
师生关系作为影响及制约教育和教学活动的最主要、最基本的因素,一直备受教育工作者的关注。   随着本世纪所发生的哲学转向,即从传统的认识论哲学转向语言论哲学,哲学研究的重心由研究主客体关系的主体哲学转向研究对话与交流的主体间性或交互主体性。师生关系出现了“双主体说”。该种观点认为,教学活动中存在的是两个主体:教师是教的主体,学生是学的主体,同时两者又互以对方为认识的客体。是否这种双主体的理论就是对师生关系的最恰切的理解与表述呢 ?它似乎也因下列原因而难当此任。   首先,从主体间性的哲学基础来看,它…  相似文献   

12.
理解型师生关系及其建构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建立新型师生关系,促进教师和学生共同发展是当今时代和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理解型师生关系是指为了改善教师和学生的学校生活状态,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由师生共同参与和构建的以消除误解、增进了解、加深理解和对话交流为主要特征的新型师生关系。建构理解型师生关系必须树立科学的教育观念,积极营造理解型的学校和班级文化氛围,创设理解型的课堂环境以及改革教育教学评价制度等。  相似文献   

13.
王鹏 《教育探索》2011,(1):123-124
师生主体间性的缺失影响着学校德育的功能,是造成学校德育实效性差的重要原因通过生命关怀、回归生活、对话理解和有效交往等途径,构建主体间性的师生关系是增强学校德育的有效性、突破学校德育面临的现实困境的实践路径.  相似文献   

14.
科技的蓬勃发展使整个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革,当今社会已进入长辈反过来向晚辈学习的"后喻文化时代",后喻文化时代的学生具有更强的自主意识、民主意识和较鲜明的反叛精神。在"后喻文化时代"背景下,传统教师权威正遭到后喻文化的解构,师生关系也将面临重大转变,其具体表现为教师的传统权威、知识权威、感召权威、法理权威正面临着解构。因此,师生关系有待转型和重构,教师应树立新型师生关系观念,尊重学生个性,注意因势利导,加强自身学习,以实现与学生的共同成长。  相似文献   

15.
在后金融危机时代,必须对旧的国际经济秩序和结构进行深入改革,改变发达国家主导国际经济发展的局面,彻底解放新生经济力量和经济因素,形成多极化格局和相互制衡的国际经济体制,并对现有的国际金融体制进行彻底的改革,建立新的国际经济一金融体制,有效保证发展中国家和不发达国家的经济利益,才能保证国际经济的公正平等和良性运行与快速发展.  相似文献   

16.
以学生的精神世界为指向的德育活动,比其他各育对师生关系的依赖性更强。文章对传统德育师生关系范式的理论背景进行了反思,认为建立在主客二元对立的思维模式基础上的传统德育师生关系范式,要么使教师和学生都不能很好的发挥各自的主动性,要么就会导致"个人中心主义"极端的出现。哲学概念主体间性从关系向度开启了审视德育师生关系范式的新视角。"对话"、"理解"、"互动"型德育师生关系范式是在主体间性哲学视阈下德育师生关系的主要范式。  相似文献   

17.
近代的教育理论不断强调学生的主体性,具有不可低估的历史意义.但是随着学生主体性的不断发展,学生出现了以为我为中心,漠视其他社会群体的问题.使得教育理论面临着困境.为了让学生不但重视“为我”,更要重视“为他”,需要构建一种新的师生关系.  相似文献   

18.
当代的青年大学生正处在一个以信息多源、易得、可选为特征的后喻文化时代,置身其中的教师必须向学生“不耻下问”的现象日渐频繁。后喻文化时代对传统师生关系的挑战扑面而来,我们应当勇敢、机智地面对。站在后喻文化时代提冉的挑战面前,在梳理和总结师生关系的实践经验基础上,思考后喻文化时代高校师生关系构建的伦理取向和实践途径,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相似文献   

19.
主体间性视野下的师生关系新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前教育界关于师生关系的认识局限于主体性框架中,无法走出"主客体二元对立"的误区.作为现代西方哲学中的重要概念,主体间性教育提出教师与学生都是教育活动的主体,两者构成了"主体一主体"或"主体-中介-主体"模式,注重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往活动,对传统师生关系进行了修正.  相似文献   

20.
主体间性:职业教育师生关系的应然转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传统的职业教育师生关系囿于认识论的哲学基础,始终无法真正体现师生的主体性.主体间性师生关系具有平等性、交互性、发展性、主动性的特点,能够彻底摆脱职业教育师生关系的主体性危机,从而能够真正实现职业教育师生关系的和谐.为实现向主体间性师生关系的转型,教师应为学生创设生活情境,加强与学生的平等交流和对话,同时在教学过程中注入人文和情感成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