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2.
借鉴西方叙事学理论对我国抒情文学进行分析研究,初步廓清“抒情者”和“抒情人物”的内涵及其功用。认为我国抒情作品中的抒情者虽然有作家的几分影子,但决不能将其与作家视为同一人,它既是作家虚构的角色,又是抒情作品不可或缺的结构因素。  相似文献   

3.
古代自传是传记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古人生命情怀的真实写照。与史传相比,古代自传在创作手法上具有淡化史实载述,注重抒情达志的特征,其传主也因此大多人生历史消淡而人格形态生动。古代自传作浓烈的个性张扬的欲望是促成这一学现象产生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4.
本从学的表现形式、功能、美学种类三个方面对中西方学进行了宏观上的观照。  相似文献   

5.
中国抒情学独特的艺术概括方式有意象、意境、抒情母题等;艺术概括具有浑沌特点;解读中国抒情学需要了解中国化的“天人合一”,用中国学独特的体味、感悟等方式解读本。  相似文献   

6.
赋曾是占据两汉文坛主导地位的文学样式,发展到魏晋,赋体文章脱离了以体物、叙事为主的倾向,逐渐向言志抒情靠拢,出现了灵活多变的抒情小赋,它摆脱了汉大赋堆砌奇字的习气,以其短小、抒情性强,显示出抒情化、小品化的特色,无论在内容上,还是在形式上,其文学价值已远远超过汉大赋。  相似文献   

7.
中国抒情文学独特的艺术概括方式有意象、意境、抒情母题等;艺术概括具有浑沌特点;解读中国抒情文学需要了解中国文化的"天人合一",用中国文学独特的体味、感悟等方式解读文本.  相似文献   

8.
近几年许多人只强调汉代文学的代表体式是猎苑大赋而断言汉代没有抒情文学,认为只有诗歌才是抒情文体。而大量骚体赋的存在尤其是它所担当的抒情功能却一直被忽略。笔者认为骚体赋是汉人默认的抒情载体,与骋词大赋共同构成了汉代文学的整体,不应轻视。  相似文献   

9.
高海涛散文既有传统文化的力量,又具欧美文艺的风味。其抒情传统体现文学的现代性,体现自我的深度呈现;其翻译诗篇的简洁、明朗值得称道;其散文艺术手法、文化表现方式、修辞艺术手法都独具特色。  相似文献   

10.
萧红从不以旁观冷漠的态度进行创作,她总是把自己的感情全面倾注于描写对象之中,其小说始终流淌着一股情感之流,满含感情地叙事、写人、摹物,形成以凄婉柔韧为旋律,以豪迈雄健为变奏曲的风格迥异的抒情特质。  相似文献   

11.
中国古代早期人鸟相禅变形神话,有的表现人与自然的矛盾,有的表现社会内部的斗争,出现的是反抗自然和社会暴力的复仇者形象,还有的寄托长生不死之想,象征夫妻间的恩爱之 情。这些神话贯穿了生命一体化理念,表达的是对死亡的反抗。  相似文献   

12.
抒情诗是古希腊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爱情主题则是古希腊抒情诗的核心内容。在以爱情为主题的古希腊抒情诗中,展现了古代希腊社会的生活画面。爱情主题的古希腊抒情诗以其独特的表现手法成为后代同类作品的源头和典范。  相似文献   

13.
中国的古典抒情诗以其丰富的回忆性的审美意象成就了东方诗美的神采。那些闪烁异彩的诗篇,正是因了其中的回忆性的审美意象而平添了令人沉浸其间的无限魅力。在诗人的回忆性意象体验中,达到了“物我交融”的境界时,诗人进入一种超越层次的高峰体验的心理状态,从而使得诗人的情感体验超越了物象、超越了个人情感、超越了历史时空,个人心灵与人类历史沟通,由物会心,由象生意,由物知天,由天而悟的体验天地万物、宇宙苍生,变有限为无限,化瞬间为永恒,进入一种与天地万物融而为一的“宇宙大化”之境。  相似文献   

14.
汉语是声调语言,天生地作几近音乐,益于入乐。先秦诗乐相合的“歌诗”,唐代取名士诗句唱入歌曲的“声诗”,传承的是“诗言志,歌永言,声依咏,律和声”传统。千载唐音听粤腔,粤语素有唐宋音韵古遗。香港作曲家黄沾谱写的粤语歌曲《有谁知我此时情》,歌词是南宋女词人聂胜琼写的《鹧鸪天·寄别李生》,该歌曲以粤语的四声阴阳九调自然化成音乐旋律,实现了声腔与字调的高度和谐。古诗词谱曲应坚持和创新音乐配合汉字的四声及阴阳,乐化字词的声调为旋律,“依字行腔”的传统。  相似文献   

15.
名字不仅寄予了个人的理想与希望,也能反映一个时代的审美情趣、风俗时尚和伦理道德、宗法制度.文章通过研究古代人名,揭示了我国各个历史时期人们不同的追求与愿望,体现出古人名鲜明的时代特征.  相似文献   

16.
17.
中古以来的南北方言试说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汉语有方言乃自古而然。但重视南北之别,从现有的献来看,却是从中古开始的。魏晋以来颜之推等诸家多有论及南北差异,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汉语方言的南北演变大势。中古以来的南北演变在现代方言中留下痕迹,如“大”字读音的差异,止摄开口齿音字的不同分布以及同义词“下”与“落”应用搭配的从北而南此消彼长,都反映出中古以来汉语南北演变的痕迹。  相似文献   

18.
卞良君 《怀化学院学报》2006,25(10):109-112
在传统伦理文化的背景下,中国古代诗歌中存在着一种家庭伦理情结。这种伦理情结作为审美层次的文学作品的内在精神,其表现形态要复杂得多,因而其精神的感召力与艺术的吸引力也就更加强烈。  相似文献   

19.
试论中国古代诚信思想的三次转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古代诚信思想经过三次历史转换:<尚书>中体现的诚信仅仅是王德的一小目,其地位也没有孝、慈等道德范畴高.及至<左传>中,诚信的道德属性强于西周.特别是在调解诸侯国关系、树立其形象方面,诚信伦理得到了普遍重视.在孔子那里,诚信伦理经历了又一次历史性的转折,从外在的道德规范转向了个体的"仁"心的德性.思孟对孔子诚信思想做了重要的发展,使诚信具有了天道的真实无妄与人道的无自欺欺人的双重涵义.  相似文献   

20.
《柳州师专学报》2015,(4):33-36
2009年以来,中古汉语语法研究主要继承穷尽统计与分类描写相结合,共时描写与历史溯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研究类型多为专书语法研究;研究语料仍以汉译佛经、宗教文献、出0土文献等为主;研究生逐渐称为专书语法研究的重要群体,贡献颇大。词类研究中个别词语的考释及专书专类词语的研究较多,而探讨词汇发展规律的研究成果较少,对构词法、复句的研究等有待深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